附着力划格测试前样品表面清洁度对测试结果影响分析
附着力划格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附着力划格测试是涂料、涂层行业评估涂层与基材结合力的经典方法,其结果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判定与应用可靠性。然而,测试前样品表面清洁度常被当作“次要步骤”忽视,实际中即使涂层制备工艺一致,清洁度差异也可能导致结果出现级数偏差。本文聚焦划格测试前的表面清洁度问题,从污染物类型、影响机制、评估方法到标准要求,系统分析清洁度如何左右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为企业规范测试流程、减少误判提供参考。
划格测试的基本原理与结果判定逻辑
划格测试的核心是通过硬质刀具在涂层表面切割出正交的格子(通常为1mm×1mm或2mm×2mm),深度直达基材,再用规定粘性的胶带(如3M 600胶带)贴紧后快速剥离,最后根据涂层脱落的面积与状态评级(ISO 2409分为0-5级,0级为无脱落,5级为完全脱落)。
结果判定的关键在于“涂层与基材的界面结合力”——若涂层能牢固附着在基材表面,剥离时仅格子边缘可能出现轻微破损;若界面存在薄弱环节,涂层会大面积脱落。而表面清洁度正是影响这一界面结合力的关键变量。
举个简单例子:若基材表面有一层薄油脂,涂层固化时无法与基材直接接触,相当于在两者间加了一层“润滑层”,划格剥离时涂层会顺着油脂层整张脱落,即使涂层本身性能良好,结果也会被判为差级。
样品表面常见污染物的类型及来源
样品表面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四个环节:加工、存储、操作与前处理。首先是油脂类污染物,包括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润滑油、防锈油,以及工人操作时手上的汗液(含油脂成分);其次是灰尘与颗粒物,多来自存储环境中的空气浮尘、包装材料的碎屑;第三是氧化层,金属基材(如钢铁、铝合金)在空气中会缓慢氧化,形成疏松的氧化膜;第四是残留化学品,比如前处理中的酸碱溶液、脱脂剂残留,或喷涂前使用的溶剂未完全挥发。
这些污染物的共性是“隔离涂层与基材的直接接触”——即使涂层分子想与基材表面的极性基团结合,污染物也会像“屏障”一样挡住,导致界面结合力下降。
不同污染物对划格测试结果的具体影响机制
油脂类污染物的影响最直接:油脂是非极性物质,会降低基材表面的极性,而大多数涂层(如环氧、聚氨酯)是极性的,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极性涂层无法与非极性油脂良好结合。划格时,胶带的粘力会直接拉动涂层,而油脂层的剪切强度极低,涂层会沿着油脂层与基材分离,导致脱落面积扩大,结果评级降低。
灰尘与颗粒物的影响是“物理隔离”:灰尘颗粒直径通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会嵌入涂层与基材之间,形成无数个微小的“间隙”。划格切割时,刀具会碰到这些颗粒,导致格子边缘不整齐;剥离时,颗粒周围的涂层会因受力不均而脱落,形成“点状或片状”脱落区域,结果评级通常比实际低1-2级。
氧化层的影响更隐蔽:金属氧化层(如铁锈、铝氧化膜)结构疏松,与基材的结合力本身就弱,涂层附着在氧化层上,相当于“建在沙子上的房子”。划格时,刀具会切断氧化层与基材的连接,剥离时氧化层会带着涂层一起脱落,即使涂层与氧化层结合良好,结果也会被判为“涂层脱落”,因为测试关注的是“涂层与基材的结合力”,而非涂层与氧化层的结合力。
残留化学品的影响则是“化学破坏”:比如碱性残留会腐蚀金属基材表面,形成更疏松的腐蚀层;酸性残留会与涂层中的树脂反应,降低涂层的内聚力。这些化学变化会导致界面结合力下降,划格时涂层容易从腐蚀层或反应层脱落,结果偏差更大。
表面清洁度的量化评估方法
判断表面是否清洁,不能仅靠“肉眼看”,需要量化方法。最常用的是接触角测量:清洁的金属表面(如不锈钢)对水的接触角通常小于30°(亲水),若表面有油脂,接触角会超过90°(疏水);对于塑料基材,清洁表面的接触角通常在40°-60°之间,污染物会使接触角增大。
表面能测试是更精准的方法:通过测量两种不同液体(如水滴和二碘甲烷)在表面的接触角,计算表面能的极性分量与色散分量。清洁表面的表面能通常较高(如金属表面约50-70mN/m),污染物会降低表面能——若表面能低于35mN/m,涂层的润湿效果会明显下降,界面结合力减弱。
荧光检测法适合检测微量油脂:将荧光染料(如苏丹红)溶解在溶剂中,涂在样品表面,用紫外线灯照射,若有油脂残留,会出现明亮的荧光斑点。这种方法能检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量油脂,适合高要求的产品测试。
此外,还有胶带剥离法:用干净的胶带贴在样品表面,剥离后观察胶带上是否有污染物,这种方法简单但不够量化,适合初步筛查。
常见清洁方式对表面状态的改变及效果差异
溶剂擦拭是最常用的清洁方法,常用溶剂有乙醇、丙酮、异丙醇。乙醇挥发性好,但去除油脂的能力较弱;丙酮去除油脂能力强,但对某些塑料基材(如ABS)有腐蚀风险;异丙醇则介于两者之间,适合大多数基材。需要注意的是,擦拭时要用干净的无尘布,避免二次污染,且擦拭后要等溶剂完全挥发(通常1-2分钟)再测试。
超声清洗适合去除顽固污染物(如细小灰尘、嵌入表面的颗粒),原理是超声波产生的高频振动将污染物从表面剥离。但要控制时间(一般5-10分钟)和温度(常温或30℃以下),避免过长时间超声导致基材表面粗糙度增加,或高温使油脂融化更难去除。
等离子处理是“清洁+活化”的双重方法: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粒子会轰击表面,去除油脂、氧化层等污染物,同时在表面引入极性基团(如-OH、-COOH),提高表面能。这种方法效果最好,但设备成本高,适合精密零件(如电子元件、医疗设备)的清洁。
机械打磨(如砂纸打磨、喷砂)适合去除氧化层和厚油脂层,但要注意打磨后的表面粗糙度——若粗糙度太大,涂层会嵌入凹坑,划格时可能出现“假高附着力”(涂层卡在凹坑里不易脱落);若粗糙度太小,又会降低涂层的机械咬合力。因此,打磨后需用溶剂擦拭去除打磨产生的碎屑。
实际案例:清洁度差异导致的测试结果偏差
某汽车零部件厂的涂层测试中,同一批次的铝合金零件,部分样品未清洁直接测试,划格后涂层脱落面积达40%,评级为3级;另一部分样品用异丙醇擦拭后测试,脱落面积仅5%,评级为1级。后续分析发现,未清洁样品表面有加工时残留的防锈油,油脂层导致涂层与基材无法结合。
另一案例是钢铁板材的涂层测试:未处理的样品表面有一层薄铁锈(氧化层),划格后铁锈与涂层一起脱落,评级为4级;经喷砂去除铁锈后,再用超声清洗,测试结果为0级(无脱落)。这说明氧化层的存在会直接导致测试结果严重偏差。
还有一个电子元件的案例:样品表面有手指印(含油脂和盐分),未清洁时测试结果为2级;用丙酮擦拭后,结果提升至0级。后续用接触角测量发现,未清洁表面的水接触角为85°,清洁后降至28°,表面能从32mN/m提升至65mN/m,界面结合力显著提高。
标准规范中对样品表面清洁的明确要求
国际标准ISO 2409:2020《色漆和清漆 划格试验》中明确规定:“测试前,样品表面应无油脂、灰尘、松散的氧化皮、锈层或其他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污染物。若表面有污染物,应使用合适的方法去除,如溶剂擦拭、机械打磨或化学处理,且处理后不应损伤涂层或基材。”
美国标准ASTM D3359:2021《测量涂层附着力的试验方法》中也有类似要求:“测试前,用干净的无尘布蘸取异丙醇或其他不影响涂层的溶剂,擦拭样品表面,去除可溶性污染物。对于金属基材,若有氧化层,应通过打磨或酸洗去除。”
这些标准的核心是“确保涂层与基材的直接接触”——只有去除所有可能隔离两者的污染物,测试结果才能真实反映涂层的附着力性能。若忽略清洁步骤,即使遵循标准的划格与剥离流程,结果也会失去参考价值。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