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何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呢
医学检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医学检验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支撑,检验人员在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样本时,常接触乙肝病毒、HIV、结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若防护不当可能引发职业暴露,甚至造成医院感染。因此,规范操作中的生物安全防护,是检验人员保障自身健康、维护实验室安全的核心环节。
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SOP)是防护基础
标准操作流程(SOP)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底线规则”,检验人员需熟练掌握样本采集、运输、接收、处理、检测、报告全流程的SOP。例如,处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如新冠病毒)时,必须在生物安全二级(BSL-2)及以上实验室操作,且需提前验证生物安全柜的风速、过滤器完整性;处理血液样本时,需遵循“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原则,避免交叉污染。
定期参加SOP培训与考核是确保执行到位的关键。实验室应每月组织1次防护操作演练(如生物安全柜使用、PPE穿脱),每季度进行1次理论考核(涵盖病原微生物特性、暴露风险识别),通过“以考促学”强化操作规范性。例如,某医院检验科曾因新人未掌握样本离心的SOP,导致离心管破裂、血液气溶胶扩散,后续通过加强SOP考核,此类事件发生率下降80%。
操作中需保持“风险意识”,不随意简化流程。比如,有些检验人员为节省时间,会在未戴手套的情况下接触样本容器,或未等离心机停稳就打开盖子,这些行为都可能增加暴露风险。必须养成“每一步都对照SOP”的习惯,将防护融入肌肉记忆。
正确选择与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PE)
个人防护装备(PPE)是检验人员的“第一道防线”,需根据操作场景选择合适的装备。在普通检验区(如血常规、尿常规检测),需穿戴一次性医用手套(丁腈或乳胶材质,避免过敏)、长袖工作服(每日更换,污染后立即更换)、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或潮湿后及时更换);若进行呼吸道样本(如咽拭子、痰液)检测或处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新冠病毒),则需升级为医用防护口罩(N95,需做密合性测试)、护目镜(防雾型,覆盖眉毛与颧骨)、防水防护服(连体式,拉链需贴胶条密封)、鞋套(高筒防水型),必要时加戴双层手套(内层乳胶、外层丁腈,增加防护性)。
穿脱PPE的顺序直接影响防护效果。穿PPE时,应遵循“从上到下、从洁到污”原则:先戴帽子(覆盖全部头发,避免碎发接触样本),再戴口罩(捏紧鼻夹、贴合面部,避免漏气),接着穿防护服(注意拉链拉至顶部,袖口扎入手套内),然后戴护目镜(调整至无空隙),最后戴手套(检查指尖与掌心无破损)。脱PPE时,需避免接触污染面:先脱手套(从腕部向下翻折,将手套内侧翻出,避免手指接触手套外侧),再脱护目镜(用手托住边缘取下,避免触摸镜面),然后解开防护服拉链(从下往上),将防护服从肩部向下卷至脚踝(避免防护服外侧接触皮肤),再脱口罩(用手勾住耳带取下,避免接触口罩正面),最后脱帽子(从后往前取下),全程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PPE的质量与维护也不能忽视。比如,手套需选择合适尺码(过大易脱落、过小易破损),使用前检查是否有漏洞(吹气测试);防护服需选择防水材质(避免样本渗漏),若发现破损需立即更换;N95口罩需定期检查密合性(用双手捂住口罩,呼气时若有漏气需调整鼻夹或更换)。
样本处理各环节的安全管控
样本接收时,需先检查容器是否破损、渗漏,标签是否清晰(包含患者信息、样本类型、采集时间)。若发现容器破损,应立即用含氯消毒液(1000mg/L)擦拭污染区域,并用密封袋重新包装破损容器,同时记录破损情况并通知临床科室重新采集样本。
样本离心是气溶胶产生的高风险环节。需使用带盖的离心杯(避免样本溅出),离心前平衡样本重量(误差不超过5g),设定合适的转速与时间(如血液样本离心转速一般为3000rpm、时间10分钟),离心结束后待离心机完全停止(至少等待1分钟)再打开盖子,避免气溶胶扩散。若需打开离心杯,需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并用75%乙醇喷洒离心杯表面消毒。
样本分装与检测时,需使用闭盖转移装置(如针式过滤器、吸管帽),避免直接接触样本。比如,处理血清样本时,应用吸管吸取样本,避免倾倒;进行PCR检测时,需在核酸提取区(BSL-2实验室)操作,戴双层手套、N95口罩,避免核酸气溶胶污染。
实验室环境的清洁消毒规范
实验室环境的清洁消毒需覆盖空气、台面、设备、地面等所有区域。空气消毒首选紫外线灯(波长254nm),需在无人时开启(避免对皮肤、眼睛造成伤害),每次消毒30-60分钟,每周用75%乙醇擦拭紫外线灯表面(去除灰尘,提高消毒效果);若需有人在场消毒,可使用空气消毒机(如等离子体、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持续运行。
台面与设备消毒需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实验台面(如不锈钢、环氧树脂)可用含氯消毒液(500mg/L-1000mg/L)擦拭,作用10-15分钟后用清水擦净(避免残留腐蚀台面);生物安全柜内表面(包括台面、侧壁、风口)需用75%乙醇擦拭(含氯消毒液会腐蚀过滤器,禁止使用),每日操作后消毒1次,每季度进行1次风速检测(要求平均风速0.38-0.52m/s),每半年进行1次高效过滤器(HEPA)检漏(若发现泄漏需立即更换);离心机、加样枪、移液器等设备表面,需用消毒湿巾(含季铵盐或乙醇)擦拭,避免病原微生物残留。
地面消毒需用拖布蘸取含氯消毒液(500mg/L)拖拭,每日至少1次,若有样本泄漏需立即消毒(用吸水纸覆盖泄漏区域,倒上含氯消毒液,作用30分钟后清理)。
锐器伤的预防与应急处置
锐器伤是检验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预防的核心是“替代、隔离、规范”。替代:用安全型注射器(如自毁式、回缩式,注射后针头自动回缩)替代普通注射器,用无针输液接头替代传统针头;隔离:操作锐器时戴手套(避免徒手接触),用纱布包裹安瓿(避免掰安瓿时划伤);规范:锐器盒需放在操作台面1米范围内(伸手可及),满3/4时及时封闭(避免锐器溢出),不用的锐器需立即丢入锐器盒(禁止放在台面或口袋里),禁止用手回套针帽(若必须回套,需用单手操作)。
若发生锐器伤,需立即采取“挤、冲、消、报”四步应急处置:挤:用手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排出污染血液(禁止直接按压伤口,避免病原微生物深入);冲:用流动水冲洗伤口5分钟(若为眼部暴露,需用生理盐水冲洗10分钟);消:用碘伏(0.5%)或75%乙醇消毒伤口(避免使用碘酒,刺激性过大);报: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填写《职业暴露记录表》(包含暴露时间、地点、类型、暴露源情况),并联系医院感染管理科评估暴露风险。
根据暴露源类型,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若暴露源为乙肝病毒(HBV),需检测自身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若抗-HBs滴度<10mIU/ml,需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400IU,并接种乙肝疫苗(0、1、6个月各1剂);若暴露源为HIV,需在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如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拉替拉韦),连续服用28天,并按0、4、8、12周、6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若暴露源为结核杆菌,需进行胸部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若PPD结果强阳性(硬结直径≥15mm),需服用异烟肼预防治疗6个月。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与安全处理
医疗废弃物是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传播载体,需严格分类处理。感染性废物(如污染的手套、样本管、棉签、咽拭子)需装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厚度≥0.015mm,防渗漏),扎紧袋口(采用“鹅颈结”式封闭,避免泄漏),贴好“感染性废物”标识(包含产生单位、日期、类型);锐器(如针头、安瓿、刀片、手术缝线针)需放入耐穿刺的锐器盒(硬质塑料材质,容积≥1L),盒盖需紧扣(避免锐器溢出),满3/4时及时封闭;化学性废物(如废试剂、废消毒液、废福尔马林)需用防腐蚀容器(如聚乙烯塑料瓶)收集,标注成分与浓度(如“废含氯消毒液,浓度500mg/L”);病理性废物(如手术切除的组织、病理切片残体)需用密封容器收集,标注“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如玻璃试管、碎玻璃)需用厚纸盒包装,标注“损伤性废物”。
废弃物的运输与存储也需规范。所有废物需在产生后24小时内交给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公司(需具备《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运输过程中需使用封闭的转运车(避免泄漏),存储场所需设置警示标识(如“医疗废物存放处,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定期消毒(用含氯消毒液1000mg/L擦拭地面与墙面)。禁止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禁止转让或买卖医疗废物。
职业暴露后的即时报告与随访管理
职业暴露后的即时报告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暴露后需在30分钟内报告科室负责人,1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24小时内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包含暴露者基本信息、暴露情况、暴露源评估、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需在24小时内对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如暴露源的病原微生物载量、暴露方式、暴露程度),并给出个性化处理建议。
随访管理需贯穿暴露后全周期。例如,接触乙肝病毒者,需在暴露后0、1、3、6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若6个月后抗-HBs仍<10mIU/ml,需加强接种1剂乙肝疫苗;接触HIV者,需在暴露后0、4、8、12周、6个月进行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若6个月后检测阴性,可排除感染;接触结核杆菌者,需在暴露后1、3、6个月进行胸部X线检查与PPD试验,若出现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痰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检查,确诊后及时治疗。
此外,暴露者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营养(多吃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提高免疫力,同时保持心理健康(避免焦虑、恐惧,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