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中血液样本和尿液样本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医学检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医学检验中,血液与尿液样本是反映人体生理状态的核心标本,但因二者性质差异(血液为循环液态组织,含大量有形成分;尿液为代谢排泄物,成分易降解),处理流程从采集到检测的每一步都需针对性设计。这些差异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若混淆处理逻辑,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干扰临床诊断。
采集前的患者准备差异
血液样本的准备聚焦“生理状态稳定”。例如,生化检验(血糖、血脂)需患者空腹8-12小时,避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干扰——进食后甘油三酯可能升高2-3倍,导致血脂分析误判;剧烈运动(如跑步10分钟)会使肌酸激酶(CK)升高50%以上,影响心肌损伤判断。此外,采集前24小时需停用影响结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会抑制血小板聚集,干扰凝血功能检测)。
尿液样本的准备则以“避免污染”为核心。常规检测需采集中段尿:女性用温水清洁外阴,防止白带中的白细胞、上皮细胞混入;男性翻转包皮清洗,避免包皮垢污染。晨尿(清晨第一次尿)因浓缩度高,是肾功早期损伤筛查的“黄金标本”,但采集前不能大量饮水——若喝500ml水,尿比重可能从1.015降至1.005,导致“尿稀释”误判。24小时尿采集前需排空膀胱,从早8点开始收集至次日早8点,全程避免遗漏。
样本采集的操作规范区别
血液采集依赖“真空采血管”的标准化。不同颜色帽盖对应不同抗凝剂:紫色帽(EDTA-K2)用于血常规,螯合钙离子防止红细胞凝集;蓝色帽(枸橼酸钠)用于凝血功能,需严格控制血液与抗凝剂1:9的比例(比例失调会使APTT延长);红色帽(无抗凝剂)用于血清分离,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血清。采集时需避免溶血——针头过细或抽血过快会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钾离子、血红蛋白,使血钾、总胆红素结果偏高。
尿液采集需根据检测目的选类型。随机尿适用于急诊,但结果易受饮水影响;中段尿用于尿路感染检测,需在排尿中截取中间段,避免初始尿的尿道口细菌污染;24小时尿用于尿蛋白、尿肌酐定量,需将尿液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尿胆原分解。采集容器需用清洁干燥的塑料杯,不能用卫生纸擦拭内壁(卫生纸纤维会干扰尿沉渣镜检)。
抗凝与防腐的使用逻辑
血液样本需“抗凝”防止凝固,抗凝剂选择匹配检测项目。血常规用EDTA-K2,因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生化用肝素钠,不影响酶类活性;凝血功能用枸橼酸钠,仅螯合少量钙离子。需注意:EDTA管不能做凝血检测——会过度螯合钙离子,导致PT、APTT延长;肝素管不能做血常规——会使血小板聚集,导致计数偏低。
尿液样本需“防腐”防止降解,防腐剂对应成分稳定性。甲醛(40%福尔马林)用于尿沉渣,固定红细胞、白细胞形态;甲苯用于尿糖、尿蛋白定量,在液面形成油层阻止氧化;浓盐酸用于尿17-羟皮质类固醇,降低pH值防止尿酸盐沉淀。用量需严格:甲醛过多会产生“甲醛结晶”,干扰镜检;甲苯过少无法形成油层,尿糖会被细菌分解降低。
离心处理的参数差异
血液离心目的是“分离固液”,参数随样本调整。血清分离:无抗凝剂血液静置30分钟凝固后,3000rpm离心10分钟,分离上层血清(占血液40%)用于生化;血浆分离:抗凝管立即2500rpm离心10分钟,上层血浆用于凝血、血气分析。离心过快会溶血,过短则血清分离不完全——残留血细胞会消耗葡萄糖,导致血糖偏低。
尿液离心目的是“浓缩有形成分”,参数更温和。尿沉渣检测用1500rpm离心5分钟,弃去90%上清液,保留1ml沉渣混匀镜检。若转速超2000rpm,红细胞会破裂形成“影红细胞”,导致尿隐血阳性但镜下无红细胞;时间不足3分钟,沉渣中的管型无法沉淀,会漏检急性肾炎的红细胞管型。
样本保存的温度与时限要求
血液样本保存“分项目控制”。血清样本4℃保存,生化项目(ALT、AST)可存72小时,但酶类(CK、LDH)需24小时内检测(否则活性下降);血常规(EDTA管)需2小时内检测,超时血小板会聚集,红细胞形态改变影响MCV指标;血气分析需立即检测,无法及时检测则置于冰水,最长30分钟(否则血氧分压下降)。
尿液样本保存更讲“时效性”。常规检测需1小时内完成,超时尿胆原氧化为尿胆素(结果阴性),细菌繁殖使pH升高(尿酸盐沉淀);24小时尿需4℃冷藏,加防腐剂后24小时内检测(否则尿蛋白被细菌分解降低)。例如,尿蛋白定量样本若保存不当,结果可能从3.5g/24h降至2.0g/24h,误判肾病程度。
干扰因素的处理方式不同
血液干扰多来自“样本异常”。溶血:血清呈红色,需重新采集;脂血:血清乳白色,需冷藏30分钟待乳糜上浮,吸取下层血清检测;黄疸:血清黄色,需用双缩脲法抵消胆红素干扰。例如,溶血样本的血钾结果可能从4.5mmol/L升至6.0mmol/L,导致“高钾血症”误判。
尿液干扰多来自“外源性污染”。白带污染:尿白细胞酯酶阳性,需重新采集中段尿;维生素C干扰:抑制尿糖、隐血检测,需停药3天后重采;尿液稀释:尿比重低,需采晨尿或限制饮水后重采。例如,服用维生素C的患者,尿糖检测可能从“+”变为“-”,漏诊糖尿病。
分装与标记的细节差异
血液样本分装“按项目拆分”。血清分离后用移液器吸1ml至EP管,标记姓名、病历号、采集时间、检测项目(如“张三,12345,2024-05-20,生化全套”)。避免同一管反复冻融——冻融3次以上,酶类活性下降50%,影响结果。
尿液样本分装“按类型标注”。中段尿直接倒尿杯,标记“中段尿”“时间”;24小时尿混匀后吸10ml至EP管,标记“24小时尿”“总量(如2000ml)”“采集时间”;尿沉渣离心后吸20μl至载玻片,标记“尿沉渣”“姓名”。标记不能用铅笔(字迹易溶)或普通标签(易脱落),需用防水马克笔。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