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金属材料浸渍试验检测执行标准及操作流程

三方检测机构-程工 2017-10-01

浸渍试验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金属材料浸渍试验是模拟实际应用中液体介质(如海水、工业废水、化学试剂等)对金属的长期腐蚀作用,评估其耐腐蚀性能的重要检测方法。该试验通过将试样浸入特定介质,观察腐蚀产物、重量变化及表面形貌,直接反映材料在目标环境中的耐蚀能力。执行标准是确保试验结果可比性与有效性的核心依据,而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则直接决定数据准确性。本文系统梳理金属材料浸渍试验的常用执行标准、具体操作步骤及关键注意事项,为检测人员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指南。

金属材料浸渍试验的基本概念

金属材料浸渍试验属于腐蚀试验的重要类别,核心原理是通过模拟材料在实际使用中接触的液体环境(如海洋工程中的海水、化工设备中的酸碱溶液),将试样完全或部分浸入腐蚀介质,在规定的温度、时间等条件下暴露,观察并分析试样的腐蚀行为。与盐雾试验、循环腐蚀试验不同,浸渍试验更侧重模拟“全浸没”或“周期性浸没”的静态/动态腐蚀环境,适用于评估材料在长期液体接触下的耐蚀性能,如管道内壁、储罐底部等部位的腐蚀情况。

该试验的主要目的包括:验证材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耐腐蚀寿命;比较不同材料在同一介质中的耐蚀性差异;分析腐蚀机理(如均匀腐蚀、点蚀、晶间腐蚀);评估防腐处理(如镀层、涂层)的有效性。例如,船舶用钢板需通过海水浸渍试验评估其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蚀性,化工设备用不锈钢需通过酸碱溶液浸渍试验验证其抗化学腐蚀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浸渍试验的结果高度依赖试验条件的控制,如介质浓度、温度、pH值、搅拌状态等,因此必须严格遵循执行标准,确保试验条件与实际环境或设计要求一致。

常用执行标准及适用范围

金属材料浸渍试验的执行标准分为国内标准、国际标准及行业标准,不同标准针对不同介质、环境及试验目的制定,以下是常用标准及适用范围:

1. 国内标准:GB/T 18590-200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交替浸渍试验》,适用于模拟干湿交替环境的浸渍试验(如沿海地区的潮汐带腐蚀),规定了交替浸渍的周期(如浸泡1小时、干燥1小时)、介质(如氯化钠溶液)及试验步骤;GB/T 5170.1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 腐蚀气体试验设备》虽侧重设备检验,但其中也包含浸渍试验的介质配制与温度控制要求。

2. 国际标准:ISO 11130-1999《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浸渍腐蚀试验方法》是通用型浸渍试验标准,适用于各类液体介质(如淡水、盐水、化学试剂),规定了试样制备、介质选择、试验条件及结果评价方法;ISO 14636-2000《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交替浸渍于中性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试验》则针对中性盐溶液的交替浸渍,模拟沿海或道路除冰环境的腐蚀。

3. 国外标准:ASTM G31-2017《金属材料在浸泡条件下的腐蚀试验标准指南》是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制定的通用指南,详细规定了浸泡试验的试样制备、介质选择、温度控制、数据记录等要求,适用于实验室及现场试验;ASTM B117-2021《盐雾腐蚀试验标准方法》虽为盐雾试验,但部分浸渍试验会参考其盐溶液配制方法。

检测人员需根据试验目的(如评估海水腐蚀选ISO 11130或ASTM G31,模拟干湿循环选GB/T 18590)选择对应的标准,确保试验条件与实际环境匹配。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试验前需完成三项核心准备:明确试验目的与标准、准备试样与试剂、校准设备。首先,需根据客户需求或产品标准确定试验目的(如评估某不锈钢在5%氯化钠溶液中的耐蚀性),并选择对应的执行标准(如ISO 11130);其次,准备足够数量的试样(通常每组3-5个平行样,确保结果重复性),以及试验所需的腐蚀介质(如氯化钠、盐酸)、清洗试剂(如无水乙醇、丙酮);最后,校准试验设备,如恒温箱(确保温度误差≤±1℃)、分析天平(精度≥0.1mg)、pH计(精度≥0.01pH),避免设备误差影响结果。

此外,需提前检查试验环境:腐蚀试验需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进行,避免挥发性试剂(如盐酸)积聚;试验容器需选择与介质不反应的材质(如聚四氟乙烯、玻璃),禁止使用金属容器(如铁、铝),防止容器腐蚀污染介质;搅拌装置(如需模拟流动介质)需选用耐蚀材料(如聚四氟乙烯搅拌桨),确保搅拌均匀且不引入杂质。

准备工作的细致程度直接影响试验顺利进行,例如,若提前未校准恒温箱,试验过程中温度偏高,会加速腐蚀速率,导致结果偏离实际情况;若容器材质选择错误,如用铁容器装盐酸,会导致盐酸浓度降低,试验结果不准确。

试样预处理的具体步骤

试样预处理是消除表面缺陷、确保试验结果一致的关键环节,需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 试样切割:根据标准要求(如GB/T 6397-2008《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试样》)切割试样,尺寸通常为10mm×10mm×2mm(或根据材料厚度调整),确保试样表面平整,无毛刺、裂纹等缺陷;切割过程中需避免试样过热(如用线切割代替砂轮切割),防止热影响区改变材料的腐蚀性能。

2. 表面打磨:用金相砂纸从粗到细打磨试样表面(如240#→400#→600#→800#),去除氧化皮、切割痕迹及表面杂质,打磨时需保持砂纸与试样表面平行,施加均匀压力,避免产生新的划痕;对于需评估涂层性能的试样(如镀锌钢板),需保留涂层完整,禁止打磨涂层表面。

3. 超声清洗:将打磨后的试样放入无水乙醇中,超声清洗5-10分钟(频率40kHz),去除表面残留的砂纸碎屑与油污;若试样表面油污较重,可先用丙酮超声清洗2分钟,再用无水乙醇清洗,确保表面无油污(可通过水膜试验验证:清洗后的试样表面水膜连续无破裂,说明无油污残留)。

4. 干燥与称重:将清洗后的试样放入恒温干燥箱(105±5℃)中干燥1小时,取出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30分钟),然后用分析天平称重(精确到0.1mg),记录初始重量m0;需注意,干燥后的试样需尽快称重,避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重量增加。

试样预处理的关键是“一致性”:所有平行样需采用相同的打磨顺序、清洗时间、干燥温度,确保表面状态一致。例如,若某试样打磨到600#砂纸,另一试样打磨到800#,则前者表面粗糙度更大,腐蚀介质更易附着,导致腐蚀速率更快,结果不可比。

试剂与装置的准备要求

试剂的准备需严格遵循标准中的浓度与配制方法:例如,若标准要求5%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需准确称取50g氯化钠(分析纯),加入950mL去离子水,搅拌至完全溶解,然后用pH计调节pH值至7.0±0.2(如需中性介质);若需酸性介质(如pH=3的氯化钠溶液),可滴加少量盐酸(1mol/L),边滴加边搅拌,直至pH值达到要求。

试剂配制完成后,需进行浓度验证:例如,氯化钠溶液可通过硝酸银滴定法验证浓度(反应式:NaCl + AgNO3 = AgCl↓ + NaNO3),取10mL溶液,加入5mL铬酸钾指示剂(5%),用0.1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出现砖红色沉淀,计算氯化钠浓度;酸性介质可通过pH计再次检测,确保pH值符合要求。

试验装置的准备需满足标准中的环境模拟要求:例如,若模拟流动介质中的腐蚀,需安装搅拌装置,搅拌速度需符合标准(如100r/min),并通过转速表校准;若模拟交替浸渍试验(如GB/T 18590),需使用自动升降装置,确保试样按规定周期(如浸泡1小时、干燥1小时)交替暴露;若需恒温环境,需将试验容器放入恒温箱,提前30分钟开启恒温箱,确保温度稳定后再放入试样。

试剂与装置的准备需避免“近似”操作,例如,若将5%氯化钠溶液近似配成50g氯化钠加1000mL水(实际浓度约4.76%),会导致介质腐蚀性降低,试验结果偏乐观;若搅拌速度未校准,实际速度为150r/min(标准要求100r/min),会加速介质流动,增加腐蚀速率,结果偏悲观。

浸渍试验的操作流程

浸渍试验的操作流程需严格按标准步骤进行,以ISO 11130-1999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 装样:将预处理后的试样用耐蚀线(如尼龙线、钛丝)悬挂或放置在试验容器中,确保试样完全浸没在介质中(若需部分浸没,需标记浸没深度),试样之间需保持一定距离(≥10mm),避免腐蚀产物相互污染。

2. 设定试验条件:根据标准要求设定温度(如25℃±1℃,模拟室温环境;或50℃±1℃,模拟高温介质)、浸渍时间(如720小时,即30天,模拟长期腐蚀);若为交替浸渍试验(如GB/T 18590),需设定浸泡时间(如1小时)与干燥时间(如1小时),循环次数(如100次)。

3. 启动试验:将试验容器放入恒温箱(或开启自动升降装置),记录试验开始时间;若需搅拌,开启搅拌装置,确保介质均匀;试验过程中需关闭恒温箱门(或试验容器盖子),避免介质挥发导致浓度变化。

4. 维持试验条件:试验过程中需定期检查介质液面(如每天检查一次),若液面下降(因挥发),需补充去离子水至初始体积,确保试样始终浸没;若介质出现浑浊(如产生腐蚀产物沉淀),需记录浑浊时间及程度,但无需更换介质(除非标准要求)。

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是结果准确的关键,例如,若试样未完全浸没,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会发生大气腐蚀,导致试验结果无法反映全浸没环境的腐蚀情况;若试验过程中未补充介质,液面下降后试样部分暴露,会引入额外的腐蚀因素,结果不可靠。

试验过程中的中间检查要点

中间检查是及时发现试验异常、确保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环节,需按标准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如每24小时一次,或每循环10次一次),检查内容包括:

1. 试样表面状态: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试样表面是否出现腐蚀现象(如点蚀、锈斑、涂层脱落),记录出现时间及位置(如“试样1在72小时时表面出现1mm×1mm的点蚀”);若为镀层试样,需观察镀层是否起泡、剥落,记录剥落面积(如“试样2在144小时时镀层剥落面积约5%”)。

2. 介质状态:观察介质是否浑浊、变色(如氯化钠溶液变为黄色,可能是试样腐蚀产生的铁离子),用pH计检测介质pH值(如盐酸介质的pH值是否升高,因与金属反应消耗H+),用比重计检测介质密度(如氯化钠溶液密度是否降低,因试样腐蚀溶解)。

3. 设备状态:检查恒温箱温度是否稳定(如用温度计现场检测,与显示温度对比),搅拌装置是否正常运转(如转速是否符合要求),自动升降装置是否按周期动作(如交替浸渍试验中是否按时升降)。

中间检查需详细记录,例如,若某试样在48小时时出现点蚀,而其他试样未出现,需分析原因:可能是该试样表面有微小缺陷(如打磨时未去除的划痕),或介质局部浓度偏高;若中间检查发现温度偏高,需及时调整恒温箱设定,避免后续试验继续受影响。

试验结束后的结果处理

试验结束后,需按以下步骤处理试样与数据:

1. 取出试样:用耐蚀线将试样从介质中取出,避免碰撞导致腐蚀产物脱落;若试样表面有大量腐蚀产物,需轻轻冲洗(用去离子水),去除松散的腐蚀产物,但需保留附着紧密的产物(用于形貌分析)。

2. 清洗与干燥:将试样放入无水乙醇中超声清洗5分钟,去除表面残留的介质与松散腐蚀产物;然后放入恒温干燥箱(105±5℃)中干燥1小时,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称重(精确到0.1mg),记录试验后重量m1。

3. 腐蚀产物处理:若需分析腐蚀产物,需保留部分试样(如1个平行样)不清洗,直接进行形貌与成分分析;若需去除腐蚀产物(用于计算重量损失),需根据标准要求选择清洗方法(如用柠檬酸铵溶液去除铁锈,或用硝酸溶液去除铜腐蚀产物),清洗后再次干燥称重,记录去除腐蚀产物后的重量m2(部分标准要求计算腐蚀产物重量:m产物 = m1-m2)。

4. 数据记录:将所有数据录入试验报告,包括试样编号、初始重量m0、试验后重量m1、腐蚀产物重量m产物、试验条件(温度、时间、介质浓度)、中间检查现象,确保数据完整可追溯。

结果处理的关键是“不破坏试样原始状态”,例如,若取出试样时用力擦拭,导致腐蚀产物脱落,会使试验后重量m1偏小,计算的腐蚀速率偏大;若清洗时使用强腐蚀性试剂(如浓硫酸),会腐蚀试样基体,导致重量损失偏大,结果不准确。

结果评价的核心指标

金属材料浸渍试验的结果评价需结合重量变化、表面形貌与腐蚀产物分析,核心指标包括:

1. 重量变化:通过重量损失计算腐蚀速率,公式为v = (m0-m2)/(A×t),其中v为腐蚀速率(单位:g/(m²·h)或mm/a,需按标准转换),m0为初始重量,m2为去除腐蚀产物后的重量,A为试样表面积(单位:m²),t为试验时间(单位:h);腐蚀速率越小,材料耐蚀性越好。

2. 表面形貌:用金相显微镜(放大倍数50-500倍)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放大倍数100-10000倍)观察试样表面腐蚀类型(如均匀腐蚀、点蚀、晶间腐蚀)、腐蚀程度(如点蚀深度、腐蚀面积百分比);例如,均匀腐蚀表现为表面整体失光、有均匀锈层,点蚀表现为局部小孔,晶间腐蚀表现为晶粒边界的腐蚀裂纹。

3. 腐蚀产物分析: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腐蚀产物的物相(如α-Fe2O3、γ-FeOOH),或用能量色散谱仪(EDS)分析腐蚀产物的元素组成(如Fe、O、Cl);腐蚀产物的类型直接反映腐蚀机理,例如,若腐蚀产物含Cl元素,说明介质中的氯离子参与了腐蚀过程(如点蚀的发生与Cl-破坏钝化膜有关)。

结果评价需结合多项指标,例如,某不锈钢试样在5%氯化钠溶液中浸泡720小时后,重量损失很小(腐蚀速率0.01g/(m²·h)),但表面出现大量点蚀(点蚀深度10μm),说明该材料虽整体耐蚀性好,但抗点蚀能力较弱,不适用于易发生点蚀的环境(如海水淡化设备)。

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检测人员在试验中常遇到以下问题,需针对性解决:

1. 试样表面油污残留:导致试验初期腐蚀速率偏低(油污隔绝了介质与试样),解决措施:预处理时增加丙酮超声清洗步骤,并用水膜试验验证表面清洁度;若仍有残留,可使用碱性清洗液(如5%氢氧化钠溶液)超声清洗,但需注意避免腐蚀试样基体。

2. 介质浓度变化:因挥发或容器腐蚀导致浓度降低,解决措施:定期补充去离子水(针对挥发),选择耐蚀容器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