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性能检测流程
性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混凝土外加剂是优化混凝土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的核心功能性材料,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为确保外加剂与水泥、骨料的适配性及产品合规性,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检测流程,覆盖样品制备、关键性能测试至结果评定全环节。下文将详细拆解混凝土外加剂性能检测的具体步骤与技术要点,为行业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样品的制备与接收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的第一步是样品的规范制备与接收。按GB 8076等标准要求,样品需取至少5kg,确保具有代表性;接收时需检查包装完整性、产品标识(名称、型号、批号、生产日期)及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或破损样品。样品需在干燥、阴凉处保存,检测前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量,保证混匀性,防止因样品不均导致检测误差。
减水率检测
减水率是评价外加剂分散性能的关键指标,试验需制备基准混凝土与受检混凝土。基准混凝土配合比按GB 8076要求(如水泥330kg/m³、砂率40%),受检混凝土按推荐掺量加入外加剂,调整用水量使坍落度与基准混凝土一致(通常为(80±10)mm)。搅拌采用机械搅拌2-3min,搅拌后立即用坍落度筒测坍落度(分三层装料,每层捣25下)。减水率计算公式为:(基准用水量-受检用水量)/基准用水量×100%,平行试验两次,差值≤1%取平均值。
凝结时间差检测
凝结时间差反映外加剂对混凝土凝结速度的影响,试验用混凝土配合比与减水率试验一致。采用贯入阻力仪测试:将混凝土装入试模抹平,初凝前每15min测一次贯入阻力,初凝后每30min测一次,直至阻力达到初凝(3.5MPa)与终凝(28MPa)标准。凝结时间差为受检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差值,缓凝型外加剂需满足初凝时间差≥+90min,速凝型则需≤-30min(终凝)。
抗压强度比检测
抗压强度比评价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增强效果,需制作150mm×150mm×150mm试块(每组3块)。混凝土分两层装入试模,每层捣25下,抹平后置于20±2℃、相对湿度≥95%的养护箱养护。分别测试1d、3d、7d、28d龄期的抗压强度(加荷速度0.5-1.0MPa/s),强度比为受检混凝土强度与基准混凝土强度的比值×100%。28d强度比是核心指标,早强型外加剂需≥130%(1d)、≥120%(3d),普通型需≥110%(28d)。
含气量检测
含气量影响混凝土的抗冻性与工作性,采用压力式含气量测定仪测试。将混凝土装入测定仪,捣实刮平后盖好密封盖,加压至规定压力(如0.1MPa),打开阀门读取含气量值。试验需避免捣实引入额外气泡,刮平需平整以保证密封性,平行试验两次,差值≤0.5%取平均值。引气型外加剂的含气量需≥3.0%,非引气型则需≤2.5%。
坍落度保持性能检测
坍落度保持性能反映外加剂的保塑效果,试验用混凝土配合比与减水率一致。搅拌后立即测初始坍落度,随后将混凝土放入带盖容器(避免水分蒸发),20±2℃下放置1h,再次测坍落度。坍落度保留值为1h坍落度与初始坍落度的比值×100%,需满足≥80%(高性能减水剂)或≥70%(普通减水剂)。
收缩率比检测
收缩率比评价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的抑制效果,采用100mm×100mm×515mm棱柱体试块。混凝土装入试模捣实抹平后,置于20±2℃、相对湿度60±5%的环境养护,用接触式收缩仪测量初始长度与14d、28d龄期的长度变化。收缩率比为受检混凝土收缩率与基准混凝土收缩率的比值×100%,减缩型外加剂需≤90%(28d)。
氯离子含量关乎混凝土的钢筋锈蚀风险,采用硝酸银滴定法:将外加剂样品溶解于水,过滤除去不溶物,加铬酸钾指示剂后,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砖红色沉淀。氯离子含量计算公式为:(硝酸银浓度×滴定体积×35.45)/样品质量×100%,标准要求氯离子含量≤0.06%(早强型)或≤0.10%(其他类型)。
检测结果的评定
检测结果需对照GB 8076等标准逐项评定:减水率、强度比、凝结时间差等指标需全部满足对应类型外加剂的要求;数据修约需符合规范(如减水率修约至0.1%,强度比修约至1%);若某指标不合格,需重新取样复检,复检仍不合格则判定产品性能不达标。评定过程需保留原始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