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测试中如何计算药物或成分的累积透皮量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测试是经皮给药系统(TDDS)研发的核心环节,而累积透皮量(Cumulative Permeation Amount, Qₙ)是评价药物/成分透过皮肤能力的关键指标。准确计算Qₙ不仅影响制剂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估,也是处方优化、工艺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聚焦透皮吸收测试中累积透皮量的计算逻辑、关键参数与实操细节,帮助研发人员理清计算脉络,规避常见误区。
累积透皮量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累积透皮量(Qₙ)是指从实验开始到第n个时间点,药物/成分透过皮肤进入接收液的总量。与单次取样得到的“瞬时浓度”不同,Qₙ反映的是药物透过皮肤的“累积效应”——这直接对应经皮给药后药物进入体循环的总暴露量。例如,某药物在2h、4h、6h的单次取样浓度分别为0.5μg/mL、1.0μg/mL、1.5μg/mL,若忽略体积变化,Q₆ₕ不是1.5μg/mL×接收液体积,而是前两次取出的药物量与第三次接收液中剩余药物量的总和。
在透皮测试中,Qₙ是绘制“累积透皮量-时间曲线”(Q-t曲线)的核心数据,而Q-t曲线的斜率即为稳态透皮速率(Jₛₛ),这是评价制剂透皮能力的金标准。因此,Qₙ的准确计算是后续 efficacy 与 safety 分析的基础,一旦计算出错,处方优化、工艺调整的方向都可能偏差。
实验设计对计算的前置影响
累积透皮量的计算依赖规范的实验设计,其中最常用的是Franz垂直扩散池系统。该系统分为供给池(放置药物制剂)、皮肤样品(如大鼠背部皮肤、猪耳皮肤或人工膜)与接收池(含接收液,模拟体内组织液)。实验中需预先设定取样时间点(如0.5、1、2、4、6、8、12、24h),每个时间点从接收池取出部分液体,测定药物浓度。
关键实验细节直接影响计算的可靠性:1)接收液需满足药物溶解度与sink condition(如用含20%乙醇的PBS提高脂溶性药物溶解度),避免药物在接收液中饱和;2)取样方式通常为“部分取样+补加新鲜接收液”,即每次取Vs体积后补加同等体积的新鲜接收液,保持接收池体积恒定;3)皮肤需去除皮下脂肪、保持角质层完整,避免破损导致药物直接泄漏——这些细节若失控,会让后续计算失去意义。
例如,若实验未满足sink condition,药物在接收液中达到饱和(如浓度等于溶解度),后续透皮的药物无法溶解,Qₙ增长会突然变缓,计算出的Jₛₛ会偏低,误判为制剂透皮能力不足。
此外,时间点设置需匹配药物透皮特性:早期时间点(如0.5、1h)间隔宜短,捕捉药物从制剂中释放、渗透皮肤的快速阶段;后期时间点(如8、12、24h)间隔可延长,反映稳态或平台期。若时间点过疏(如仅取2、6、24h),Q-t曲线会因数据点不足变得平滑,无法准确计算Jₛₛ,间接影响Qₙ的参考价值。
累积透皮量的核心计算逻辑
累积透皮量的计算遵循“总量累加”原则,核心逻辑是:Qₙ = 前n-1次取样取出的药物总量 + 第n次取样时接收池中剩余的药物量。
当实验采用“部分取样+补加新鲜接收液”模式(最常见),接收池体积(Vᵣ)因每次补加保持恒定,计算式可拆解为:
Qₙ = Vᵣ×Cₙ + Σ(从i=1到n-1的Vₛ×Cᵢ)
其中:Vᵣ是接收池恒定体积(如10mL),Cₙ是第n次取样时接收液的药物浓度,Vₛ是每次取样体积(如1mL),Cᵢ是第i次取样的药物浓度。
举个具体例子:假设Vᵣ=10mL,Vₛ=1mL,时间点1h(C₁=0.5μg/mL)、2h(C₂=1.0μg/mL)、4h(C₄=1.5μg/mL),则:
Q₁ = Vᵣ×C₁ = 10×0.5 = 5μg(第一次取样无前置数据,直接算接收池剩余量);
Q₂ = Vᵣ×C₂ + Vₛ×C₁ = 10×1.0 + 1×0.5 = 10.5μg(前1次取出的量+当前接收池剩余量);
Q₄ = Vᵣ×C₄ + (Vₛ×C₁ + Vₛ×C₂) = 10×1.5 + (1×0.5+1×1.0) = 16.5μg(前2次取出的总量+当前接收池剩余量)。
这个逻辑的本质是“不重复、不遗漏”——前n-1次取出的药物已经离开接收池,第n次接收池中的药物是未被取出的,两者相加就是从实验开始到第n个时间点的总透皮量。
关键参数的确定与验证
计算中涉及的参数需准确测量与验证,否则会导致Qₙ系统性偏差:
1、接收液体积(Vᵣ):需用移液管或量筒准确量取,若用Franz池需确认标称体积与实际体积一致(如标称10mL的池实际可能为9.8mL)。若未修正,Q₁会多算0.2mL×C₁的量,后续偏差会累积。
2、取样体积(Vₛ):需用固定体积的移液枪(如1mL),每次取样前润洗枪头避免残留。若某次取样量因操作误差变为0.8mL,需在原始数据中记录,计算时调整对应项(如第i次的Vₛ×Cᵢ变为0.8×Cᵢ)。
3、补加体积(Vₛ'):补加的新鲜接收液体积必须等于取样体积(Vₛ'=Vₛ),否则Vᵣ会变化。例如,Vₛ=1mL但补加0.9mL,Vᵣ变为9.9mL,后续计算需用新的Vᵣ值,否则Qₙ会因Vᵣ×Cₙ算多而偏高。
4、药物浓度(Cᵢ/Cₙ):需通过可靠分析方法(如HPLC、UV)测定,且需验证线性范围、精密度与准确度——若药物浓度超出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如标准曲线是0.1-10μg/mL,样品浓度是15μg/mL),需稀释至线性范围内再测,否则浓度计算会偏差。
例如,某实验中Vᵣ标称10mL但实际为9.8mL,若未修正,Q₁计算值为5μg(10×0.5),实际应为4.9μg(9.8×0.5),偏差2%;到Q₄时,偏差会累积至约5%,足以影响对制剂透皮能力的判断。
不同实验模式下的计算调整
实际实验中,并非所有情况都采用“部分取样+补加”模式,需根据设计调整计算方式:
1、静态接收池(不补加接收液):每次取样后不补加新鲜接收液,接收池体积逐渐减少(Vᵣₙ = Vᵣ₀-Σ(从i=1到n-1的Vₛᵢ))。此时Qₙ计算式为:
Qₙ = Σ(从i=1到n-1的Vₛᵢ×Cᵢ) + Vᵣₙ×Cₙ
例如,Vᵣ₀=10mL,第1次取Vₛ₁=1mL(C₁=0.5μg/mL),第2次取Vₛ₂=1mL(C₂=1.0μg/mL),则Vᵣ₂=10-1=9mL,Q₂=(1×0.5)+(9×1.0)=9.5μg——若仍用初始Vᵣ=10mL计算,会多算1mL×1.0μg/mL=1μg,导致Q₂偏高10.5%。
2、全量更换接收液:每次取样时取出全部接收液(Vᵣ₀),测定浓度后更换新鲜接收液。此时Qₙ=Σ(从i=1到n的Vᵣ₀×Cᵢ),因为每次取出的是全部接收液,累积量就是各次接收液中药物量的总和。例如,Vᵣ₀=10mL,C₁=0.5μg/mL、C₂=1.0μg/mL、C₃=1.5μg/mL,则Q₃=10×0.5+10×1.0+10×1.5=30μg。
3、皮肤滞留量的补充:动物皮肤可能吸附药物(如角质层滞留),若需计算“总透皮量”(接收液+皮肤滞留量),需额外用溶剂提取皮肤中的药物,测定浓度后加到Qₙ中——但这属于延伸计算,本文聚焦接收液中的累积量。
常见计算误区的规避
研发中常见的计算错误会导致Qₙ偏差,需重点规避:
1、混淆“累积”与“单次”:将第n次取样的接收液浓度直接乘以Vᵣ作为Qₙ,忽略前n-1次取出的药物量。例如,前面的例子中,Q₂若算成10×1.0=10μg(正确值10.5μg),偏差5%——低浓度样品中这个误差会被放大,甚至改变处方优化方向。
2、忽略体积变化:静态模式下未调整接收池剩余体积(Vᵣₙ),仍用初始Vᵣ计算。例如,Vᵣ₀=10mL,取3次样后Vᵣ=7mL,若仍用10mL算Q₄=10×C₄+前3次Vₛ×Cᵢ,会多算3mL×C₄的量,导致Q₄偏高。
3、补加体积不一致:补加的新鲜接收液体积不等于取样体积,导致Vᵣ变化但未修正。例如,Vₛ=1mL却补加0.8mL,Vᵣ变为9.8mL,计算时仍用10mL,Qₙ会因Vᵣ×Cₙ算多而偏高2%。
4、浓度测定误差:未做回收率实验,导致浓度测定不准确。例如,接收液中药物回收率为85%,但计算时直接用测定浓度,会导致Qₙ偏低15%——这会误判为药物透皮量不足,实则是测定方法的问题。
实操中的数据溯源与验证
为确保计算结果可靠,需做好数据溯源与验证:
1、原始数据记录:详细记录每个时间点的Vₛ、补加体积、Vᵣ、浓度测定值(包括稀释倍数),以及异常情况(如移液枪漏液导致Vₛ减少)。原始数据需保留电子版与纸质版,便于后续溯源。
2、平行样处理:每个时间点做3个平行样(3个Franz池同时实验),计算每个平行样的Qₙ后取均值。若某平行样Qₙ与均值偏差超过10%,需检查皮肤是否破损、取样是否准确,必要时剔除该数据——平行样的RSD需≤15%(生物样品),否则实验方法不可靠。
3、回收率验证:实验前做接收液药物回收率实验——向接收液中加入已知量药物(低、中、高3个浓度),测定浓度后计算回收率(回收率=测定量/加入量×100%)。回收率需在90%-110%之间,否则需调整分析方法(如更换流动相、优化提取条件)。
例如,某实验中回收率为88%,研发人员通过调整HPLC流动相比例(增加甲醇比例至60%),将回收率提升至95%,避免了Qₙ偏低12%的误差,确保了后续处方优化的准确性。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