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防晒产品的透皮吸收测试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指标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2-14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防晒产品的透皮吸收测试是评估其安全性与功效的关键环节——既能明确防晒剂是否过度渗透至皮肤深层引发潜在风险,也能验证其在皮肤表面/浅层的滞留是否满足防晒需求。然而,透皮吸收并非简单的“渗透量”测算,需结合皮肤生理结构、防晒剂理化性质及产品剂型等多维度指标综合分析。本文将聚焦透皮吸收测试中的核心指标,拆解每个指标的意义、测试方法及关注要点,为行业合规与产品研发提供实操参考。

经皮渗透量:定量测算防晒剂的总渗透与有效滞留

经皮渗透量是透皮吸收测试的基础定量指标,用于衡量单位面积皮肤在一定时间内吸收的防晒剂总量(通常以“μg/cm²”为单位)。测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Franz扩散池系统:将皮肤样本(离体人皮肤或替代模型)固定于扩散池上,顶部涂抹防晒产品,底部接收液(模拟真皮层体液)定时取样,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接收液中的防晒剂浓度,计算累计渗透量。

需注意的是,“总渗透量”并非唯一关注点——防晒产品的核心功效是在皮肤表面/角质层形成防护层,因此需同时测算“角质层滞留量”(通过胶带剥离法收集角质层样本,提取后定量)。例如,物理防晒剂如二氧化钛(TiO₂)颗粒应主要滞留于角质层表面,若其总渗透量过高(如超过1μg/cm²),则可能存在穿透至活性表皮的风险;而化学防晒剂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OMC)需在角质层中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吸收紫外线,若滞留量不足(如低于5μg/cm²),则防晒功效可能不足。

此外,渗透量的测试需考虑“时间依赖性”:短期(2-4小时)渗透量反映产品涂抹后的即时渗透行为,长期(24-48小时)渗透量则对应日常使用中的累积风险。例如,某款防晒喷雾的短期渗透量为0.5μg/cm²,但24小时累计渗透量达3μg/cm²,说明其可能因挥发性溶剂挥发后,防晒剂逐步渗透至皮肤深层,需进一步评估安全性。

皮肤屏障功能指标:TEWL与角质层含水量的双向验证

皮肤屏障(主要由角质层的脂质双层与角质细胞组成)是限制透皮吸收的关键结构——若防晒产品破坏屏障,会导致透皮吸收增加;反之,屏障受损的皮肤(如敏感肌)对防晒剂的渗透能力也会增强。因此,透皮吸收测试中需同步监测“经表皮失水率(TEWL)”与“角质层含水量”两个核心指标。

TEWL反映皮肤屏障的完整性:正常皮肤的TEWL值通常在10-20g/(m²·h),若涂抹防晒产品后TEWL升高超过30%(如从15升至22g/(m²·h)),说明产品可能破坏了角质层脂质结构,导致水分流失增加,同时也意味着防晒剂更易渗透至深层。测试时需注意:需在恒温恒湿环境(25℃、40%湿度)下进行,且皮肤样本需适应环境30分钟后再测基线值,避免环境波动干扰结果。

角质层含水量(通过Corneometer仪器测试,单位为“a.u.”)则反映角质细胞的水合状态:健康角质层的含水量约为20%-30%(对应Corneometer值约40-60a.u.)。若防晒产品导致角质层含水量下降(如从50降至35a.u.),说明其可能具有干燥作用,使角质细胞间隙增大,进而增加防晒剂的渗透通道;反之,过度水合(如含水量超过35%)也会软化角质层,降低屏障阻力——例如,含高浓度甘油的防晒乳可能使角质层水合过度,导致OMC的渗透量增加2倍。

需强调的是,屏障指标需与渗透量指标联动分析:若某款防晒产品的TEWL升高但渗透量未增加,可能是产品中的保湿成分抵消了屏障破坏的影响;若两者同时升高,则需重点关注其潜在安全风险。

皮肤层分布:明确防晒剂的“停留位置”

透皮吸收的核心矛盾在于:防晒剂需“停在该停的地方”——角质层(物理防晒)或活性表皮上层(化学防晒),而非渗透至真皮层(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因此,“皮肤层分布”是比“总渗透量”更具指导意义的指标。

测试皮肤层分布的经典方法是“胶带剥离法+分层提取”:用透明胶带反复剥离皮肤表面(约15-20次),收集角质层样本;剩余皮肤样本通过酶解法分离活性表皮与真皮层,分别提取防晒剂后定量。例如,对于OMC,理想的分布应是:角质层占比≥70%,活性表皮占比≤25%,真皮层占比≤5%——若真皮层占比超过10%,则可能存在系统暴露风险(如进入血液后干扰内分泌)。

需注意不同防晒剂的“理想分布”差异:物理防晒剂(如TiO₂、ZnO)的颗粒直径通常在10-100nm,无法穿透角质层的脂质间隙,因此其真皮层分布应接近0;而化学防晒剂(如BP-3、OMC)的分子直径较小(约0.5-1nm),可能渗透至活性表皮,但需严格控制真皮层渗透量。例如,欧盟化妆品法规(EC 1223/2009)规定,BP-3的真皮层渗透量不得超过0.1μg/cm²,否则需补充安全性评估

此外,皮肤层分布还需结合产品剂型分析:例如,油包水型防晒乳的油脂基质会在皮肤表面形成油膜,减缓防晒剂的渗透,因此其角质层滞留量通常比水包油型高1.5-2倍;而防晒喷雾因颗粒更细(约5-20μm),可能更易进入角质细胞间隙,导致活性表皮分布量增加。

皮肤刺激性与炎症指标:评估渗透的“下游影响”

即使防晒剂的渗透量在安全范围内,若其在皮肤深层引发炎症或刺激,仍可能导致过敏、泛红等问题。因此,透皮吸收测试需同步监测“皮肤刺激性”与“炎症反应”指标,将“物理渗透”与“生物效应”关联。

视觉评分法是最直观的刺激性指标: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观察皮肤是否出现红斑、水肿、脱屑等症状,评分范围0-4分(0分为无反应,4分为严重反应)。例如,某款防晒凝胶涂抹后24小时出现1分红斑,说明其可能含有刺激性成分(如酒精),即使渗透量正常,也需调整配方。

仪器测试则更具客观性:红斑指数(EI)通过Mexameter仪器测量皮肤红光反射率(对应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皮肤EI值约20-30,若升高超过20%(如从25升至30),说明皮肤出现炎症性充血;水肿指数(MI)通过Cutometer仪器测量皮肤弹性(水肿会使弹性增加),若MI值升高超过15%,则提示皮肤存在水肿。

细胞因子分析是更深入的炎症指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皮肤样本中的炎症因子(如IL-1α、TNF-α、IL-6)。例如,BP-3渗透至活性表皮后,会激活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α(浓度升高至 baseline的3倍),进而引发皮肤刺痛感——即使视觉评分无异常,细胞因子的变化也能早期预警潜在风险。

需注意的是,刺激性指标需区分“原发性刺激”(由成分直接刺激引起)与“继发性刺激”(由渗透后代谢产物引起):例如,奥克立林的代谢产物4-MBC对皮肤的刺激性比原药高2倍,因此即使奥克立林的渗透量正常,也需关注代谢产物的炎症反应。

代谢转化产物:评估防晒剂的“二次风险”

部分防晒剂进入皮肤后会发生代谢转化——例如,奥克立林(Octocrylene)在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作用下,会代谢为4-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二苯酮-3(BP-3)会被酯酶水解为苯甲酸与2,4-二羟基二苯酮。这些代谢产物的渗透能力、刺激性可能远高于原药,因此“代谢转化产物分析”是透皮吸收测试的重要补充指标。

测试代谢产物的关键是“模拟皮肤代谢环境”: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含代谢酶的3D皮肤模型(如EpiDerm™),涂抹防晒产品后培养24-48小时,收集皮肤样本与接收液,通过LC-MS/MS分析代谢产物的种类与浓度。例如,某款含奥克立林的防晒乳,在3D模型中培养48小时后,接收液中的4-MBC浓度达0.2μg/cm²,而原药浓度仅0.1μg/cm²,说明代谢产物的渗透风险更高。

需关注代谢产物的“蓄积性”:若代谢产物的清除速率慢于生成速率(如4-MBC的半衰期为12小时,而奥克立林的代谢速率为0.05μg/(cm²·h)),则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代谢产物在皮肤中蓄积,增加过敏风险。例如,某款防晒产品连续使用4周后,皮肤中的4-MBC浓度累积至1.5μg/cm²,超过安全阈值(1μg/cm²),需调整配方中的奥克立林含量。

此外,代谢产物还需结合毒性数据分析:例如,4-MBC已被证实具有弱雌激素活性,若其渗透至真皮层(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因此,即使原药的渗透量符合要求,代谢产物的分析仍不可省略。

渗透动力学参数:预测“长期渗透风险”

透皮吸收并非匀速过程,而是遵循“滞后-渗透-平衡”的动力学规律。因此,“渗透动力学参数”能帮助预测长期使用下的渗透风险,是透皮吸收测试的“未来视角”指标。

核心的动力学参数包括:1、滞后时间(Lag time):从涂抹产品到防晒剂开始渗透至接收液的时间(反映角质层的屏障作用);2、渗透速率(Jss):稳态时单位时间的渗透量(反映防晒剂通过角质层的速率);3、渗透系数(Kp):Jss与皮肤表面防晒剂浓度的比值(反映皮肤对防晒剂的通透能力)。

例如,物理防晒剂TiO₂的Lag time约为6-8小时(颗粒需先分散于角质层间隙),Jss约为0.05μg/(cm²·h),Kp约为5×10⁻⁷cm/h;而化学防晒剂OMC的Lag time约为2-3小时,Jss约为0.2μg/(cm²·h),Kp约为2×10⁻⁶cm/h——显然,OMC的渗透速率更快,长期使用(如每天涂抹)可能累积更高的渗透量。

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在于“预测长期风险”:若某款防晒产品的Jss为0.1μg/(cm²·h),每天涂抹8小时,那么每天的渗透量约为0.8μg/cm²,每月累积量约24μg/cm²——若该防晒剂的安全阈值为20μg/cm²,则需调整配方(如增加角质层滞留成分)降低Jss。

需强调的是,动力学参数需结合产品的“使用频率”与“暴露面积”分析:例如,身体防晒乳的暴露面积(如全身涂抹)是面部防晒的5-10倍,即使Jss相同,其总渗透量也会更高,因此需设定更严格的动力学参数阈值。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