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测试中如何确保皮肤样本的完整性和活性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测试是外用药物、化妆品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的核心环节,皮肤样本的完整性(结构未被破坏)与活性(细胞功能正常)是确保测试结果可靠的前提。若样本受损或失活,可能导致药物渗透数据偏差——如表皮屏障破坏会使药物过度渗透,细胞失活则无法反映真实代谢过程。因此,从样本获取到测试全程,需通过标准化操作精准把控细节,维持皮肤的生理状态,为透皮吸收研究提供可信的“生物载体”。
样本来源的选择与预处理规范
皮肤样本的来源直接影响其初始状态,优先选择健康供体的皮肤——人体皮肤需来自外科手术剩余(如隆胸、吸脂术),供体需无皮肤病、未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动物皮肤(如猪、鼠)需选择年龄相近(如猪选6-8月龄)、无皮肤损伤的个体,因其结构与人体皮肤更接近。
预处理第一步是脱毛,需避免损伤表皮:人体皮肤若有毛发,应使用钝头剃毛刀沿毛发生长方向轻刮,禁止使用含巯基乙酸的脱毛膏(会溶解毛囊周围组织,破坏表皮屏障);动物皮肤可选用电推剪(blade号10),每处推剪不超过2次,防止局部皮肤发热红肿。
清洗时需用37℃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以浸润方式轻轻冲洗——将皮肤置于滤纸上,用注射器沿边缘缓慢注入液体,避免直接冲击表皮;若有血迹或污垢,可用蘸取PBS的纱布轻拭,切勿揉搓,防止角质层脱落。
去除皮下脂肪是关键步骤:需用钝头镊子提起脂肪层,用弯剪刀沿真皮层与脂肪层的间隙轻轻剪切,每剪一次移动0.5cm,避免划破真皮——若脂肪残留过多,会影响药物渗透;若剪切过深,可能破坏真皮乳头层的血管结构,导致样本出血、活性下降。
皮肤样本的短期保存条件
样本获取后需立即转入保存液,优先选择含1%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或商用皮肤保存液(如MatTek的EpiLife®)——这类液体可维持皮肤的渗透压(约300mOsm/kg)与pH值(7.2-7.4),模拟体内环境。
保存温度需严格控制在4℃(冷藏),禁止直接冷冻——冷冻会导致细胞内形成冰晶,刺破细胞膜与细胞器,造成不可逆损伤;若需长期保存(超过48小时),需使用程序降温盒(1℃/min降至-80℃),再转入液氮,但复苏后需重新评估活性(如ATP含量需保留初始值的70%以上)。
保存时间越短越好:人体皮肤应在获取后24小时内使用,动物皮肤不超过48小时——随着时间延长,皮肤细胞会因营养耗尽而逐渐失活,如24小时后ATP含量可能下降30%,48小时后LDH释放量显著增加(提示细胞膜损伤)。
保存过程中需避免反复震荡或倒置:应将样本平放在保存容器中,液面覆盖样本1-2cm,容器密封后置于冰箱冷藏层的中层(温度最稳定),取用时需快速操作,避免样本暴露在室温下超过10分钟。
处理工具与操作的精细化控制
工具选择直接影响样本完整性:切割皮肤需使用锋利的15号手术刀片,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单次切割长度不超过5cm,避免拉扯导致表皮与真皮分离;转移样本需用无齿镊(尖端钝化处理),轻轻夹取皮肤边缘(约2mm处),禁止夹取中央区域(易损伤表皮细胞)。
操作手法需轻柔:将皮肤放置在硅胶垫或软木板上进行切割,避免硬质台面导致压痕;去除皮下脂肪时,需保持皮肤处于自然伸展状态(用大头针固定四角,但不要拉紧绷直),防止真皮层出现褶皱或撕裂。
避免物理损伤:测试前固定样本时,需使用低粘性胶带或专用夹具,压力控制在10-20mmHg(模拟皮肤的生理张力)——若固定过紧,会压迫真皮层血管,导致局部缺血、细胞死亡;若过松,样本可能在扩散池中移位,影响渗透面积。
工具需提前消毒:所有接触样本的工具(刀片、镊子、剪刀)需用75%乙醇浸泡30分钟,或高压灭菌(121℃,20分钟),避免微生物污染——细菌繁殖会分泌蛋白酶,分解皮肤的胶原蛋白与弹性纤维,破坏样本结构。
皮肤活性的多维度评估方法
活性评估需结合结构与功能指标:皮肤电阻抗测试是快速评估完整性的方法——使用高频电阻仪(1kHz)测量表皮电阻,健康皮肤的电阻值应≥10kΩ·cm²(角质层屏障完整),若低于5kΩ·cm²,说明表皮受损。
细胞代谢活性可通过ATP含量检测:取样本的表皮层(用胶带剥离),加入ATP提取液(如Tris-HCl缓冲液含0.1% Triton X-100),用荧光素酶法检测——ATP含量≥初始值的80%可判定为活性良好,若低于50%,说明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细胞膜完整性用LDH释放试验:将样本浸泡在不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孵育2小时后检测上清液中LDH活性——若释放率超过20%(与阳性对照相比),说明细胞膜破损,细胞内容物泄漏。
功能活性可通过葡萄糖摄取试验:用³H标记的葡萄糖溶液(1mmol/L)孵育样本1小时,测量皮肤中的放射性强度——健康皮肤的摄取量应≥0.5nmol/cm²,若低于0.2nmol/cm²,说明细胞无法正常转运营养物质,活性丧失。
常见损伤因素的提前规避策略
化学损伤是最易忽视的因素:处理样本时需避免接触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DMSO)——即使低浓度(<5%)也会破坏表皮脂质屏障,导致角质细胞间脂质流失,增加药物渗透量;若需清洁样本,只能用PBS或生理盐水。
机械损伤需从测试系统设计入手:Franz扩散池的O型圈需选择硬度为50 Shore A的硅胶材质,安装时压力控制在5-10N——若O型圈过硬或压力过大,会压陷真皮层,形成肉眼不可见的裂纹;搅拌子的转速需设定为200-300rpm,避免产生剪切力损伤皮肤表面。
微生物污染需全程防控:保存液中需添加双抗(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μg/mL),操作时需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风速≥0.5m/s),样本暴露时间不超过15分钟;若发现保存液浑浊或样本表面有斑点,需立即丢弃(提示细菌或真菌污染)。
温度波动需严格控制:测试过程中样本需维持在32℃(人体皮肤表面温度),若温度超过37℃,会加速细胞代谢,导致营养耗尽;若低于25℃,会抑制酶活性,影响药物渗透的动力学过程。
与体外测试系统的适配性调整
Franz扩散池的选择需匹配样本大小:常用的立式扩散池(如5mL接收池)适合直径2-3cm的样本,确保皮肤与池壁贴合紧密(无气泡)——若样本过大,会超出池口导致边缘暴露;若过小,会导致接收液与皮肤接触面积不足,影响渗透数据。
接收液的组成需模拟体内环境:优先选择磷酸盐缓冲液(pH7.4)或等渗生理盐水,若药物是脂溶性的,可添加2%-5%的聚乙二醇400(PEG400)以提高溶解度,但需确保PEG浓度不超过10%(否则会破坏皮肤脂质屏障)。
3D皮肤模型的使用需验证一致性:若采用人工构建的3D皮肤模型(如EpiDerm™),需确认其结构与人体皮肤一致——具有完整的角质层(10-15层角质细胞)、表皮层(含基底细胞、棘细胞、颗粒细胞),且经ATP、LDH测试验证活性稳定(与人体皮肤差异<15%)。
测试系统的密封性需检查:扩散池安装后需用石蜡油密封接口,避免水分蒸发导致样本干燥——皮肤失水超过10%(初始重量)会导致角质层收缩、裂纹形成,显著增加药物渗透量;若发现接收液体积减少超过5%,需及时补充。
测试全程的实时监测与调整
实时监测样本外观:测试前0、1、24小时观察样本的颜色(正常为淡粉色,若变为苍白或暗红,说明缺血或出血)、质地(柔软有弹性,若变硬或发脆,说明脱水或失活)、表面(无渗液、裂纹或褶皱)。
定期检测环境参数:每4小时监测一次测试室的温度(22±2℃)、湿度(40%-60%),若湿度低于40%,需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避免样本失水;若温度超过25℃,需开启空调降温,防止细胞代谢过快。
活性指标的动态跟踪:测试过程中每6小时取少量保存液,检测LDH释放率与ATP含量——若LDH释放率每小时增加超过1%,需更换保存液或调整温度;若ATP含量每6小时下降超过5%,需终止测试,更换新样本。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若发现样本边缘出现渗液(提示真皮层损伤),需用无菌纱布轻吸,并用PBS冲洗后重新固定;若扩散池中出现气泡(影响渗透面积),需轻轻倾斜扩散池,将气泡赶出,避免挤压样本。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