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透皮吸收测试结果中的累积透皮量如何科学解读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2-14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测试是经皮给药系统(TDDS)开发与评价的核心环节,而累积透皮量(Qn)作为反映药物透过皮肤总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关联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临床疗效。它代表一定时间内药物透过皮肤进入受体液的累积总量,是评估经皮给药产品“能否有效递送药物”的核心依据。但Qn的解读并非简单看数值高低,需结合实验设计、剂型特性、皮肤生理状态及其他关联指标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指标导致的误判——这是确保经皮给药产品开发科学性与评价准确性的关键前提。

累积透皮量的定义与计算逻辑

累积透皮量(Qn)是透皮吸收实验中,将不同时间点取样的药物浓度转换为透过总量的动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Qn = (Cn×Vn + ΣCi×Vi)/A,其中Cn是第n次取样的药物浓度(μg/mL),Vn是第n次取样体积(mL),Vi是前i次取样体积(mL),A是扩散池的有效皮肤接触面积(cm²)。这个公式的核心是“累积”——因为药物透皮是持续的动态过程,单次取样仅能反映某一时间点的瞬时透过量,而累积量能完整呈现药物从“开始渗透”到“稳态渗透”再到“渗透平台”的全周期特征。

取样时间点的设计直接影响Qn的准确性。通常实验会设置0、2、4、6、8、12、24小时等时间点,覆盖药物渗透的三个阶段:滞后阶段(药物在皮肤中蓄积,未达到受体液)、稳态阶段(药物透过速率稳定)、平台阶段(药物在皮肤与受体液间达到平衡)。若时间点间隔过疏(如仅测0、8、24小时),可能错过滞后时间或稳态速率的关键信息;若间隔过密(如每30分钟取样),则会因频繁取样导致受体液体积变化过大,增加计算误差。

需特别说明的是,“有效接触面积”(A)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扩散池的皮肤固定方式(如O型圈压力)会影响实际接触面积——若压力不足,皮肤可能皱缩,导致A减小,Qn被高估;若压力过大,皮肤角质层可能被压碎,屏障功能破坏,Qn被低估。因此实验中需严格校准扩散池的有效面积(通常为1-2 cm²),并固定皮肤固定压力(如200-300 g/cm²)。

此外,受体液的选择也会影响Qn的计算。常用的受体液是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PBS),需保证药物在受体液中的溶解度足够高(通常要求溶解度>10倍于最大预期浓度),避免药物在受体液中沉淀,导致Qn被低估。例如,脂溶性药物(如睾酮)需在受体液中加入少量乙醇(<5%)以增加溶解度,否则可能因沉淀导致Qn结果偏低。

累积透皮量与药物有效性的关联

累积透皮量的核心意义是预测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只有当Qn达到“治疗所需的最低累积量”时,药物才能在体内形成有效血药浓度。例如,某降压药的最低有效血药浓度(Ceff)为10 ng/mL,表观分布容积(Vd)为50 L,皮肤接触面积(A)为10 cm²,则所需的最低累积透皮量Qn = (Ceff×Vd)/A = (10×10⁻⁹ g/mL × 50×10³ mL) / 10 cm² = 5×10⁻⁵ g/cm²(即50 μg/cm²)。若实验中Qn未达到此值,说明该剂型无法满足疗效要求。

但需注意,体外Qn与体内生物利用度并非直接对等。体外实验是“静态”的(受体液不循环),而体内是“动态”的(血液持续循环带走药物),因此体外Qn通常高于体内实际的生物利用度。例如,硝酸甘油透皮贴剂的体外24小时Qn约为10 mg/cm²,但体内生物利用度仅为50%左右——因为部分药物在皮肤中代谢(如硝酸甘油被皮肤中的硝酸酯酶分解),或因皮肤血流不足未被完全吸收。

稳态渗透速率(Jss)是Qn曲线的关键衍生指标,它反映药物在稳态阶段的持续透过能力。Jss = ΔQ/Δt(ΔQ是稳态阶段的累积量变化,Δt是时间间隔),其值越高,说明药物能更快速、稳定地透过皮肤。对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慢性疼痛)的经皮给药系统,Jss的稳定性比Qn的绝对值更重要——例如,芬太尼透皮贴剂需保持Jss在5-25 μg/cm²·h,才能持续12-24小时镇痛,若Jss波动过大(如前4小时高,后8小时低),则会导致血药浓度波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此外,Qn的“时间-累积量”曲线形状也需关注。理想的曲线应呈“S”型:初始阶段(滞后时间)斜率小,稳态阶段斜率大且稳定,后期(平台期)斜率趋近于0。若曲线呈“线性上升”且无平台期,可能说明药物在皮肤中未达到饱和,或实验时间不足(未到平衡状态);若曲线中途下降,则可能是因为药物在受体液中降解(如遇光、热不稳定),需优化实验条件(如避光、控温32℃,模拟皮肤温度)。

剂型特性对累积透皮量的影响解读

不同经皮给药剂型的透皮机制差异显著,需结合剂型特性解读Qn。例如,凝胶剂依赖基质的保湿作用增加皮肤水合度,从而降低角质层屏障;贴剂则通过“药物储库+控释膜”的设计,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纳米载体(如脂质体、纳米乳)则通过渗透角质层间隙或融合角质层脂质,提高药物透过率。

以凝胶剂为例,基质中的保湿剂(如丙二醇、甘油)含量直接影响Qn。丙二醇能与皮肤角质层的脂质形成氢键,破坏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增加药物的渗透性。研究显示,当丙二醇含量从10%增加到30%时,水杨酸凝胶的24小时Qn从1.2 mg/cm²升至2.8 mg/cm²;但当含量超过40%时,丙二醇会导致皮肤角质层过度脱水,反而降低渗透性,Qn降至2.1 mg/cm²。这说明保湿剂的用量需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并非越多越好。

贴剂的控释膜厚度是影响Qn的关键因素。控释膜(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的厚度越厚,药物的扩散阻力越大,Qn越低。例如,某尼古丁贴剂的EVA膜厚度为25 μm时,24小时Qn为7 mg/cm²;当厚度增至50 μm时,Qn降至4 mg/cm²;增至100 μm时,Qn仅为2 mg/cm²。因此,贴剂的控释膜厚度需根据药物的渗透速率调整,以达到目标Qn。

纳米载体的粒径也会影响Qn。一般来说,粒径在100-300 nm的纳米乳能有效渗透角质层间隙(间隙大小约为100-500 nm),而粒径>500 nm的脂质体则难以穿透。例如,姜黄素纳米乳(粒径200 nm)的24小时Qn为3.5 mg/cm²,而姜黄素脂质体(粒径600 nm)的Qn仅为1.8 mg/cm²。这说明纳米载体的粒径需匹配角质层间隙大小,才能最大化透皮效率。

皮肤生理状态对累积透皮量的干扰

皮肤是透皮吸收的“天然屏障”,其生理状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Qn的结果。其中,角质层的完整性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完整角质层的屏障功能是破损皮肤的100-1000倍。例如,去角质后的皮肤(用胶带剥离10次),角质层脂质减少70%,Qn会比完整皮肤高5-10倍;而烧伤后的皮肤(角质层完全破坏),Qn可能高100倍以上。因此,除非研究破损皮肤的给药场景,否则实验需使用“完整、未处理”的皮肤。

皮肤的水合程度也会显著影响Qn。湿润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可达30%-50%(干燥皮肤仅为10%-20%),水合作用会使角质层细胞膨胀,脂质双分子层间隙增大,药物渗透性提高。例如,将皮肤浸泡在生理盐水中30分钟后,布洛芬的Qn从1.5 mg/cm²升至2.8 mg/cm²;而在干燥环境中(相对湿度30%),Qn仅为1.0 mg/cm²。因此,实验中需控制皮肤的水合状态(通常在实验前将皮肤置于32℃、相对湿度70%的环境中平衡2小时),以减少水合差异带来的误差。

皮肤的种属差异是临床前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不同动物的皮肤结构差异显著:大鼠皮肤的角质层厚度约为10-20 μm,人皮肤约为10-40 μm(腹部),猪皮肤的角质层厚度(20-30 μm)与人最接近。因此,大鼠皮肤的Qn通常比人皮肤高2-3倍,而猪皮肤的Qn与人皮肤更接近。例如,某药物在大鼠皮肤的24小时Qn为8 mg/cm²,猪皮肤为4 mg/cm²,人皮肤为3 mg/cm²——若用大鼠数据预测人体疗效,会高估药物的透过能力,导致临床实验失败。

皮肤的部位差异也不可忽视。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角质层脂质含量不同:手掌皮肤的角质层厚度可达100 μm,腹部仅为10-20 μm;头皮皮肤的皮脂腺分泌旺盛,脂质含量高,脂溶性药物的Qn会比腹部皮肤高。例如,睾酮凝胶在头皮的Qn为5.0 mg/cm²,而在腹部仅为3.2 mg/cm²——这说明经皮给药产品的“适用部位”需根据Qn的结果确定,并非所有部位都适合。

体外模型与体内相关性的考量

体外累积透皮量的解读不能脱离“体外-体内相关性(IVIVC)”——即体外透皮数据与体内药代动力学(PK)数据的关联程度。IVIVC是将体外实验结果转化为体内疗效预测的关键桥梁,也是经皮给药产品生物等效性豁免的重要依据(如FDA允许通过IVIVC数据豁免部分体内实验)。

IVIVC的核心是“相关性分析”,通常用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体外Qn(或Jss)与体内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相关性。例如,某尼古丁贴剂的体外24小时Qn(mg/cm²)与体内AUC(ng·h/mL)的回归方程为:AUC = 15×Qn + 20,R²=0.95——这说明Qn每增加1 mg/cm²,体内AUC增加15 ng·h/mL,相关性极强,体外数据能有效预测体内疗效。

若IVIVC相关性差(如R²<0.7),需分析原因:可能是体外模型未模拟体内的皮肤血流(如体外受体液不循环,而体内血液持续带走药物)、皮肤代谢(如药物在体内被皮肤中的酶分解,而体外实验未加入代谢酶)或出汗(如体外实验未模拟汗液分泌,导致药物在皮肤表面蓄积)。例如,某辣椒素贴剂的体外Qn很高(5 mg/cm²),但体内AUC很低——后续研究发现,辣椒素在体内被皮肤中的酯酶代谢为无活性的代谢物,而体外实验未加入酯酶,导致Qn被高估。

重建皮肤模型(如EpiDerm™、SkinEthic™)是改善IVIVC的重要工具。这些模型由人角质形成细胞培养而成,模拟了人皮肤的角质层结构与屏障功能,其Qn结果与人皮肤的相关性(R²>0.8)远高于动物皮肤(R²<0.6)。例如,某药物在EpiDerm™模型的Qn为3.5 mg/cm²,人皮肤为3.2 mg/cm²,而大鼠皮肤为8.0 mg/cm²——使用重建皮肤模型能显著提高IVIVC的准确性。

数据变异的来源与控制

累积透皮量的实验数据通常存在一定的变异(CV=10%-30%),变异的来源主要包括三类:皮肤因素、实验操作因素、分析方法因素。解读Qn时需先明确变异的来源,避免将“实验误差”误判为“剂型差异”。

皮肤的个体差异是最主要的变异来源。不同供体的皮肤角质层厚度、脂质含量、含水量差异显著——即使是同一供体的不同部位皮肤,Qn的CV也可达15%。例如,某供体的腹部皮肤Qn为3.0 mg/cm²,背部皮肤为2.5 mg/cm²,大腿皮肤为2.8 mg/cm²——CV=8%;而不同供体的腹部皮肤Qn为2.0-4.0 mg/cm²,CV=25%。因此,实验中需尽量使用“同一供体、同一部位”的皮肤,或增加供体数量(通常≥6个)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实验操作的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变异大小。例如,皮肤的裁剪方式(用手术刀 vs 活检钻)、扩散池的安装顺序(先加受体液 vs 先固定皮肤)、取样时的温度控制(32℃±1℃ vs 室温)都会影响Qn。例如,若取样时温度降至25℃,药物的扩散速率会降低20%-30%,导致Qn被低估。因此,实验需制定详细的SOP(标准操作流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一步操作的一致性。

分析方法的误差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药物浓度的检测需满足“灵敏度高、回收率好、重现性佳”的要求:灵敏度需达到药物最低预期浓度的1/10(如预期最低浓度为1 μg/mL,检测限需≤0.1 μg/mL);回收率需≥85%(否则会低估实际浓度);重现性(日内CV)需≤10%。例如,某实验用HPLC检测药物浓度,回收率仅为70%,导致Qn被低估30%——后续改用LC-MS/MS检测,回收率提高到92%,CV降至5%,数据准确性显著提升。

与其他指标的协同分析

累积透皮量是透皮吸收的核心指标,但并非“唯一指标”。解读Qn时需结合滞后时间(TLag)、稳态渗透速率(Jss)、皮肤残留量(Qr)、经皮速率常数(Kp)等指标,才能全面评估经皮给药系统的性能。

滞后时间(TLag)是药物从“接触皮肤”到“开始在受体液中检测到”的时间,反映药物在皮肤中的蓄积过程。TLag越短,药物起效越快——例如,硝酸甘油贴剂的TLag<1小时,能快速缓解心绞痛;而某些中药贴剂的TLag>6小时,仅适合慢性疼痛治疗。若Qn很高但TLag很长(如Qn=5 mg/cm²,TLag=8小时),说明药物能达到有效总量,但起效太慢,不适合急性病症。

皮肤残留量(Qr)是实验结束后,皮肤中残留的药物总量(包括角质层与真皮层)。Qr过高(如>30%)会增加局部不良反应的风险(如皮肤刺激、过敏)。例如,某糖皮质激素贴剂的Qn=4 mg/cm²,但Qr=40%——皮肤中残留的药物会持续刺激角质层,导致局部红斑、瘙痒的发生率高达25%;而另一贴剂的Qn=3.5 mg/cm²,Qr=15%,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

经皮速率常数(Kp)是单位浓度差下的药物透过速率(Kp=Jss/C0,C0是剂型中的药物初始浓度),反映药物的“透皮效率”。Kp越高,说明药物透过皮肤的能力越强。例如,两种贴剂的Qn均为3 mg/cm²,但A贴剂的C0=10 mg/cm²,Kp=0.3 cm/h;B贴剂的C0=20 mg/cm²,Kp=0.15 cm/h——这说明A贴剂的透皮效率更高,能以更低的药物浓度达到相同的Qn,减少药物浪费与不良反应。

此外,还需结合“体外释放度”指标——释放度是药物从剂型中释放到皮肤表面的速率,若释放度慢于透皮速率,那么“释放”会成为限速步骤,Qn由释放度决定;若释放度快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