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透皮吸收测试的实验条件标准化对数据可比性的提升作用分析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1-10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测试是经皮给药制剂研发、质量控制与监管评价的核心环节,其数据的可比性直接影响制剂配方优化、临床前有效性评估及跨实验室结果互认。然而,当前不同研究机构在实验条件上的差异——如透皮装置类型、皮肤样本来源、接收液组成、温度控制等——常导致同一制剂的透皮数据出现数倍甚至量级差异,严重阻碍了研发效率与监管决策的一致性。实验条件标准化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统一关键变量的控制方法,可有效降低非药物本身因素带来的误差,提升数据的横向可比性,为经皮给药领域的协同研究与成果转化提供可靠支撑。

透皮吸收测试中实验条件差异的现状与问题

在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中,实验条件的差异是导致数据不可比的主要根源。例如,某款中药膏剂在实验室A使用大鼠背部皮肤、静态Franz扩散池、pH5.5的生理盐水作为接收液时,24小时累积透皮率为8.2%;而实验室B使用猪耳皮肤、动态Franz扩散池、pH7.4的PBS作为接收液时,同一制剂的透皮率高达16.5%。这种差异并非源于制剂本身的质量波动,而是实验条件的不同改变了药物的扩散环境——大鼠皮肤的角质层厚度仅为人类的1/3,静态扩散池的接收液浓度梯度易饱和,pH5.5的生理盐水会降低酸性药物的溶解度,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结果的偏差。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皮肤样本的“生物变异性”。不同种属(大鼠、猪、人)、年龄(新生vs成年)、身体部位(腹部vs背部)的皮肤,其角质层完整性、真皮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人类腹部皮肤的角质层厚度约为20-40μm,而大鼠背部皮肤仅为10-15μm,药物透过后者的速度明显更快。若实验室未对皮肤来源进行统一,即使使用相同制剂,数据也会因皮肤本身的差异而无法比较。

接收液的选择同样混乱。部分实验室为简化操作,直接使用自来水或蒸馏水作为接收液,忽略了“漏槽条件”(即接收液中药物浓度远低于其饱和溶解度)的要求。当接收液无法满足漏槽条件时,药物在皮肤两侧的浓度梯度会逐渐减小,导致透皮速率下降,最终数据无法反映制剂的真实透皮能力。例如,某亲脂性药物在蒸馏水中的溶解度仅为5μg/ml,而在PBS中的溶解度可达50μg/ml,若使用蒸馏水作为接收液,24小时透皮率仅为3%,远低于PBS中的12%。

此外,温度控制的差异也会影响数据可比性。人体皮肤表面的生理温度约为32℃,但部分实验室为缩短实验时间,将温度设置为37℃(人体核心温度),导致药物扩散系数增加,透皮率虚高。例如,某解热镇痛药物在32℃时的透皮速率常数为0.5μg/cm²/h,而在37℃时可达0.8μg/cm²/h,这种差异会让研发人员误判制剂的有效性。

透皮装置的标准化:从“选择差异”到“方法统一”

透皮装置是透皮吸收测试的核心工具,其中Franz扩散池因结构简单、符合生理模型而被广泛使用,但不同实验室对装置的选择仍存在差异——有的使用静态Franz扩散池,有的使用动态Franz扩散池;有的使用水平装置,有的使用垂直装置。静态扩散池的接收液不循环,易导致药物浓度梯度饱和,而动态扩散池通过搅拌或循环维持接收液的均匀性,更符合生理条件下的血液灌流状态。

标准化透皮装置的关键在于统一装置类型与操作参数。目前,国际主流的标准化方法是采用垂直Franz扩散池(即皮肤样本垂直放置,接收液在下方),并规定搅拌速度为500±50rpm。垂直装置可避免皮肤样本因重力而与接收液接触不均,搅拌速度则能确保接收液中的药物浓度均匀,维持稳定的浓度梯度。例如,某激素软膏在静态Franz扩散池中24小时透皮率为6%,而在标准化的垂直动态扩散池中可达10%,后者更接近人体实际的透皮情况。

此外,扩散池的体积比也需标准化。通常,接收液体积应为供体池体积的3-5倍,以满足漏槽条件。若接收液体积过小,药物易在接收液中达到饱和,导致透皮速率下降。例如,供体池体积为1ml时,接收液体积应至少为3ml,这样即使药物全部透皮,接收液中的浓度也仅为供体池的1/3,远低于饱和溶解度。

装置的密封性也是标准化的重点。部分实验室因装置密封不严,导致接收液蒸发,浓度升高,影响数据准确性。标准化要求使用硅橡胶垫圈或凡士林密封装置,确保实验过程中接收液体积变化不超过5%。例如,某维生素E乳膏在未密封的扩散池中,24小时接收液体积减少了15%,导致透皮率计算值比实际高20%,而密封后的装置体积变化仅为2%,数据更准确。

皮肤样本的标准化:解决“生物变异性”的核心

皮肤样本的生物变异性是透皮吸收测试中最难控制的变量之一,其来源包括种属、年龄、性别、身体部位、皮肤完整性及储存条件等。例如,猪耳皮肤的角质层结构、厚度及脂质组成与人类皮肤最为接近,而大鼠皮肤的角质层较薄,透皮速率更快;新生猪皮肤的角质层未完全发育,透皮率比成年猪高3倍;腹部皮肤的真皮层较薄,透皮率比背部高20%。

皮肤样本的标准化首先要统一来源。目前,国际上推荐使用猪耳皮肤作为体外透皮测试的标准皮肤,因为其与人皮肤的组织学相似性高达90%以上,且来源稳定(可从屠宰场获取)。例如,某抗菌药物在猪耳皮肤中的透皮率为12%,而在人类尸体皮肤中为11%,两者差异小于10%,远低于大鼠皮肤的25%。

其次,皮肤的处理方法需标准化。去毛是皮肤处理的关键步骤,若使用剃刀去毛,易损伤角质层,导致透皮率虚高;而使用脱毛膏(如硫化钠溶液)则能温和去除毛发,保持角质层完整性。标准化要求使用5%硫化钠溶液涂抹皮肤10分钟,然后用温水冲洗,并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例如,剃刀去毛的皮肤透皮率为15%,而脱毛膏处理的皮肤透皮率为10%,后者更接近真实值。

皮肤的储存条件也需统一。新鲜皮肤应在采集后1小时内冷冻至-80℃,并在1个月内使用;若需长期储存,应放置在液氮中。若皮肤在4℃下储存超过24小时,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会下降,透皮率增加。例如,-80℃储存1个月的猪耳皮肤透皮率为10%,而4℃储存24小时的皮肤透皮率为13%,差异明显。

此外,皮肤的完整性测试是标准化的必要环节。实验前需用亚甲蓝溶液涂抹皮肤表面,若亚甲蓝渗透至真皮层,说明角质层有损伤,需废弃该样本。例如,某批次皮肤中有30%因去毛不当导致角质层损伤,若未进行完整性测试,会导致透皮率平均值偏高5%。

接收液的标准化:维持“热力学平衡”的关键

接收液的作用是模拟体内的血液循环,将透过皮肤的药物及时带走,维持皮肤两侧的浓度梯度(漏槽条件)。接收液的组成、pH、体积及渗透压均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与扩散速率,因此标准化接收液是提升数据可比性的关键。

首先,接收液的成分需统一。常用的接收液包括生理盐水、PBS(磷酸盐缓冲液)、含乙醇的缓冲液等,其中PBS因离子强度与人体体液接近,且能维持稳定的pH,被推荐为标准接收液。例如,某酸性药物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解度为10μg/ml,而在PBS中的溶解度为50μg/ml,使用PBS作为接收液可满足漏槽条件,透皮率更准确。

其次,接收液的pH需标准化。人体皮肤表面的pH约为5.5,但真皮层的pH约为7.4,因此接收液的pH应设置为7.4(模拟真皮层的环境)。若接收液pH与药物的pKa差异较大,会影响药物的解离状态——酸性药物在酸性接收液中解离度低,亲脂性强,透皮速率快;在碱性接收液中解离度高,亲水性强,透皮速率慢。例如,阿司匹林(pKa=3.5)在pH5.5的接收液中透皮率为15%,而在pH7.4的接收液中透皮率为8%,后者更接近体内情况。

接收液的体积需满足漏槽条件。漏槽条件的定义是接收液中药物浓度不超过其饱和溶解度的10%,因此接收液体积应足够大。标准化要求接收液体积为供体池体积的3-5倍,例如供体池体积为1ml时,接收液体积应为3-5ml。若接收液体积过小,如1ml,药物易达到饱和,透皮速率下降。例如,某药物在3ml接收液中的透皮率为12%,而在1ml接收液中的透皮率为5%,差异显著。

此外,接收液的渗透压需与人体体液一致(约300mOsm/kg)。若渗透压过高,会导致皮肤细胞脱水,屏障功能增强,透皮率下降;若过低,会导致细胞肿胀,屏障功能减弱,透皮率上升。标准化要求接收液的渗透压为290-310mOsm/kg,可通过添加氯化钠调整。例如,渗透压为250mOsm/kg的接收液会导致透皮率增加15%,而渗透压为350mOsm/kg的接收液会导致透皮率下降10%。

温度控制的标准化:模拟生理环境的必要条件

温度对药物的扩散速率有显著影响,根据Fick扩散定律,扩散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扩散系数增加)。人体皮肤表面的生理温度约为32℃(额头、胸部等部位),而真皮层的温度约为37℃,因此透皮测试的温度应设置为32℃,以模拟皮肤表面的环境。

然而,部分实验室为缩短实验时间,将温度设置为37℃,导致透皮速率虚高。例如,某感冒药的有效成分在32℃时的透皮速率常数为0.4μg/cm²/h,而在37℃时可达0.7μg/cm²/h,这种差异会让研发人员误判制剂的有效性。

温度控制的标准化要求实验过程中皮肤表面与接收液的温度均维持在32±0.5℃。为实现这一点,需使用恒温水浴锅或加热套,将扩散池的接收液部分浸入温水中,确保温度均匀。例如,某实验室使用加热套控制温度,波动范围为±0.2℃,而另一实验室使用水浴锅,波动范围为±1℃,前者的数据更稳定。

此外,温度的稳定性需持续监测。实验前需用温度计测量皮肤表面温度,实验过程中每2小时测量一次,确保温度不偏离设定值。例如,某实验因水浴锅故障,温度从32℃升至35℃,导致透皮率增加了20%,若未监测温度,会导致数据偏差。

样品制备与应用的标准化:减少“操作误差”的细节

样品的制备与应用方式是易被忽视的误差来源,包括样品的剂型(凝胶、乳膏、贴剂)、浓度、涂抹量、涂抹方式及静置时间等。这些细节的差异会导致药物在皮肤表面的分布不均,影响透皮速率。

首先,样品的浓度需标准化。同一制剂的浓度应一致,例如1%(w/w)的乳膏,若某实验室使用1.5%的浓度,会导致透皮率虚高。标准化要求样品浓度需通过HPLC或其他方法验证,误差不超过±5%。

其次,涂抹量需统一。涂抹量过多会导致皮肤表面药物堆积,增加透皮速率;涂抹量过少会导致药物浓度不足,透皮速率下降。标准化要求涂抹量为0.1±0.01g/cm²(或0.1ml/cm²,对于液体样品),例如,0.1g/cm²的乳膏涂抹在2cm²的皮肤表面,总涂抹量为0.2g。

涂抹方式需标准化。应使用玻璃棒或涂抹器将样品均匀涂抹在皮肤表面,避免点涂或反复摩擦。点涂会导致局部药物浓度过高,透皮速率增加;反复摩擦会损伤角质层,同样导致透皮率虚高。例如,点涂的乳膏透皮率为15%,而均匀涂抹的透皮率为10%,后者更准确。

静置时间需标准化。涂抹样品后,应静置15±5分钟,让样品与皮肤表面充分贴合,形成均匀的薄膜。若静置时间过短,样品未完全铺展,会导致透皮速率下降;若静置时间过长,样品可能干燥,影响药物释放。例如,静置15分钟的透皮率为10%,而静置5分钟的透皮率为7%,差异明显。

采样与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确保“数据准确性”的最后一环

采样时间点、采样量、样品处理及检测方法的差异会导致数据偏差,因此标准化这些环节是确保数据可比性的最后一步。

首先,采样时间点需标准化。透皮吸收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滞后阶段(药物穿透角质层)、稳态阶段(药物匀速扩散)、衰减阶段(药物浓度下降)。标准化要求采样时间点覆盖这三个阶段,例如0、2、4、6、8、12、24小时(对于长效制剂,可延长至48小时)。若采样时间点过少,无法准确计算透皮速率常数;若采样时间点过多,会增加实验成本。

其次,采样量需统一。采样时应抽取0.5±0.05ml的接收液,并补充等量的新鲜接收液,以维持接收液体积稳定。若采样量过多,会导致接收液体积减少,浓度梯度变化;若采样量过少,会导致检测信号不足,误差增大。

样品处理需标准化。采集的接收液应立即过滤(0.22μm滤膜),去除杂质,然后进行检测。若样品未过滤,其中的皮肤碎屑或药物颗粒会干扰检测结果。例如,未过滤的样品峰面积比过滤后的样品高10%,导致透皮率计算值偏高。

检测方法需标准化。应使用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方法,如HPLC、GC-MS或LC-MS/MS。检测方法需进行方法学验证,包括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率等。例如,HPLC的线性范围应覆盖接收液中药物的浓度范围(0.1-100μg/ml),回收率应≥90%,精密度(RSD)≤5%。

此外,检测波长需标准化。应选择药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以提高检测灵敏度。例如,某药物在254nm处的吸收系数为10000L/mol/cm,而在280nm处为5000L/mol/cm,使用254nm作为检测波长可提高信噪比,减少误差。

数据处理的标准化:从“结果计算”到“参数统一”

数据处理的方法直接影响结果的表达,不同的计算模型与参数定义会导致数据差异。例如,有的实验室计算累积透皮量到12小时,有的到24小时;有的使用零级动力学模型,有的使用Higuchi模型。

首先,累积透皮量的计算需标准化。累积透皮量(Qn)的计算公式为:Qn = (Cn × V + ΣCi × Vi) / A,其中Cn为第n次采样的浓度,V为接收液体积,Vi为第i次采样的体积,A为皮肤面积。标准化要求累积透皮量需计算到药物达到稳态的时间点(即透皮速率恒定的阶段),例如24小时(对于大多数制剂)。

其次,透皮速率常数(Jss)的计算需标准化。Jss是反映透皮能力的关键参数,计算公式为:Jss = ΔQ / (Δt × A),其中ΔQ为稳态阶段的累积透皮量变化,Δt为时间间隔,A为皮肤面积。标准化要求使用Higuchi模型(适用于扩散控制的制剂)或零级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控释制剂)计算Jss,避免使用一级动力学模型(适用于快速释放的制剂)。

参数定义需标准化。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