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通过红外热像检测判断锂电池组是否存在局部过热风险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热像技术通过捕捉物体红外辐射生成温度分布图像,是锂电池组热安全监测的关键手段。锂电池组因内部化学反应、结构缺陷或外部因素易出现局部过热,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热失控,威胁设备运行与人员安全。本文结合检测实践,详细说明如何通过红外热像准确识别锂电池组的局部过热风险,涵盖前期准备、参数设置、异常判读等核心环节,为工程人员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红外热像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红外热像检测的准确性首先依赖前期准备的充分性。设备层面,需使用经过计量校准的红外热像仪,校准周期不超过1年,校准内容包括温度精度、空间分辨率等,可通过黑体源(温度范围覆盖电池组正常工作温度,如20-80℃)验证设备的测量误差≤±1℃。若设备未校准,可能导致温度读数偏差达5℃以上,遗漏潜在过热风险。
环境方面,需选择无强光直射(如避免阳光直射或强红外光源)、通风良好的场所,避免环境温度剧烈变化(如检测前30分钟内禁止开启空调或风扇直吹电池组)。强光会干扰热像仪的红外接收传感器,导致画面出现“噪点”;环境温度骤变则会使电池组表面温度快速波动,无法反映真实的内部发热状态。
电池组状态需调整至稳定工况:若检测充放电过程中的过热风险,应让电池组处于1C充放电循环(或实际使用的负载率)运行15-30分钟,使温度分布达到动态平衡;若检测静置状态的异常,需让电池组停止工作2小时后再检测,避免充放电余热干扰。例如,电动汽车电池组在快充后立即检测,可能因充电电流大导致表面温度暂时升高,误判为过热。
此外,需提前清洁电池组表面的灰尘、油污或绝缘层。这些附着物会改变表面发射率(物体辐射红外能量的能力),如电池外壳的铝材质发射率约为0.3,若覆盖一层灰尘,发射率可能升至0.6,导致温度测量值偏高。清洁后可用酒精棉擦拭,确保表面无附着物。
红外热像的拍摄参数设置
拍摄参数直接影响温度测量的准确性,核心参数包括发射率(Emissivity)、焦距与拍摄距离。锂电池组的发射率需根据外壳材料调整:若电池外壳为铝或不锈钢(发射率低,约0.2-0.4),需在表面贴一层高温胶带(发射率约0.9)或直接将热像仪的发射率设置为0.9;若外壳为塑料(发射率约0.8-0.9),可直接使用默认值0.9。发射率设置错误会导致温度误差,如将铝壳电池的发射率设为0.9,实际温度为40℃时,热像仪可能显示50℃,造成误判。
焦距调整需确保电池组在画面中清晰呈现,每个电芯的像素覆盖≥3×3(即每个电芯至少由9个像素点组成),这样才能准确捕捉单个电芯的温度变化。若焦距过远,电芯在画面中仅占1-2个像素,无法识别局部热点;若焦距过近,可能无法拍摄整个电池组,遗漏整体温度分布。
拍摄距离一般保持在0.5-2米之间,需确保热像仪的视场角覆盖整个电池组。例如,检测电动汽车底盘的电池包(尺寸约1.2m×0.8m),拍摄距离应选择1.5米,此时画面可完整包含电池包,且每个电芯的像素覆盖满足要求。拍摄时需保持热像仪与电池组表面垂直,避免倾斜角度导致的“透视误差”(画面边缘的电芯温度测量不准确)。
温度基准的建立与对比分析
准确识别过热的关键是建立“正常温度基准”——即同一型号、同一工况下健康电池组的温度分布范围。检测前需先测量健康电池组的温度,记录其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电芯间的最大温差,作为后续检测的对比标准。
健康电池组的温度分布应具备“均匀性”:同一电池组内,电芯间的最大温差≤5℃(三元锂电池)或≤8℃(磷酸铁锂电池);同一电池簇内,电池模块间的温差≤10℃。例如,某型号三元锂电池组在1C充电时,健康电芯的温度范围为35-40℃,最大温差3℃;若检测同型号电池组时,某电芯温度达48℃,且与周围电芯的温差达8℃,则可判断为异常。
对比分析时需考虑工况的一致性:若健康电池组的基准是在“1C充电”工况下建立的,检测时也需让待测电池组处于相同工况(如同样的充电电流、环境温度),否则温差会因工况不同而增大。例如,健康电池组在1C充电时温差3℃,若待测电池组在2C充电时温差达6℃,这属于正常现象,而非异常。
局部过热的典型热像特征
局部过热在热像图中表现为三种典型特征:点式过热、线状过热与区域过热,每种特征对应不同的故障类型。
点式过热是单个电芯表面出现的孤立高温点,热像图中呈现“亮斑”(温度高于周围区域5℃以上)。这种异常多由电芯内部故障引起,如极片毛刺刺穿隔膜导致内部微短路、正极材料脱落形成的电流集中点,或电芯注液量不足导致的热积累。例如,某便携式设备的锂电池组检测中,一个电芯的温度达55℃,周围电芯温度为40℃,拆解后发现该电芯的极片卷绕时出现毛刺,刺穿隔膜导致内部短路。
线状过热是连接片、母线或导线的线性高温区域,热像图中呈现“亮线”。这种异常源于接触电阻增大,如连接片螺栓松动(扭矩不足导致接触面积减小)、母线氧化(形成氧化层增加电阻)或导线接头虚焊。电流通过高电阻区域时会产生焦耳热,导致温度升高。例如,某储能电站的电池组中,正极连接片的温度达52℃,而相邻连接片温度为40℃,拆解后发现连接片的螺栓扭矩仅为1.5N·m(标准扭矩为3N·m),接触电阻从正常的1mΩ增至12mΩ,导致过热。
区域过热是多个相邻电芯或电池模块的片状高温区域,热像图中呈现“亮块”。这种异常通常与散热系统故障或BMS失控有关:散热系统故障包括散热风扇停转、散热风道堵塞、导热垫失效(无法将热量传导至散热板);BMS失控则可能导致某一区域的电芯持续过充(电压过高,化学反应加剧,产生更多热量)。例如,某电动汽车电池组中,6个相邻电芯的温度达50℃,周围电芯温度为38℃,检查发现该区域的散热风扇因线路故障停转,通风量减少70%,热量无法排出。
温度异常的量化判读标准
局部过热的判读需结合“绝对温度阈值”与“相对温差阈值”,不同电池类型的阈值差异较大。
三元锂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为20-45℃,局部温度超过50℃需警惕(可能引发热失控的前兆),超过60℃则为严重过热(需立即停止使用并检修)。例如,某三元锂电池组在充电时,某电芯温度达55℃,虽未超过60℃,但已接近阈值,需进一步检测内阻(若内阻比正常电芯高15%以上,说明内部有故障)。
磷酸铁锂电池的热稳定性更好,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为20-50℃,局部温度超过55℃需关注,超过65℃为严重过热。例如,某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组中,某模块温度达60℃,周围模块温度为45℃,拆解后发现该模块的散热垫因长期使用老化,导热系数从0.8W/(m·K)降至0.2W/(m·K),导致热量无法导出。
相对温差阈值方面,同一电池组内的电芯间最大温差:三元锂电池≤5℃,磷酸铁锂电池≤8℃;电池模块间的最大温差≤10℃。若温差超过阈值,即使绝对温度未超上限,也需排查故障。例如,某三元锂电池组中,电芯间的最大温差达7℃(绝对温度为42℃),虽未超过50℃,但温差过大说明电流分布不均(内阻大的电芯电流小,内阻小的电芯电流大,导致发热不均),长期运行会加剧电芯老化。
热像与其他检测手段的联动验证
红外热像检测发现异常后,需通过其他手段验证,避免误判。常见的联动手段包括内阻测试、电压测试与拆解检查。
内阻测试:过热电芯的内阻通常比正常电芯高(内部短路或极片松动会导致内阻增大)。例如,某电芯温度达50℃,正常电芯内阻为80mΩ,该电芯内阻达120mΩ,说明内部存在故障。内阻测试需使用专业的电池内阻仪(精度≥0.1mΩ),测试时需断开电池组的连接,避免并联内阻的影响。
电压测试:过热电芯的电压可能异常(过充导致电压过高,或内部短路导致电压过低)。例如,某电芯温度达55℃,电压为4.3V(正常电压为3.7-4.2V),说明处于过充状态,BMS未及时切断充电电流,导致过热。电压测试需使用万用表(精度≥0.01V),测试时需在电池组停止工作30分钟后进行,确保电压稳定。
拆解检查:若内阻与电压测试均异常,需拆解电池组查看内部结构。例如,某电芯温度达60℃,内阻150mΩ,拆解后发现极片卷绕松动,隔膜出现微孔,导致内部短路。拆解需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如惰性气体柜),避免电芯拆解时发生燃烧或爆炸。
检测中的常见误区与规避方法
误区一:仅关注最高温度,忽略温差。部分检测人员认为“只要最高温度未超阈值就安全”,但实际上,温差过大更能反映电池组的不平衡性。例如,某电池组的最高温度为45℃(未超阈值),但电芯间的温差达10℃,说明电流分布严重不均,长期运行会导致内阻大的电芯过度放电,加速老化,最终引发过热。规避方法:同时记录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与最大温差,三者结合判断。
误区二:在电池组静置时检测。静置状态下,电池组的温度分布可能因散热而均匀,无法发现动态工况下的过热(如充电或放电时的电流集中)。规避方法:检测时让电池组处于工作状态(如充放电循环或负载运行),这样才能捕捉到真实的发热情况。
误区三:忽略环境反射的影响。若电池组旁边有高温物体(如发热的电机、排气管),其红外辐射会反射到电池组表面,导致热像仪显示的温度偏高。例如,某电动汽车电池组旁边的电机温度达80℃,反射到电池组表面后,热像仪显示电池组温度为50℃,而实际温度为40℃。规避方法:检测时远离高温物体,或调整拍摄角度,避免反射源进入热像仪的视场角。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