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在汽车电池包热管理系统性能评估中如何应用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热像检测作为非接触式温度可视化技术,凭借实时全域覆盖、毫米级温差识别的特点,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热管理系统性能评估的核心工具。电池包热管理直接关联车辆安全(热失控预防)、电池寿命(温差过大致衰减加速)与续航能力(温度异常降低能量输出),而红外热像能突破传统点式检测局限,直观呈现电池包全域热分布,追踪动态工况下的温度变化,为热管理系统的设计验证、隐患排查提供精准依据。
红外热像适配电池包热管理评估的核心逻辑
电池包热管理的核心需求是“全工况温度控制(15-45℃)”与“模组温差≤5℃”,这要求检测技术能覆盖全域、捕捉动态变化。红外热像的优势恰好匹配:非接触式检测不会干扰电池包温度场,避免了接触式传感器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实时帧速率(≥30fps)能追踪秒级热变化,比如快充时10秒内的温度跃升;全域可视化则能呈现所有模组、电芯的温度分布,解决了传统单点检测的“盲区”问题。
以某磷酸铁锂电池包的液冷系统验证为例,传统热电偶仅能检测4个角部模组温度,而红外热像仪可一次性采集20个模组的表面温度,直观显示中间模组因冷却管路长度导致的温度偏高——这种全域视角是优化热管理设计的关键依据。
此外,红外热像的高分辨率(0.05℃温差识别)能捕捉微小热异常。比如某电芯因内部隔膜破损出现微短路,静态下会持续发热,表现为热像图中5mm×5mm的热点(温度比周围高4℃),这种隐患用电压检测难以发现,但红外热像可直接预警。
静态预检测:电池包初始热均匀性评估
静态预检测是热管理评估的第一步,通常在常温(25±2℃)下静置24小时后进行,目的是排除外部干扰,检测电池包自身的热均匀性——这是热管理系统的基础指标。若静态下模组温差超过2℃,说明导热垫贴合不良或隔热材料分布不均,后续工况中温差会进一步扩大。
某车企实验室数据显示,某批次三元锂电池包静态检测时,M5模组温度比相邻M4高2.8℃,拆解后发现M5与液冷板间的导热垫存在10%空隙。若未发现,快充时该模组温度会比其他高5℃以上,加速容量衰减。
静态检测的操作流程是:恒温舱静置后,用红外热像仪拍摄全景图,通过软件分析模组平均温度与最大温差。某高端车型的验收标准为“模组温差≤1.5℃、电芯温差≤1℃”,红外热像的分辨率完全满足这一要求。
充电工况下的动态热响应追踪
充电工况是热管理的“压力测试”,尤其快充(如800V平台)时,极化发热会使温度快速上升,要求冷却系统及时响应。红外热像能实时追踪这一过程,验证冷却效率。
某250kW快充车型测试中,红外热像仪每分钟拍摄一次热像图:前5分钟电池包温度从25℃升至32℃,第6分钟冷却系统启动后,升温速率从1.4℃/min降至0.3℃/min,15分钟后稳定在38℃——动态过程清晰呈现,验证了冷却系统的响应速度。
更关键的是,红外热像能发现局部过热。某电池包快充时,某模组电芯出现10mm×10mm热点(温度高6℃),拆解后发现极耳焊接不良,接触电阻增大。若未及时处理,热点可能引发热扩散。
放电工况中的热分布演变
放电工况(车辆行驶)是热管理的“实战场景”,高倍率放电(如加速、爬坡,≥2C)时内阻发热剧增,要求散热系统快速响应。红外热像能模拟真实工况,追踪热分布变化。
某车企在底盘测功机上测试:车辆运动模式连续加速至120km/h,保持5分钟。红外热像显示,加速阶段(0-30秒)温度从28℃升至35℃,液冷板通道处温度低2℃;保持阶段温度稳定在37℃,模组温差≤2℃——验证了散热能力。
若某模组在爬坡时温度比其他高4℃,可能是靠近电机的辐射热导致,需在该区域增加散热片。红外热像的实时追踪能直接定位问题区域。
极端环境下的热管理极限验证
极端环境(高温≥40℃、低温≤-20℃)是热管理的“极限挑战”,红外热像能模拟这些条件,验证系统极限性能。
高温测试:50℃环境舱中1C快充,红外热像显示充电10分钟后温度升至42℃,冷却系统满负荷运行后稳定在44℃(未超45℃安全阈值);若超温,则需增大冷却液流量或增加散热片。
低温测试:-20℃环境静置2小时后慢充,红外热像追踪加热系统:启动5分钟后加热膜区域从-20℃升至-10℃,15分钟后电池包平均温度达5℃(满足充电要求),模组温差≤3℃——说明加热均匀性良好。
热管理部件的针对性性能检测
热管理系统由液冷管路、散热片、加热膜等部件组成,红外热像能针对性评估每个部件的工作状态。
液冷管路检测:将40℃冷却液通入管路,红外热像显示某段温度高5℃,说明堵塞(拆解发现杂质堆积)。堵塞会使冷却效率下降30%,需更换管路。
散热片检测:若贴合不良,接触热阻增大,散热片某区域温度会偏高。某车型测试中,散热片边缘温度高4℃,原因是导热胶仅涂中心区域,需补涂边缘。
加热膜检测:低温下加热膜若断路,某模组升温会变慢。红外热像显示某模组升温比其他慢5分钟,拆解发现加热膜断路,需更换。
异常热隐患的早期预警与定位
电池包热失控多由“微小热点”发展而来,红外热像的高分辨率能捕捉毫米级热点,实现早期预警。
某电池检测机构实验中,5个老化电芯存在微短路,红外热像在充电时捕捉到2-3mm热点(温度高5-8℃),而传统电压检测仅发现2个。这说明红外热像在早期隐患识别上更敏锐。
某车辆行驶中,BMS未报警,但红外热像发现电池包底部5mm热点(温度高7℃),拆解后发现极耳与铜排松动。若未处理,热点会升温至50℃以上,引发热失控。
红外热像的可视化定位功能也很重要:一旦发现热点,能精准定位到“左侧第3模组第5电芯”,维修人员可直接拆解,节省排查时间。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