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通过红外热像检测判断电缆终端头是否存在局部放电过热问题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缆终端头是电力电缆系统的薄弱环节,局部放电引发的过热故障是导致电缆绝缘损坏、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红外热像检测作为一种非接触式、可视化的温度监测技术,能快速捕捉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异常,为提前发现电缆终端头潜在故障提供依据。本文结合红外热像检测原理与电缆终端头故障特征,详细说明如何通过该技术准确判断局部放电过热问题,帮助运维人员提升检测有效性。
红外热像检测的基本原理
红外热像仪的核心原理是接收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与温度对应的电信号,最终生成可视化的热像图。物体的温度越高,红外辐射强度越强,热像图上对应位置的颜色越偏向红、黄等高温色调;温度越低则偏向蓝、绿等低温色调。
电力设备检测常用长波红外热像仪(波长范围8-14μm),这一波段的红外辐射穿透烟雾、灰尘的能力较强,且受环境光线干扰小,适合户外电缆终端头检测。此外,热像仪的温度分辨率(如0.1℃)是关键指标——局部放电引发的过热往往仅涉及小范围区域(直径几毫米),微小的温度变化(如0.5℃)也能通过高分辨率热像仪捕捉到。
需要注意的是,红外热像检测的是物体表面温度,而非内部温度,但局部放电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热传导传递到表面,因此表面温度异常可间接反映内部绝缘缺陷。
电缆终端头局部放电过热的成因
局部放电是指电缆终端头内部绝缘结构中,因电场集中导致的局部击穿放电现象,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焦耳热,若放电持续发展,热量积累会导致表面温度升高。其主要成因包括四类:
一是绝缘材料老化。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终端头的绝缘层长期受电、热、机械应力作用,会出现分子链裂解、结晶度下降,形成微小孔隙或裂缝,这些缺陷会导致电场集中,引发局部放电。
二是安装缺陷。终端头制作时,若绝缘层剥离不整齐、应力锥位置偏移(哪怕1mm)或半导体层残留,会破坏电场分布的均匀性,使局部电场强度超过绝缘材料的击穿场强,诱发放电。
三是密封不良。终端头密封胶圈老化或安装时未压实,会导致水分渗入,绝缘材料受潮后电阻率下降,局部放电加剧——水分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会进一步破坏绝缘结构。
四是导体连接不良。终端头与电缆导体的连接部位若压接不紧密,接触电阻增大,会产生额外的焦耳热;若同时存在绝缘缺陷,两种热量叠加会加速过热故障的发展。
红外热像检测的前期准备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需重点关注三点:
设备校准:检测前必须用黑体炉或经计量认证的水银温度计校准热像仪,确保温度测量误差控制在±0.5℃以内。例如,用黑体炉设置25℃,热像仪显示温度应在24.5-25.5℃之间,否则需调整设备参数。
环境控制:避免在强光直射(如正午)、风速>5m/s或雨天检测——强光会引入额外红外辐射,风速会加速设备散热,雨水会降低表面发射率,均会干扰温度测量。最佳检测时间为阴天或傍晚(环境温度20-30℃)。
表面清理与参数设置:检测前需擦除终端头表面的灰尘、油污(可用干布或酒精棉),因为污染物会降低表面发射率(如灰尘的发射率约0.6,而干净硅橡胶的发射率约0.9),导致温度测量偏低。此外,需将热像仪的发射率调整至与终端头材料匹配(硅橡胶取0.85-0.95,金属导体取0.6-0.7),并输入环境温度、湿度等参数以补偿大气衰减。
红外热像检测的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需规范,确保捕捉到关键区域的温度信息:
首先确定检测位置:电缆终端头的应力锥区域(电场集中点)、导体连接部位(接触电阻易增大处)、绝缘护套与电缆本体结合处(密封易失效处)是局部放电的高发区,需作为重点检测位置。
其次控制检测距离与角度:热像仪与终端头的距离以1-3米为宜——距离过近会导致热像图范围过小,无法观察整体温度分布;距离过远则分辨率下降,难以识别微小高温点。角度方面,热像仪光轴应与终端头表面法线(垂直方向)夹角不超过30°,避免因角度过大导致反射干扰或温度测量误差。
最后设置拍摄参数:选择“温度优先”模式(优先保证温度测量准确性,而非图像清晰度),调整焦距至热像图清晰,拍摄时保持设备稳定(可使用三脚架),避免因晃动导致热像图模糊。
热像图的分析要点
热像图分析需结合温度数据、分布形态与历史记录,重点关注四点:
一是温度异常点识别。根据DL/T 664-2016《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电缆终端头的热点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差(ΔT)超过5℃,或同一相终端头不同部位的温差超过3℃,需警惕故障可能。例如,终端头应力锥边缘某点温度为35℃,环境温度为25℃,ΔT=10℃,明显超出正常范围。
二是热分布形态。局部放电引发的过热通常表现为“点热源”——即一个直径几毫米的高温点,周围温度梯度大(如从高温点到1cm外温度下降2℃以上);而导体连接不良的过热是“面热源”,整个连接部位温度均匀升高,梯度小。
三是历史数据对比。若某终端头的历史热像图显示某点温度为28℃,本月检测为35℃,ΔT=7℃,即使绝对值未超过标准,也说明故障在发展,需重点跟踪。
四是相位对比。同一电缆终端头的三相热像图应基本一致,若某一相的温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相(如A相32℃,B、C相26℃),则A相可能存在局部放电过热。
局部放电过热的热像特征判别
局部放电过热的热像图有明显的独特特征,可与其他故障区分:
首先是“点热源+高梯度”。局部放电的过热集中在绝缘缺陷处,如应力锥边缘的一个小亮点,温度比周围高3-10℃,且从亮点到周围的温度下降速度快(梯度>1℃/cm)。例如,硅橡胶护套上的一个直径3mm的高温点,温度38℃,周围1cm处温度30℃,梯度8℃/cm,符合放电特征。
其次是热分布不均匀。放电是脉冲式的,会导致温度波动,热像图上表现为“不规则斑点”或“毛刺”,而非均匀的高温区。若终端头表面有碳化痕迹(黑色斑点),对应的热像图位置会有高温点——碳化区域的发射率更高(约0.95),且放电导致的温度升高更明显。
最后是与负荷的关系。局部放电过热的温度随负荷增加而升高,但即使负荷降低,温度也不会回到正常水平(因为绝缘缺陷持续存在);而导体连接不良的过热在负荷降低后温度会明显下降(如负荷从100A降至50A,温度从35℃降至28℃)。
常见误判因素及规避方法
红外热像检测易受环境干扰,需规避四类误判:
一是反射干扰。附近高温物体(如变压器散热器)的红外辐射会反射到终端头表面,导致热像图出现虚假高温点。规避方法:改变检测角度(如从侧面拍摄),或用挡板遮挡反射源。
二是表面污染。灰尘、油污会降低表面发射率,导致温度测量偏低(如干净硅橡胶的发射率0.9,沾灰后降至0.6,热像仪显示温度会比实际低5-10℃)。规避方法:检测前用干布擦净表面,或调整热像仪的发射率至与污染物匹配。
三是大气衰减。潮湿、烟雾环境会吸收红外辐射,导致温度测量偏低。规避方法:选择环境湿度<80%、无烟雾时检测,或缩短检测距离至1米内。
四是相邻设备干扰。三相终端头靠得太近时,相互间的热辐射会影响温度测量。规避方法:单独检测每相,或用纸板隔开相邻相,减少热辐射传递。
检测结果的验证方法
红外热像检测是“初步筛查”,需结合其他手段验证结果,确保准确性:
一是超声波检测。局部放电会产生高频超声波(频率20-200kHz),用超声波局放仪检测终端头,若在热像图的高温点位置检测到超声波信号(幅值>50dBμV),则可确认存在局部放电。
二是高频局放检测。使用高频局放仪(30-300MHz)检测终端头的放电脉冲信号,若信号相位集中在0-90°和180-270°(典型的局部放电相位特征),则进一步验证故障。
三是解剖检查。对于已停电的终端头,解剖后若发现绝缘层有碳化痕迹、裂缝或水分,且位置与热像图的高温点一致,则最终确认局部放电过热故障。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