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红外热像检测结果判断电机定子绕组是否存在匝间短路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是引发电机过热、绝缘老化甚至烧毁的常见故障,传统检测方法多需停机拆解,而红外热像技术以非接触、实时可视化的优势成为预防性维护的重要工具。但如何从热像图中精准识别匝间短路特征,仍是不少运维人员的实操难点。本文结合红外热成像原理与电机绕组发热机制,详细拆解通过热像检测结果判断匝间短路的具体逻辑与操作要点,帮助运维人员建立“特征识别-差异对比-验证确诊”的完整判断体系。
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的发热机制
电机定子绕组由多匝绝缘导线绕制而成,相邻线圈之间依靠绝缘层隔离。当绝缘层因老化、机械损伤(如线圈绕制时被槽口刮伤)或过电压(如雷击、电源浪涌)损坏时,相邻线圈会形成闭合短路环路,这就是匝间短路。
短路环路的电阻极小(通常仅为正常线圈电阻的几十分之一),根据欧姆定律I=U/R,即使绕组两端的电压不变,短路环路也会产生大量环流——环流通常为正常工作电流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根据焦耳定律Q=I²Rt,环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例如,正常线圈的电流为10A,短路环路的电流可能达到50A,此时短路点的发热量就是正常情况的25倍。这种巨额热量会在短时间内积聚,导致短路点周围的绕组温度急剧上升。
与正常绕组的“均匀发热”不同,匝间短路的发热是“局部集中”的。正常运行时,定子绕组的热量通过通风系统(如风扇、通风道)和散热片均匀扩散,热像图呈现对称、渐变的温度分布;而匝间短路的额外发热会打破这种平衡,在短路点形成明显的“热点”——热点的温度比周围绕组高10℃以上。
红外热像检测的标准化前置要求
准确识别匝间短路的前提是确保热像检测的条件标准化,否则可能因环境或操作误差导致误判。首先是负载要求:电机需带额定负载运行30分钟以上,使绕组温度达到热稳定状态。轻载时,绕组的正常发热较小,短路带来的额外发热可能被散热掩盖,无法形成明显的热点——例如,电机带50%负载运行时,短路点的温度可能仅比周围高5℃,而带额定负载时,温度差会扩大到15℃以上。
其次是环境条件:检测时需关闭周边的强对流风源(如车间的工业风扇、空调出风口),避免风直接吹向电机——风会加速绕组的散热,使热点温度降低,甚至消失。同时,要避免阳光直射被测电机,阳光的热辐射会使电机表面温度升高,干扰热像仪的测量结果。此外,检测位置需远离高温热源(如锅炉、加热器),防止环境热辐射影响温度读数。
仪器设置方面,热像仪需提前校准。根据计量要求,热像仪每年至少校准1次,确保温度测量误差在±1℃以内。发射率的设置也很关键:电机绕组的绝缘层(如聚酰亚胺、环氧漆)的发射率通常在0.8-0.9之间,若发射率设置错误(如设为0.5),会导致测量温度比实际温度低20℃以上,完全无法识别热点。
检测角度也需注意:尽量垂直于绕组端部或铁芯表面拍摄。斜射时,热像仪镜头接收的辐射能仅为垂直拍摄的cosθ倍(θ为拍摄角度)——例如,拍摄角度为30°时,接收的辐射能仅为垂直拍摄的87%,会导致测出的温度偏低。因此,检测时应调整拍摄位置,使镜头与被测表面垂直,确保温度测量准确。
热像图中匝间短路的局部温度梯度特征
局部温度梯度是匝间短路最直观的热像标志。温度梯度指的是单位距离内的温度变化率(℃/cm),正常绕组的温度梯度通常为1-2℃/cm——例如,从绕组端部中心到边缘5cm范围内,温度从70℃降到65℃,梯度为1℃/cm。
而匝间短路的温度梯度会急剧增大,通常达到5℃/cm以上。这是因为短路点的热生成速率远高于散热速率,热量无法快速扩散,导致热点中心温度极高,而周围温度迅速下降。例如,短路点中心温度为90℃,1cm外的温度降到80℃,2cm外降到75℃,梯度达到10℃/cm和5℃/cm,形成明显的“温度突变”。
运维人员在观察热像图时,可开启“温度梯度伪彩”模式(多数热像仪支持)。该模式会用不同颜色表示温度梯度的大小——红色表示高梯度,蓝色表示低梯度。若某区域出现连续的红色伪彩,说明该区域存在陡峭的温度梯度,极有可能是匝间短路的热点。
此外,热点的形状也能提供线索。匝间短路的热点形状与线圈的结构一致——例如,线圈端部是长条形,热点也会呈现长条形;线圈槽内部分是矩形,热点也会是矩形。而接触不良的热点是“点状”的(直径1-2cm),与线圈结构无关,可据此区分。
热像图中匝间短路的三相对称性破坏特征
电机的三相定子绕组在设计时是完全对称的——绕组的匝数、导线截面积、绕制方式完全相同,因此正常运行时,三相绕组的电流、电阻和发热也应保持一致。反映在热像图中,三相绕组的温度分布应呈现高度对称性,同一位置的三相温度差不应超过2℃。
当某一相绕组内部发生匝间短路时,该相的局部电阻会降低(短路匝的并联导致总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I=U/R,该相的电流会增大,导致局部温度升高。这种升高是“相内局部”的,而非“整相”的——整相温度偏高多由三相负载不平衡(如某相负载过重)或电源电压异常导致,而匝间短路是“相内某一部分”温度远高于相内其他部分。
例如,某三相电机的A相整体温度为75℃,B相73℃,C相74℃(三相温差≤2℃,符合正常对称要求),但A相中的第5-7号槽位温度达到90℃,比相内其他槽位高15℃,这就是典型的“相内局部对称性破坏”。这种情况下,A相的整体电流可能仅比其他两相大3%(未达到整相异常的标准),但局部电流已经远超正常范围。
运维人员在分析热像图时,需将三相绕组的温度分布进行“同位置对比”——例如,对比A相第5槽、B相第5槽、C相第5槽的温度,若A相第5槽的温度比B、C相高10℃以上,且A相第5槽所在的线圈组存在热像图中的局部梯度,即可初步判断A相第5槽的线圈存在匝间短路。
热像特征与绕组结构的对应分析
热像图的高温区域需与绕组的物理结构对应,才能准确锁定故障位置。电机定子绕组主要有两种绕制方式:叠绕组(多用于低压电机)和波绕组(多用于高压电机),两者的线圈分布方式不同,热像特征也有所区别。
叠绕组的线圈由两个线圈边组成,分别嵌入相邻的定子槽中(如第3槽和第4槽),线圈端部连接这两个线圈边。当该线圈发生匝间短路时,其两个线圈边所在的槽位及连接端部都会出现高温——热像图中,第3槽和第4槽的绕组端部会呈现连续的长条形高温带,形状与线圈端部完全一致。
波绕组的线圈跨度更大,通常覆盖5-6个槽(如第2槽到第7槽),线圈的两个边分别嵌入跨度两端的槽中,中间的槽由其他线圈覆盖。当波绕组发生匝间短路时,高温区域会对应线圈跨度内的所有槽位——热像图中,第2-7槽的绕组端部会呈现连续的高温带,长度与线圈跨度一致。
运维人员需提前获取电机的“绕组展开图”(由电机制造商提供,标注线圈与槽位的对应关系)。检测时,将热像图中的高温区域与展开图对比——若高温区域严格对应某一线圈的分布位置(如叠绕组的第3-4槽、波绕组的第2-7槽),则可锁定该线圈为短路故障点。
匝间短路与绕组接头接触不良的热像区分
绕组接头接触不良是电机常见的发热故障,主要发生在接线端子、线圈之间的连接点或引出线处。接触不良的原因包括端子松动、连接点氧化、导线断裂等,这些问题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根据焦耳定律Q=I²Rt,接触电阻增大时,局部发热会增加。
接触不良的热像特征是“点状高温”:高温点集中在接头位置,直径通常为1-2cm,温度从点中心向周围迅速下降——例如,接头中心温度为100℃,1cm外的温度降到70℃,2cm外降到65℃,温度梯度达到30℃/cm和5℃/cm,形成“针尖状”的热点。
而匝间短路的热像特征是“区域状高温”:高温区域覆盖整个短路线圈或线圈组,形状与线圈结构一致(如长条形、矩形),温度梯度相对平缓(1cm内下降5-10℃)。例如,短路线圈的端部是长5cm、宽2cm的条形,热像图中的高温区域也是相同大小的条形,温度从中心90℃向边缘降到75℃。
此外,接触不良的高温点位置固定在接头处,与线圈的分布无关——例如,接线端子位于电机顶部,高温点也位于顶部;而匝间短路的高温点位置与线圈的分布一致——例如,线圈位于定子槽的下部,高温点也位于下部。运维人员可通过“位置关联性”快速区分两者。
匝间短路与铁芯局部过热的热像区分
铁芯局部过热多因硅钢片之间的绝缘层损坏导致。定子铁芯由多层硅钢片叠压而成,硅钢片之间涂有绝缘漆,用于防止涡流(涡流是铁芯发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绝缘漆因老化、机械损伤或高温失效时,硅钢片之间会导通,形成涡流回路,导致局部发热。
铁芯局部过热的热像特征是“高温区域对应铁芯位置”。铁芯的结构包括齿部(槽与槽之间的部分)和轭部(铁芯的外围部分),因此高温区域会出现在齿部或轭部,而非绕组的位置。例如,热像图中高温区域出现在两个槽之间的铁芯齿部,且该区域与绕组的位置无重叠,即可判断为铁芯过热。
而匝间短路的高温区域严格对应绕组的位置——绕组位于定子槽内,因此高温区域会出现在槽内的绕组或绕组端部,与铁芯的齿部、轭部无重叠。例如,热像图中高温区域出现在定子槽的内部,且形状与槽内绕组一致,即可判断为匝间短路。
此外,铁芯过热的温度梯度更小。铁芯的导热性比绕组绝缘层好(铁芯的导热系数约为40W/(m·K),绕组绝缘层约为0.2W/(m·K)),因此热量扩散更均匀,温度梯度通常在3℃/cm以下,而匝间短路的温度梯度在5℃/cm以上,可据此进一步区分。
热像检测后的电流与电阻验证方法
热像检测发现异常后,需通过电流和电阻测量进一步验证,避免因热像图的“假阳性”(如环境干扰导致的温度异常)而误判。
电流测量采用钳形电流表:在电机带额定负载运行时,测量三相绕组的相电流。正常情况下,三相电流的偏差不应超过5%(如额定电流为100A,三相电流应在95-105A之间)。若某一相的电流比其他两相大5%以上,且该相存在热像图中的局部高温,则说明该相的阻抗降低(短路匝的并联导致总电阻减小),支持匝间短路的判断。
电阻测量需在电机停机、冷却至室温后进行(通常冷却2小时以上,使绕组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使用毫欧表(精度为0.01mΩ)测量各线圈组的直流电阻——正常情况下,同相各线圈组的电阻偏差不应超过2%。若某线圈组的电阻比同相其他线圈组小10%以上,则可初步确认匝间短路——例如,正常线圈组电阻为0.5Ω,短路后的线圈组电阻可能降至0.4Ω以下(短路匝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减小)。
需要注意的是,电流和电阻测量需结合热像特征进行分析——若热像图中存在局部高温,且电流、电阻测量均异常,则匝间短路的概率超过90%;若仅热像图异常,而电流、电阻正常,则可能是环境干扰导致的假阳性,需重新检测。
热像检测后的匝间耐压试验验证
匝间耐压试验是确诊匝间短路的“金标准”,其原理是通过向线圈施加脉冲电压,检测绝缘的完整性——正常绝缘的线圈能承受额定电压,而短路线圈的绝缘已损坏,会出现击穿或泄漏电流显著增大。
试验采用脉冲耐压仪,试验电压根据电机的绝缘等级确定:例如,Y级绝缘(90℃)电机施加1.5kV脉冲电压,F级绝缘(155℃)电机施加2.5kV脉冲电压,H级绝缘(180℃)电机施加3kV脉冲电压。试验时,需将脉冲电压施加在线圈组的两端,同时监测泄漏电流。
若试验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即可确诊匝间短路:1、泄漏电流超过正常线圈组的2倍;2、出现“击穿声”或“火花”;3、脉冲电压无法维持(仪表显示电压下降)。例如,正常线圈组的泄漏电流为1mA,短路线圈组的泄漏电流达到5mA,远超正常范围,即可确认短路。
需要注意的是,脉冲耐压试验是“非破坏性”的——只要电压符合电机绝缘等级要求,不会损坏正常绕组。试验前需清洁绕组表面的灰尘、油污,避免导电物质干扰结果;试验后需再次测量电阻,确认绕组未因试验而损坏。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