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红外热像检测区分电气设备正常发热与故障性过热现象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热像技术作为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的核心手段,通过非接触式捕捉设备表面温度分布,能快速识别发热异常。但电气设备运行中存在“正常损耗发热”与“故障性过热”两种情况——前者是设备运行的必然结果,后者则是故障的信号。若误将正常发热判定为故障,会增加检修成本;漏判故障性过热,则可能引发设备烧毁、停电等事故。本文结合电气原理、红外特征及运维经验,详细说明如何准确区分两者,为设备状态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电气设备正常发热的原理与红外特征
电气设备正常发热源于三种固有损耗:一是电阻损耗(I²R),电流通过导体时因电阻产生热量,如母线排、绕组等;二是铁损,存在于变压器、电机等铁芯设备,由涡流和磁滞效应导致;三是机械损耗,如电机轴承、风机叶轮的摩擦发热。这些损耗均在设备设计范围内,不会引发故障。
正常发热的红外特征表现为“均匀、可控、符合规律”:温度分布遵循热传导路径,无局部凸起;温度值不超过厂家规定的阈值(如电机轴承温度≤70℃、母线排温升≤40K);相邻同类部件(如同一母线排的多个连接点)温差≤5℃;温度随负荷变化呈线性增长,如变压器负荷从30%升至80%,顶层油温从35℃升至65℃,符合“负荷-温度”曲线。
故障性过热的常见类型及红外表现
故障性过热是设备缺陷或异常导致的额外损耗,常见类型包括四种:一是接触不良(螺栓松动、氧化、触头烧蚀),二是绝缘老化(匝间短路、爬电、套管开裂),三是过载(超过额定电流),四是铁芯故障(硅钢片绝缘损坏、接地不良)。
不同故障的红外特征各有差异:接触不良表现为“局部点状高温”,如开关柜螺栓连接点温度比周围高30℃以上;匝间短路表现为“斑块状高温”,电机定子绕组某区域与周围温差达20℃;过载表现为“整体升温但均匀”,但温度超过额定负荷对应的阈值;铁芯故障表现为“不规则块状高温”,变压器铁芯边缘温度比本体高15℃以上。这些特征是故障的“身份证”,易被红外热像捕捉。
核心判定依据:温度阈值与温差标准
区分正常与故障的关键是“守标准”——国家及行业规范对设备温度和温差有明确要求。如DL/T 664-2016《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规定:同类部件温差超过10℃、与相邻非同类部件温差超过15℃,可判定为异常;GB/T 11022-2011要求裸导体连接点温升≤40K(相对于环境温度)。
例如某配电室3台同型号开关柜,母线排连接点温度分别为32℃、33℃、48℃,第三台与前两台的温差达15℃,符合DL/T 664的故障判定条件;某电机轴承温度达80℃,超过IEC 60034-1规定的70℃阈值,可判定为润滑不良或轴承磨损。
发热分布差异:均匀性vs局部性
正常发热的温度分布是“均匀的”,遵循设备设计的热传导路径。如电缆终端头正常时,瓷套表面温度从顶部到底部缓慢下降,温差≤10℃;变压器正常时,油箱表面从下部到上部逐渐升温,梯度均匀,无局部凸起。
故障性过热则打破这种均匀性,表现为“局部高温点或区域”。如开关柜内断路器触头接触不良,会在触头位置形成直径1-2cm的高温点,温度比周围高30℃;电机定子匝间短路时,会在短路部位形成2-3cm²的斑块状高温,与周围绕组温差达20℃。这种“局部凸起”的温度分布,是故障与正常发热的核心区别。
负荷关联性:正常发热的线性规律与故障的非线性
正常发热的温度变化与负荷呈“线性正相关”——负荷增加,温度按比例上升;负荷下降,温度同步下降。如某10kV变压器,额定容量1000kVA,负荷从200kVA升至800kVA时,顶层油温从35℃升至65℃,每增加100kVA负荷,油温上升约5℃,与厂家曲线一致。
故障性过热则脱离这一规律,表现为“非线性”:要么负荷不变但温度持续上升(如电机负荷50%,定子温度从60℃升至85℃),要么负荷下降但温度不降(如变压器负荷从70%降至30%,油温仍维持75℃)。这种“异常变化”说明设备内部存在额外损耗,需立即排查。
旋转设备(电机、风机)的发热区分要点
旋转设备(电机、风机)的正常发热集中在“定子绕组”和“轴承”:定子绕组温度均匀,温差≤5℃;轴承温度≤70℃(滚动轴承),与机壳温差≤10℃。如某三相异步电机,正常运行时定子三相绕组温度分别为62℃、63℃、64℃,轴承温度65℃,符合要求。
故障时,旋转设备的红外特征更具针对性:定子绕组局部高温(某相比其他两相高15℃以上),多为匝间短路;轴承局部高温(轴承某点温度达80℃,周围60℃),多为滚珠磨损或润滑不足。例如某风机轴颈温度80℃,机壳温度35℃,拆解后发现轴承滚珠磨损严重,润滑脂干结,验证了故障判定。
静止设备(开关柜、变压器)的发热区分要点
静止设备(开关柜、变压器)的正常发热集中在“连接点”和“铁芯”:开关柜母线排、断路器触头温度均匀,连接点温差≤5℃;变压器油箱表面温度梯度均匀,铁芯接地电流≤100mA(间接反映铁损正常)。如某开关柜母线排三个连接点温度为32℃、33℃、34℃,符合正常标准。
故障时,静止设备的红外特征集中在“连接点”和“绝缘部位”:开关柜母线排连接点温度达48℃(其他为32℃),多为螺栓松动;变压器套管末屏温度比本体高25℃,多为绝缘老化;开关柜断路器触头温度达55℃(周围30℃),多为触头烧蚀。这些特征结合接触电阻测试(正常≤10μΩ,故障≥100μΩ),可快速确认故障。
辅助判别:历史数据与同类设备对比法
单一红外热像有时难以判定,需结合“历史数据”和“同类设备”辅助:历史数据对比——同一设备不同时期的热像,若去年同期同负荷下母线排温度30℃,今年45℃,说明接触电阻增大;同类设备对比——同一配电室的多台同型号开关柜,其他柜子温度32℃,某台48℃,说明该台有故障。
此外,可结合其他手段验证:用微欧表测接触电阻(故障时≥100μΩ)、用超声检测仪测放电声(接触不良会产生高频超声)、用振动测试仪测轴承振动(故障轴承振动值超过标准)。这些方法能弥补红外热像的局限性,提高判定准确性。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