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在工业焊接过程温度场分布的实时监测方案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工业焊接过程中,温度场的分布直接决定焊缝成型、组织性能及残余应力,是影响焊接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传统接触式测温(如热电偶)存在响应慢、易干扰、无法覆盖全场等缺陷,难以满足高精度实时监测需求。红外热像检测作为非接触式测温技术,可通过接收物体红外辐射实时生成温度场分布图像,为焊接过程的动态调控提供直观数据支撑。本文围绕红外热像检测在工业焊接温度场实时监测的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细节展开,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落地路径。
红外热像检测适配工业焊接场景的核心要求
工业焊接涵盖电弧焊、激光焊、电阻焊等多种工艺,不同工艺的温度范围、热场变化速率及监测精度需求差异显著,红外热像检测需先匹配场景核心参数。以电弧焊为例,焊缝区域温度可达1000-3000℃,其峰值辐射波长处于中波红外(3-5μm)范围,因此需选择中波红外探测器,确保对高温辐射的高灵敏度响应;激光焊热场变化极快(熔池动态响应时间<1ms),需热像仪帧频≥250fps才能捕捉瞬态温度突变,若帧频不足会错过熔池飞溅、焊缝咬边的关键细节。
空间分辨率是另一核心要求。焊缝宽度通常在0.5-2mm之间,需热像仪的空间分辨率(即单像素对应实际尺寸)≤0.1mm,例如选择640×512像素探测器搭配100mm焦距镜头,当热像仪与工件距离2米时,单像素对应尺寸约0.06mm,可清晰分辨焊缝边缘的温度梯度。若空间分辨率不足,会导致温度场图像模糊,无法准确识别焊缝的细微缺陷。
此外,被测材料的发射率差异需提前考量。钢在1200℃时发射率约0.75,铝约0.65,钛约0.7,若未校准发射率,测量误差可能高达±10%——这对要求±2%精度的航空航天焊接场景而言是致命的。因此,红外热像检测前需针对焊接材料进行发射率标定,确保温度数据的准确性。
焊接温度场实时监测的硬件系统搭建
硬件系统由红外热像仪、光学适配组件、防护装置及数据传输模块组成。光学组件需解决焊接中的弧光干扰问题:电弧产生的强可见光(400-760nm)会淹没红外辐射,需加装窄带滤光片(如中心波长4.8μm的中波滤光片),仅允许目标温度对应的红外辐射通过,同时过滤弧光。镜头焦距需根据工位距离调整,例如焊接机器人手臂与工件距离1.5米时,选80mm焦距镜头可使焊缝区域占满视场的60%以上,提高测量精度。
防护装置是硬件系统的“生命线”。焊接环境中的高温(工件表面温度可达1000℃以上)、飞溅(熔滴速度可达10m/s)及烟尘会损坏热像仪,需采用气冷或水冷防护壳。气冷防护壳通过持续通入0.3MPa压缩空气,在镜头前形成气幕隔离烟尘与飞溅,同时冷却热像仪本体;水冷防护壳则通过循环冷却水将热像仪温度控制在40℃以内,适用于激光焊等高温场景。
数据传输需满足实时性要求。实时监测的延迟需控制在100ms以内,因此需采用千兆以太网或5G模块传输温度场数据——千兆以太网的延迟约50ms,可满足大多数工业场景;5G模块则适用于焊接机器人移动工位,无需布线即可实现低延迟传输。传输的同时需同步存储原始数据,便于后续追溯焊缝缺陷的成因。
温度场数据的实时处理与校准策略
红外测温受环境反射、大气衰减等因素影响,需通过算法实时修正。反射辐射补偿是关键:焊接工位周围的高温夹具(如不锈钢焊枪)会反射红外辐射到探测器,导致温度测量值偏高。处理方法是在热像仪中输入环境反射温度(通过测量夹具温度获得),软件自动扣除反射辐射的影响;或采用背景扣除算法,实时采集环境辐射并从目标辐射中减去。
大气衰减补偿针对长距离监测场景。当热像仪与工件距离超过5米时,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会吸收中波红外辐射,导致温度值偏低。需通过大气传输模型(如MODTRAN)计算衰减系数,例如距离10米时,衰减系数约0.95,软件将测量值除以衰减系数即可修正。
发射率校准需结合现场标定。以Q235钢的电弧焊为例,焊接前用红外点温仪测量焊缝区域的温度(如1200℃),同时调整热像仪的发射率参数,直到热像仪显示温度与点温仪一致,此时的发射率(约0.75)即为该场景的校准值。若焊接过程中材料表面氧化(氧化层发射率更高),需每30分钟重新标定一次,确保数据准确性。
基于温度场特征的焊接过程异常识别
温度场的形态、梯度及峰值温度是识别焊接异常的核心指标。未熔合缺陷表现为焊缝区域温度低于材料熔点(如钢1538℃),且温度梯度突然变小——说明热量未传递到焊缝根部,导致母材与焊缝未熔合。例如某汽车底盘焊接线中,当热像仪监测到焊缝温度低于1450℃时,系统触发报警,提示焊接电流不足。
熔池飞溅的温度场特征是局部高温点(>3000℃)且持续时间<100ms。飞溅通常由焊接电流过大或保护气体不足引起,若飞溅频率超过5次/分钟,需调整焊接参数(如降低电流5%或提高保护气体流量1L/min)。软件可通过形态学开运算去除小面积高温点,避免误报警——开运算先腐蚀后膨胀,能有效过滤直径<0.5mm的飞溅点。
焊缝咬边表现为焊缝边缘温度高于母材200℃以上,且温度分布不均。咬边是由于熔池过宽导致母材边缘熔化过多,此时热像仪显示焊缝边缘存在“高温带”(温度比母材高200-300℃),需降低焊接速度或调整焊枪角度(如从90°调整为75°),减少母材的热输入。
红外热像监测与焊接设备的闭环调控接口
实时监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焊接参数的动态调整,需建立热像仪与焊接设备的闭环接口。接口协议通常选择Modbus TCP或Profibus,这两种协议是工业设备的通用标准,可实现热像仪与焊接控制器的双向通信。例如,热像仪将焊缝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及温度梯度数据传输至焊接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阈值调整参数:当最高温度超过3000℃时,降低焊接电流5%;当温度梯度小于100℃/mm时,提高焊接速度10%。
某航空发动机叶片激光焊项目中,闭环调控系统将焊缝不良率从3.2%降至0.5%。叶片采用钛合金材料,激光焊温度需控制在2500-2800℃之间,当热像仪监测到温度超过2800℃时,控制器自动降低激光功率5W;若温度低于2500℃,则提高功率5W。通过实时调整,熔池形状保持稳定,焊缝的抗拉强度达到设计要求(≥800MPa)。
接口的稳定性需重点测试。工业场景中电磁干扰(如焊接电源的高频噪声)可能导致通信中断,需采用屏蔽电缆(如双绞屏蔽线)传输数据,并在接口处加装浪涌保护器,确保闭环系统的可靠性。
工业焊接场景下红外热像监测的抗干扰设计
弧光干扰是最常见的问题,除了窄带滤光片,还可采用“时间同步”方法:焊枪触发焊接时,热像仪同步启动“弧光抑制模式”,通过软件降低图像增益,避免弧光饱和。例如,电弧焊的弧光持续时间约0.5秒,热像仪在这段时间内将增益从40dB降低至20dB,可有效抑制弧光对温度测量的影响。
飞溅干扰的处理需结合运动特征。飞溅的熔滴速度快(>5m/s),在温度场图像中表现为“快速移动的高温点”,软件可通过目标跟踪算法识别——若高温点的移动速度超过3m/s,判定为飞溅,自动从温度场数据中扣除。某汽车轮毂电阻焊项目中,该算法将飞溅误报警率从15%降至2%。
烟尘干扰会导致温度测量值偏低,需采用“气幕清洁+软件补偿”组合方案。气幕清洁装置在镜头前形成高速气流(速度>10m/s),吹走烟尘;软件则根据图像灰度值变化判断烟尘浓度——若灰度值降低10%(说明烟尘遮挡),自动提高温度计算的增益,补偿烟尘的衰减影响。
典型焊接工艺的红外热像监测方案适配
电弧焊(手工焊/机器人焊):温度范围1000-3000℃,热场变化中等(帧频≥100fps),选择中波红外热像仪(3-5μm),搭配4.8μm窄带滤光片、气冷防护壳及千兆以太网传输。实时处理重点是发射率校准(钢0.75、铝0.65)和反射温度补偿(环境温度≤80℃),可监测未熔合、飞溅等缺陷,闭环调整电流、电压参数。
激光焊(光纤激光/CO2激光):温度高(2000-5000℃),热场变化快(帧频≥250fps),选择中波高帧频热像仪(如1000fps),搭配150mm长焦距镜头(避免激光直射)、水冷防护壳及5G传输。实时处理重点是捕捉熔池瞬态变化(如熔池形状、尺寸),当熔池直径超过2mm时,降低激光功率;当熔池深度不足0.8mm时,提高功率。
电阻焊(点焊/缝焊):温度较低(500-1500℃),热场分布均匀(帧频≥50fps),选择长波红外热像仪(8-14μm),搭配25mm短焦距镜头(覆盖10×10mm焊点区域)、气冷防护壳及Modbus TCP接口。实时处理重点是焊点温度均匀性(温度差≤50℃),若温度差超过阈值,调整电极压力(如增加0.1MPa)或通电时间(如延长10ms),确保焊点熔合良好。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