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城市雨水管网水体检测的采样时机选择与污染物特征分析

三方检测机构-王工 2024-01-13

水体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城市雨水管网是承接降雨径流与地表污染物的关键通道,其水体质量直接影响受纳水体生态安全与城市水环境治理效果。然而,雨水管网水体具有“雨旱交替、荷载波动”的显著特征,采样时机的选择直接决定检测数据的代表性——若错过降雨初期的高浓度污染峰,或未覆盖旱期基底污水的本底值,将导致污染物特征分析偏差,进而影响治理决策的科学性。本文围绕采样时机的关键逻辑与污染物的具体特征展开,结合实际工况梳理实操要点,为雨水管网水体检测的精准实施提供支撑。

采样时机选择的核心原则

采样时机的选择需以“还原管网水体真实状态”为核心,首要遵循“代表性原则”——需覆盖管网水体的全周期特征,既包括降雨时的径流过程,也不能遗漏旱期的静置污水。例如,若仅采集降雨中期水样,将无法捕捉初期径流中由地表沉积物、机动车油污等带来的高浓度污染峰值;而仅测旱期水样,则会忽略降雨对管网沉积物的冲刷效应。

其次是“动态性原则”。雨水管网水体随降雨过程呈现“上升-峰值-消退”的动态变化,采样需匹配这一规律——如降雨初期(0-30分钟)是污染物快速累积阶段,降雨中期(30-120分钟)是管网荷载稳定阶段,降雨后期(120分钟后)是径流稀释阶段,每个阶段的污染物浓度与组成差异显著。

最后是“关联性原则”。需结合管网工况(如合流制溢流频率、分流制混接率)与周边环境(如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调整时机——例如,工业区周边管网在暴雨天可能因初期径流携带重金属污染物,需提前5-10分钟采样;而商业区管网则需关注餐饮油污在降雨初期的集中冲刷。

降雨事件中的动态采样节点

降雨初期是采样的“关键窗口期”。降雨开始后的0-15分钟,地表累积的污染物(如道路灰尘、落叶腐殖质、轮胎磨损颗粒)被快速冲刷进入管网,此时COD、SS(悬浮物)、石油类等污染物浓度可达旱期的5-10倍。例如,某城市主干道周边管网监测显示,降雨10分钟时SS浓度达800mg/L,而旱期仅为50mg/L,差距达16倍。

降雨中期需关注“稳定径流阶段”。当降雨持续30-60分钟后,地表易冲刷污染物基本被带走,管网径流以“管网沉积物再悬浮”为主要污染来源——此时污染物浓度虽有所下降,但颗粒态污染物(如PM2.5级悬浮物)的占比升高至60%以上,这部分污染物易在受纳水体中沉积,长期影响底泥生态。

降雨后期需捕捉“稀释与消退过程”。当降雨持续超过120分钟,径流逐渐被雨水稀释,污染物浓度降至稳定低值,但需注意合流制溢流(CSO)的情况——若降雨量超过管网截流倍数(通常为3-5倍),溢流口会排放高浓度混合污水,此时需在溢流口开启前3-5分钟采样,以准确记录溢流污水的污染特征。

旱期基底污水的补充采样策略

旱期(通常指连续72小时无降雨)是管网水体的“本底状态”,其水样能反映管网的日常污染负荷——如居民生活污水渗漏带来的氨氮、化粪池溢出的总磷,以及管网腐蚀释放的总铁、总锰等。例如,某居民区管网旱期水样中氨氮浓度达25mg/L,远超地表水V类标准(2mg/L),溯源发现是周边3个老旧化粪池存在渗漏。

旱期采样需注意“水样的均匀性”。旱期管网水体流速慢,污染物易沉降,因此需使用深度采样器采集“管中上层”(管深1/3处)与“管底”(管深2/3处)的混合水样,按1:1比例混合,避免仅采表层水导致浓度偏低(如某管网表层水SS浓度为30mg/L,管底水达120mg/L)。

此外,旱期采样频率需与管网清淤周期联动。若管网每年清淤1次,需在清淤前1个月(沉积物累积峰值期)与清淤后1个月(清淤效果稳定期)各采1次——清淤前的水样能反映沉积物累积后的本底值,清淤后的水样则可评估清淤对SS、COD等指标的改善效果(如清淤后SS浓度从120mg/L降至40mg/L)。

特殊天气与管网工况下的时机调整

暴雨天气(日降雨量≥50mm)需“提前预采样”。暴雨的强冲刷力会快速启动管网沉积物的“二次污染”,污染物峰值出现时间比普通降雨早5-10分钟——例如,某城市工业区管网在暴雨天,降雨5分钟时重金属Pb浓度达0.8mg/L,而普通降雨需15分钟才达此浓度,提前采样能避免错过峰值。

连绵雨(连续3-5天小雨)需“增加过程采样”。连绵雨的低强度降雨会持续冲刷地表轻度沉积物,导致管网水体污染物浓度呈“缓慢上升-持续稳定”趋势,而非普通降雨的“峰值-消退”模式。例如,某居民区管网在连绵雨第3天,COD浓度从初始的80mg/L升至150mg/L,且持续48小时未下降,原因是地表落叶腐殖质被持续带入。

对于存在“混接”的分流制管网(如生活污水接入雨水管),需在“旱雨交替期”采样。混接会导致旱期雨水管中存在生活污水,而降雨时雨水会稀释混接污水,因此需在降雨前2小时(混接污水本底值)与降雨后2小时(稀释后浓度)各采1次——例如,某混接区域降雨前雨水管COD浓度达300mg/L,降雨后2小时降至120mg/L,两者的污染物组成差异显著(前者以有机物为主,后者以悬浮物为主)。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与分类

雨水管网污染物主要来自三大类:“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与“内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最主要的来源(占比60%-80%),包括地表沉积物(道路灰尘、绿地落叶)、机动车排放(轮胎磨损颗粒、尾气颗粒物)、建筑施工扬尘等——例如,道路灰尘中的污染物占面源污染的40%,主要成分为SS、COD、重金属Zn。

点源污染来自“固定污染源非法接入”,如餐饮企业将厨房油污直接排入雨水管、洗车店将含洗涤剂的废水接入雨水管。例如,某商业区雨水管检测显示,旱期COD浓度达500mg/L,溯源发现是3家餐饮企业将厨房废水接入雨水管,其中动植物油含量达80mg/L,远超《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20mg/L)。

内源污染来自“管网自身沉积物”。雨水管网在旱期会累积泥沙、有机物、重金属等沉积物,当降雨时被冲刷,形成“二次污染”。例如,某城市老城区管网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达20%(以COD计),重金属Zn含量达1500mg/kg,降雨时这些污染物会被冲刷进入水体,占降雨期污染物总负荷的30%-50%。

颗粒态污染物的特征解析

颗粒态污染物(以SS为代表)是雨水管网水体的“主要污染载体”,占污染物总负荷的60%-70%。其核心特征是“粒径分布”——雨水管网中的颗粒态污染物以“细颗粒”(粒径≤100μm)为主,占比达70%以上,原因是地表沉积物经雨水冲刷后,粗颗粒(≥500μm)易在管网入口处沉降,而细颗粒随径流进入管网。

细颗粒的“吸附能力”是其关键特征。细颗粒(≤100μm)的比表面积大(可达100m²/g),易吸附重金属(如Pb、Zn)与持久性有机物(如PAHs)——例如,某城市雨水管网细颗粒中,Pb的吸附量达50mg/kg,是粗颗粒的3-5倍,这意味着细颗粒是重金属与有机物的“主要迁移载体”。

此外,颗粒态污染物的“沉降性”影响管网淤积与受纳水体污染。细颗粒(≤50μm)的沉降速度慢(≤0.01cm/s),易随径流进入受纳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或底泥污染;而粗颗粒(≥200μm)沉降速度快(≥0.1cm/s),易在管网中累积,形成内源污染。

溶解态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溶解态污染物(如COD、氨氮、溶解性重金属)虽占比低于颗粒态(约30%-40%),但具有“易迁移、易降解”的特征。其迁移规律与“降雨强度”密切相关——降雨强度越大,溶解态污染物的稀释速度越快,例如,暴雨天(降雨强度≥50mm/h)时,溶解态COD浓度从初期的200mg/L降至中期的80mg/L,而小雨天(≤10mm/h)仅降至150mg/L。

管网材质会影响溶解态污染物的释放。金属管网(如铸铁管)易腐蚀,会释放溶解态Fe、Mn——例如,某铸铁管雨水管网旱期溶解态Fe浓度达1.2mg/L,而PVC管管网仅0.3mg/L;混凝土管会释放溶解性硅酸盐,导致水体pH值升高(如混凝土管雨水pH达8.5,而PVC管为7.2)。

周边污染源决定溶解态污染物的组成。商业区周边管网的溶解态污染物以“有机物”(如餐饮油污中的脂肪酸)为主,工业区以“溶解性重金属”(如电镀废水的Cr6+)为主,居民区以“氨氮”(如生活污水渗漏)为主。例如,某工业区雨水管网溶解态Cr6+浓度达0.5mg/L,远超地表水Ⅲ类标准(0.05mg/L),溯源发现是周边电镀厂的废水混接。

合流制与分流制管网的污染物差异

合流制管网(雨水与污水共用管道)的水体特征是“雨旱混合”。旱期时,管网内是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混合水,污染物浓度高(COD≥300mg/L,氨氮≥20mg/L);降雨时,雨水稀释污水,污染物浓度下降,但易发生溢流(CSO),溢流污水的污染物浓度介于旱期污水与雨水之间(COD≥150mg/L,SS≥200mg/L)。

分流制管网(雨水与污水分开)的水体特征是“雨旱分明”。旱期时,雨水管内基本无水流(或仅少量混接污水),污染物浓度低(COD≤100mg/L,SS≤50mg/L);降雨时,雨水管内是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随降雨过程波动(初期COD≥200mg/L,中期≤100mg/L)。

两者的污染物组成差异显著。合流制管网的溶解态污染物占比更高(≥40%),因旱期污水中的溶解态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占比大;分流制管网的颗粒态污染物占比更高(≥70%),因雨水径流携带的地表沉积物以颗粒态为主。例如,某城市合流制管网溶解态COD占比达45%,而分流制仅25%。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