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中尿液样本采集容器选择与保存条件的规范要求
医学检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尿液检验是医学诊断中最常用的项目之一,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依赖于样本采集与保存的规范性。其中,采集容器的选择与保存条件的控制是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不合适的容器可能导致样本污染、成分吸附或挥发,不当的保存条件则会引发微生物繁殖、化学物质降解,最终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结合临床检验标准与实践经验,详细梳理尿液样本采集容器选择与保存条件的规范要求,为实验室与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可操作的指引。
尿液样本采集容器的材质规范
医学检验中,尿液样本容器的材质需满足“无干扰、无吸附、耐化学”三大核心要求。目前临床常用的材质为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PP材质具有良好的耐温性与抗化学腐蚀性,不会与尿液中的蛋白质、电解质发生反应;PE材质则更轻便,适合一次性使用。需避免使用普通玻璃容器——玻璃中的硅酸盐可能析出离子,干扰尿蛋白、尿钙等项目的检测;部分玻璃容器表面的碱性涂层还会影响尿pH值结果。此外,所有容器必须为一次性使用,严禁重复利用,以杜绝交叉污染风险,比如某基层医院曾因复用塑料容器,导致尿培养样本出现多重耐药菌假阳性,延误了患者治疗。
除了材质本身,容器的“无添加”要求也需重视:生产过程中不能添加增塑剂、染色剂等化学物质,因为这些成分可能溶解于尿液中,影响尿胆原、尿酮体等易挥发成分的检测。采购时需选择符合ISO 15223-1标准的医用级容器,供应商需提供材质检验报告,确保安全性。
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尿失禁患者)的样本采集,可选择柔软的PE材质尿袋,但需注意尿袋的“防返流”设计——防止尿液倒流至会阴部,避免样本污染。尿袋采集后需及时转移至标准容器中,因为尿袋材质的吸附性较强,长期存放会导致尿蛋白、尿糖等成分丢失。
容器的规格与密封性能要求
容器的容量需匹配样本类型:常规尿液分析(如尿常规)推荐使用50-100ml的中号容器,既能满足检测所需的10-20ml样本量,又方便患者采集;24小时尿样本则需选择2-5L的大容量容器,确保能容纳全天尿液,同时避免多次转移导致的样本损失。需注意,容器容量应略大于预期采集量(如24小时尿容器选3L,即使患者尿量达2.5L也能容纳),防止尿液溢出。
密封性能是容器的关键指标之一。尿液中的挥发性成分(如尿胆原、丙酮)易因密封不良而流失,导致结果偏低;同时,外界的灰尘、细菌也可能进入容器,污染样本。临床推荐使用螺旋盖或压盖式容器,而非简单的翻盖设计——螺旋盖的密封度可达99%以上,能有效防止挥发与污染。使用前需检查盖子与容器的配合度:若盖子松动或有裂缝,需立即更换,比如某门诊患者因容器盖子未旋紧,导致尿胆原检测结果为“阴性”,而实际为“弱阳性”,后来发现是尿液中的尿胆原挥发殆尽。
对于需要长途运输的样本(如社区医院送至上级医院检测),需选择“双重密封”容器——即在螺旋盖外再套一层密封膜,或使用带橡胶圈的防漏容器。运输过程中需将容器直立放置,避免倾倒导致泄漏,同时需用泡沫垫包裹,防止碰撞破损。
特殊检验项目的容器选择要点
不同检验项目对容器的要求差异较大,需根据项目特性“对症选容器”。尿培养样本需使用无菌容器——这类容器需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且内壁无抑菌成分(如某些塑料容器会添加抗菌剂,会抑制尿中细菌生长,导致假阴性)。使用前需检查无菌容器的灭菌有效期(通常为2年),若超过有效期或包装破损,需丢弃。
尿蛋白电泳、尿免疫球蛋白定量等项目需使用“无蛋白吸附”容器:这类容器的内壁经过特殊处理(如硅化),不会吸附尿液中的蛋白质,避免结果偏低。临床中曾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某患者尿蛋白电泳结果显示“低分子量蛋白缺失”,追溯原因发现使用了普通PE容器,容器吸附了约15%的低分子量蛋白,更换硅化容器后结果恢复正常。
尿糖定量、尿酮体检测需使用“无酶污染”容器:若容器残留淀粉酶、脂肪酶等酶类,会分解尿液中的糖类或酮体,导致结果假阴性。因此,这类容器需单独生产、包装,避免与其他含酶容器混放。尿沉渣分析则需使用透明容器——方便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若使用不透明容器,需将样本转移至玻璃管中再制片,增加了操作步骤与污染风险。
尿液样本的即时保存温度控制
尿液样本采集后,需尽快送检(常规项目要求2小时内),若无法及时送检,需通过温度控制延缓样本变质。最常用的方法是冷藏(2-8℃)——冷藏可抑制微生物繁殖(如大肠杆菌在25℃下每30分钟繁殖一代,而在4℃下繁殖速度降低至1/10),同时减缓化学物质的降解(如尿胆原在25℃下4小时会降解50%,而在4℃下可保存6小时)。
但需注意,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冷藏。尿酮体中的丙酮易在低温下析出结晶,导致检测时无法充分混匀,结果偏低;尿比重检测若使用折射仪法,冷藏样本需恢复至室温后再检测,否则温度差异会影响折射指数。此外,冷藏后的样本在检测前需充分混匀(颠倒8-10次),防止有形成分沉淀(如红细胞、管型),导致尿沉渣结果假阴性。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样本(如用于回顾性分析的24小时尿),可采用冷冻(-20℃)保存,但需注意:冷冻前需添加合适的防腐剂(如甲苯),防止解冻后成分降解;解冻时需将样本置于4℃冰箱中缓慢解冻,避免剧烈震荡导致细胞破裂;解冻后需充分混匀,确保成分均匀。
尿液样本防腐剂的规范应用
防腐剂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繁殖、防止化学物质降解,但需“按需使用”——不同防腐剂的适用项目不同,使用不当会干扰检测。甲醛是尿沉渣分析的常用防腐剂,浓度为10%甲醛0.5ml/100ml尿,其作用是固定尿中的细胞、管型形态,防止溶解。但甲醛不能用于尿糖检测,因为甲醛会抑制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导致结果假阴性。
甲苯适用于尿糖、尿蛋白定量等项目,使用时需将甲苯缓慢倒入尿液表面,形成一层密封膜,防止尿液中的水分与挥发性成分挥发。需注意甲苯的加量:每100ml尿加0.5-1ml甲苯,若加量过多,甲苯会进入检测系统,干扰比色法或酶法检测;若加量过少,则无法形成有效密封,导致样本浓缩。
盐酸用于尿17-酮类固醇、儿茶酚胺等内分泌项目,其作用是保持尿液的酸性环境(pH<3),防止这些物质降解。使用浓度为6mol/L盐酸,每100ml尿加1ml,加酸后需摇匀,确保尿液pH值达标。但盐酸会腐蚀金属容器,因此需使用耐酸的PP容器。碳酸钠则用于尿卟啉检测,保持尿液碱性(pH>9),防止卟啉分解,每100ml尿加1g碳酸钠,需在采集前加入容器中。
需强调的是,防腐剂需在采集前加入容器(除甲苯外,甲苯可在采集后加入),且需告知患者正确的添加方法,比如24小时尿采集时,需先将防腐剂倒入容器,再开始收集尿液,避免防腐剂与尿液混合不均。此外,所有防腐剂均为化学物质,需妥善保管,避免患者误服。
不同尿液样本类型的保存时限要求
随机尿(患者任意时间采集的尿液):采集后需在2小时内送检,若冷藏(2-8℃)可延长至6小时。随机尿的成分波动较大,若保存时间过长,微生物繁殖会导致尿pH升高,使红细胞、管型溶解,影响尿沉渣结果。
晨尿(清晨第一次尿液):是浓缩尿,成分稳定,适合用于尿蛋白、尿糖、尿沉渣等项目。采集后需在1小时内送检,因为晨尿中的尿素、尿酸浓度较高,若放置过久,尿素分解会产生氨,导致尿pH升高,干扰检测。若无法及时送检,可冷藏保存,但需在4小时内完成检测。
24小时尿(收集患者24小时内的全部尿液):用于尿蛋白定量、尿肌酐、尿电解质等项目。采集结束后需尽快混合均匀,取10-20ml样本送检,剩余样本需加防腐剂后冷藏(2-8℃)或冷冻(-20℃)保存,但保存时限不超过24小时。需注意,24小时尿的采集时间需准确(如从早8点至次日早8点),且需将所有尿液收集入容器,避免遗漏。
导尿标本(通过导尿管采集的尿液):属于无菌样本,需立即送检(30分钟内),因为导尿过程中可能带入少量细菌,若放置过久,细菌会大量繁殖,导致尿培养结果假阳性。若无法立即送检,需冷藏保存,但保存时间不超过2小时。
容器标识与样本追溯的关联规范
容器标识是样本追溯的关键,需确保“每管样本都能找到对应的患者”。标识内容需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或门诊号)、采集时间(精确到分钟)、样本类型(如随机尿、晨尿、24小时尿)、采集者姓名。标识需用不易褪色的马克笔书写,或使用打印标签粘贴,严禁涂改——若标识错误,需重新采集样本,不能修改标识。
标识的位置也需规范:需贴在容器的侧面(而非盖子上),因为盖子可能会被调换,导致样本混淆。对于24小时尿等大容量容器,需在容器正面与侧面各贴一张标签,防止标签脱落。此外,标识信息需与申请单一致,比如申请单上的患者姓名为“张三”,容器上的姓名也需为“张三”,避免因谐音或错别字导致错误。
临床中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故:某患者的尿样本标识为“李四”,而申请单上为“李丽”,实验室按“李四”出具结果,导致结果错误,后来发现是护士书写标识时将“丽”写成了“四”。因此,标识的准确性需由采集者与核对者双重确认,采集后需再次核对患者信息与标识内容,确保一致。
采集前容器的预处理要求
无菌容器的预处理:需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漏气)、灭菌有效期(是否在有效期内),若包装破损或超过有效期,需更换新的无菌容器。使用前需避免接触容器内壁,防止污染——比如用手触摸内壁会带入细菌,影响尿培养结果。
普通容器的预处理:需确保容器无残留清洁剂——清洁剂中的表面活性剂会影响尿蛋白的检测(如比色法会出现假阳性),因此容器需用清水反复冲洗3次以上,再用蒸馏水冲洗1次,干燥后使用。临床中曾有案例:某患者尿蛋白检测结果为“3+”,但患者无蛋白尿症状,追溯原因发现容器残留了洗洁精,洗洁精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蛋白结合,导致比色法检测结果假阳性。
容器的干燥性:需确保容器内无水分,否则会稀释样本,导致尿比重、尿蛋白浓度等结果偏低。若容器有水分,需倒置晾干或用烘干机烘干(温度不超过60℃,避免材质变形)。此外,容器需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材质老化,释放有害物质。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