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的参数要求与试验步骤

三方检测机构-孔工 2023-12-08

燃烧性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保温材料是建筑节能体系的核心组件,但伴随其广泛应用,燃烧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燃烧性能检测作为评估保温材料火灾风险的关键手段,需通过明确的参数要求与规范的试验步骤,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本文聚焦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的核心参数(如氧指数、燃烧热值、烟密度等)及主流试验方法(氧指数法、水平/垂直燃烧法等)的操作细节,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如GB 8624、GB/T 2406),为行业提供可落地的技术参考。

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的核心参数要求

氧指数(OI)是衡量材料燃烧所需最低氧气浓度的指标,直接反映材料的难燃性。根据GB 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A级不燃材料的氧指数需≥32%,B1级难燃材料≥26%,B2级可燃材料≥22%。该参数通过GB/T 2406《塑料 燃烧性能的测定 氧指数法》测定,试验样品为长120mm×宽10mm×厚4mm的条状,需经(23±2)℃、相对湿度(50±5)%调节24小时。

燃烧热值是材料燃烧时释放的热量,单位为MJ/kg,是评估火灾热释放速率的关键指标。A级不燃材料的燃烧热值需≤2.0MJ/kg(总热值)或≤0.4MJ/kg(净热值),B1级难燃材料≤3.0MJ/kg。试验依据GB/T 14402《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 燃烧热值的测定》,样品需粉碎至粒径≤0.5mm,干燥至恒重(含水率≤1%),用氧弹量热仪测量,充氧压力为3.0±0.5MPa。

点燃时间是材料被火源点燃所需的最短时间,反映材料的易点燃性。B1级难燃材料的点燃时间需≥30秒(水平燃烧),B2级可燃材料≥10秒。试验中,火源通常采用本生灯(火焰高度20mm,温度(950±50)℃),点燃方式分为“顶端点燃”或“表面点燃”,需记录从接触火源到材料持续燃烧的时间。

火焰传播速率是火焰在材料表面蔓延的速度,单位mm/min,直接影响火灾扩散范围。B1级材料的火焰传播速率需≤25mm/min(水平燃烧),B2级≤100mm/min。试验时,样品水平固定,火源点燃顶端后,测量火焰蔓延至标记线(通常距顶端100mm)的时间,计算速率。

烟密度是材料燃烧时产生烟雾的浓度,用遮光率(%)表示,关键参数为最大烟密度(MSD)和烟密度发展速率(RSD)。B1级材料的MSD需≤75%,RSD≤150%/min;B2级MSD≤90%,RSD≤200%/min。试验依据GB/T 8627《建筑材料燃烧或分解的烟密度试验方法》,使用烟密度箱,样品尺寸为250mm×250mm×原厚,点燃后用光电传感器实时监测遮光率。

试验前的样品与设备准备要点

样品选取需遵循“代表性”原则:同一批次材料中随机抽取,避免边缘或受损部位。不同试验的样品尺寸严格按标准要求:氧指数试验需10根条状样品,水平燃烧需5个长125mm×宽13mm×厚3mm的样品,烟密度试验需3块250mm×250mm的板状样品。

样品状态调节是试验准确性的前提。所有样品需在(23±2)℃、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中放置24小时以上,目的是消除材料中的水分或残余应力对燃烧性能的影响。对于多孔保温材料(如岩棉、聚苯板),调节时间需延长至48小时,确保内部湿度均匀。

设备校准需在试验前24小时内完成:氧指数仪需检查燃烧筒的气密性(用皂液测试接口),流量表校准至误差≤1%;水平/垂直燃烧试验机需校准本生灯的火焰高度(用钢尺测量)和温度(用热电偶验证);氧弹量热仪需用苯甲酸(热值26450J/g)校准,误差≤0.5%;烟密度箱需校准光电传感器的基线(遮光率0%)和满量程(遮光率100%)。

环境条件需满足:试验室温(23±5)℃,相对湿度(45±10)%,无通风(避免气流影响火焰蔓延)。试验台需水平,远离水源或热源,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氧指数试验的操作步骤与结果判定

第一步,样品安装:将状态调节后的条状样品垂直固定在氧指数仪的燃烧筒内,样品底端距燃烧筒底部的金属网100mm,确保样品与气流方向平行。

第二步,气体调节:开启氧气和氮气钢瓶,设定混合气体的流量(总流量10L/min),从低氧浓度(如18%)开始试验。调节流量计时,需待指针稳定后读取数值,避免波动。

第三步,样品点燃:用点火器(火焰高度10mm)从样品顶端约10mm处点燃,持续30秒。若样品未点燃,需增大氧浓度1%再试;若点燃后燃烧时间超过3分钟或燃烧长度超过50mm(标记线距顶端50mm),则记录为“燃烧”,需增大氧浓度;若燃烧时间不足3分钟或长度未超过50mm,则记录为“不燃烧”,需降低氧浓度。

第四步,重复试验:逐步调整氧浓度,直到找到“临界氧浓度”——即5次试验中,3次燃烧、2次不燃烧的氧浓度。每次调整的氧浓度增量为0.5%~1%,确保结果精确。

第五步,结果计算:取5次有效试验的氧浓度平均值,保留一位小数作为最终氧指数。若某组试验的燃烧长度或时间超出标准范围,需重新取样测试。

水平/垂直燃烧试验的流程差异与结果评估

水平燃烧试验(GB/T 8626)用于评估材料在水平状态下的燃烧性能,步骤如下:将样品水平固定在支架上,样品底端距地面300mm,距下方棉垫(厚6mm、边长100mm)200mm。用本生灯点燃样品顶端10秒后移开火源,记录:a) 火焰是否蔓延至样品末端的标记线(距顶端100mm);b) 燃烧时间(从点燃到火焰熄灭的时间);c) 棉垫是否被点燃。

结果评估:若火焰未蔓延至标记线,且棉垫未被点燃,燃烧速率≤25mm/min,则判定为B1级;若火焰蔓延至标记线,但燃烧速率≤100mm/min,棉垫未被点燃,则为B2级;若棉垫被点燃或燃烧速率超过100mm/min,则为B3级(易燃)。

垂直燃烧试验(GB/T 2408)用于评估材料在垂直状态下的燃烧性能,样品尺寸为长125mm×宽13mm×厚3mm,固定时与垂直方向成5°夹角。点燃方式为“表面点燃”(本生灯火焰接触样品表面10秒),记录:a) 燃烧时间(从点燃到火焰熄灭的时间);b) 火焰蔓延高度(从点燃处到火焰顶端的最大高度);c) 滴落物是否点燃棉垫。

结果评估:若火焰蔓延高度≤150mm,燃烧时间≤30秒,滴落物未点燃棉垫,则为B1级;若火焰蔓延高度≤250mm,燃烧时间≤60秒,滴落物未点燃棉垫,则为B2级;若滴落物点燃棉垫或火焰蔓延高度超过250mm,则为B3级。

燃烧热值与烟密度试验的关键细节

燃烧热值试验(GB/T 14402)的核心是“完全燃烧”:样品需粉碎至粒径≤0.5mm,用分析天平称取(1.000±0.001)g样品,装入氧弹的坩埚内。氧弹内充入氧气至3.0±0.5MPa,放置15分钟后,放入量热仪的内筒(装有3000g±10g蒸馏水)。

点燃样品后,实时记录水温变化(每分钟读一次,直到温度稳定)。计算热值时,需扣除点火丝的热值(通常为140J/cm)和氧弹的热损失(用冷却校正公式计算)。最终总热值(PCS)= (Q×(t2-t1+Δt) - q)/m,其中Q为量热仪的热容量(J/℃),t1、t2为初始和最终水温,Δt为冷却校正值,q为点火丝热值,m为样品质量。

烟密度试验(GB/T 8627)中,样品需固定在烟密度箱的样品架上,箱内温度保持(25±5)℃。用本生灯(火焰高度20mm)从样品下方点燃,同时启动光电传感器和记录仪。试验持续10分钟,记录每1分钟的遮光率,计算最大烟密度(MSD=最高遮光率)和烟密度发展速率(RSD=MSD/达到MSD的时间)。

需注意:烟密度箱的密封性至关重要,试验前需用密封胶密封箱门缝隙,避免烟雾泄漏影响遮光率测量。若样品燃烧时产生滴落物,需在样品下方放置接盘,防止滴落物损坏传感器。

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控制要点

平行试验:每个参数需做3~5组平行试验,若结果的相对偏差超过5%,需重新取样测试。例如,氧指数试验的5组结果若偏差超过1%,需检查设备气密性或样品均匀性。

样品均匀性:保温材料(如聚苯板、岩棉)的密度或成分不均会导致试验结果波动,需确保样品来自同一批次,且无气泡、裂纹或杂质。

人员操作:试验人员需经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操作流程。例如,点燃样品时,点火器需与样品保持恒定距离,避免火焰过大或过小影响点燃效果;读取流量表时,需平视指针,避免视角误差。

数据记录:试验过程中需实时记录所有参数(氧浓度、燃烧时间、温度、遮光率),记录需用钢笔或签字笔,避免涂改。原始记录需保存至少3年,以备追溯。

标准更新:需关注最新的国家标准(如GB 8624-2012替代了2006版),及时更新试验方法和参数要求。例如,2012版标准增加了“产烟毒性”参数,需结合GB/T 20285《材料产烟毒性危险分级》进行测试,但本文未涉及该参数,需根据实际需求补充。

保温材料是建筑节能系统的核心材料,但其燃烧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火灾的防控安全。燃烧性能检测通过量化参数与规范试验,评估材料的难燃性、易燃性及火灾危害程度,是保障建筑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的核心参数要求与试验步骤展开,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如GB 8624、GB/T 2406),解析检测的实操细节与准确性控制要点。

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的核心参数要求

氧指数(OI)是衡量材料燃烧所需最低氧气浓度的指标,直接反映难燃性。根据GB 8624-2012,A级不燃材料氧指数≥32%,B1级难燃≥26%,B2级可燃≥22%。该参数通过GB/T 2406测定,样品为长120mm×宽10mm×厚4mm的条状,需在(23±2)℃、相对湿度(50±5)%环境中调节24小时,确保湿度对燃烧性能的影响被消除。

燃烧热值是材料燃烧释放的热量(MJ/kg),评估火灾热释放速率。A级材料总热值≤2.0MJ/kg、净热值≤0.4MJ/kg;B1级总热值≤3.0MJ/kg。试验依据GB/T 14402,样品需粉碎至粒径≤0.5mm、干燥至恒重,用氧弹量热仪测量——充氧至3MPa后点燃,通过水温变化计算热值。

点燃时间是材料被火源点燃的最短时间,反映易点燃性。B1级材料水平燃烧的点燃时间≥30秒,B2级≥10秒。火源采用本生灯(火焰高度20mm、温度950±50℃),点燃方式分“顶端点燃”或“表面点燃”,需记录从接触火源到材料持续燃烧的时间。

火焰传播速率是火焰在材料表面的蔓延速度(mm/min),影响火灾扩散范围。B1级水平燃烧速率≤25mm/min,B2级≤100mm/min。试验时,样品水平固定,点燃顶端后,测量火焰蔓延至100mm标记线的时间,计算速率。

烟密度用遮光率(%)表示,关键参数为最大烟密度(MSD)和发展速率(RSD)。B1级MSD≤75%、RSD≤150%/min;B2级MSD≤90%、RSD≤200%/min。依据GB/T 8627,用烟密度箱测试,样品燃烧时通过光电传感器实时监测遮光率。

试验前的样品与设备准备

样品选取需具代表性:同一批次随机抽取,避免边缘或受损部位。不同试验的样品尺寸严格按标准:氧指数需10根条状样品,水平燃烧需5个长125mm×宽13mm×厚3mm的样品,烟密度需3块250mm×250mm的板状样品。

状态调节是关键:所有样品需在(23±2)℃、相对湿度(50±5)%环境中放置24小时以上——多孔材料(如岩棉)需延长至48小时,确保内部湿度均匀。未调节的样品会因水分蒸发影响燃烧速度,导致结果偏差。

设备校准需提前完成:氧指数仪检查燃烧筒气密性(皂液测试接口),流量表校准至误差≤1%;水平燃烧机校准本生灯火焰高度(钢尺测量)和温度(热电偶验证);氧弹量热仪用苯甲酸(热值26450J/g)校准,误差≤0.5%;烟密度箱校准光电传感器基线(遮光率0%)和满量程(100%)。

环境条件需稳定:试验室温(23±5)℃、相对湿度(45±10)%,无通风(避免气流干扰火焰)。试验台水平,远离水源热源,确保设备运行稳定。

氧指数试验的操作与结果判定

第一步装样:将状态调节后的条状样品垂直固定在燃烧筒内,底端距金属网100mm,确保与气流平行——倾斜会导致燃烧不均匀。

第二步调气:开启氧氮钢瓶,总流量10L/min,从低氧浓度(如18%)开始。调节流量计时需待指针稳定,避免波动影响浓度准确性。

第三步点燃:用点火器(火焰10mm)从样品顶端10mm处点燃,持续30秒。未点燃则增氧1%;燃烧超3分钟或长度超50mm(标记线距顶端50mm)则记“燃烧”,需增氧;反之记“不燃烧”,需减氧。

第四步找临界浓度:逐步调整氧浓度,直到5次试验中3次燃烧、2次不燃烧——此为临界氧浓度。每次调整增量0.5%~1%,确保结果精确。

第五步计算:取5次有效结果的平均值,保留一位小数。若某组结果超范围,需重新取样。例如,氧指数试验的5组结果偏差超1%,需检查设备或样品。

水平/垂直燃烧试验的流程差异

水平燃烧(GB/T 8626):样品水平固定,底端距地面300mm、距棉垫(6mm厚×100mm边长)200mm。点燃顶端10秒后移开,记录火焰是否到标记线(距顶端100mm)、燃烧时间、棉垫是否点燃。结果:未到标记线+棉垫未燃+速率≤25mm/min为B1级;到标记线+速率≤100mm/min+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