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计进行热学计量校准应该如何规范操作
热学计量校准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工业生产中,温度计是把控工艺温度、保障产品质量与设备安全的核心工具——从化工反应釜的温度调控到钢铁冶炼的炉温监测,再到食品加工的灭菌温度核查,其计量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合规性。若校准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反应不充分、产品报废甚至高温爆炸等风险。因此,热学计量校准需遵循严格流程,从准备到数据处理全环节精准把控,确保每支温度计的测量结果可靠。
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校准前需收集被校温度计的原厂说明书,明确型号、测量范围(如-50℃~500℃)、分度值(如0.1℃)等参数;同时调取历史校准记录,关注过往示值漂移趋势——若某支电子温度计去年误差从0.2℃扩大到0.4℃,本次需重点核查稳定性。
环境需满足温度波动≤±0.5℃、湿度≤80%,避免高温高湿导致电子元件受潮、玻璃刻度模糊;还要远离振动源(如泵组、空压机),振动会干扰热电偶电动势输出,造成读数波动。
设备状态核查不可少:玻璃温度计需检查玻璃管有无裂纹、水银柱是否连续——若水银柱断裂,需先复柱再校准;电子温度计要确认电源正常、无报错提示;红外温度计需擦拭镜头灰尘,避免影响辐射接收。
标准计量器具的选择与核查
标准器量程需覆盖被校温度计,精度需高一个级别——被校是0.5级工业热电偶,标准器需用0.1级标准铂电阻,确保溯源性。
使用前核查标准器证书有效期(通常12个月),并检查外观:标准铂电阻引线无断裂、绝缘层无破损;恒温槽需提前预热,用标准器测均匀性——若槽内温差超0.1℃,需调整搅拌装置,达标后再开始。
被校温度计的预处理
玻璃温度计需提前30分钟放入恒温介质(如硅油)预平衡,避免温差过大破裂;电子温度计(如Pt100热电阻)需预热20~30分钟,让电路热稳定——刚开机时读数可能从25℃跳到30℃,预热后会稳定在25.1℃。
接触式探头需用无水乙醇擦净油污,避免减缓传热;红外镜头用专用纤维布轻擦,不可用酒精,防止涂层损坏。
校准点的确定与实施
校准点需覆盖“常用范围+关键节点”:如工业烤箱常用150℃~250℃,设150℃、200℃、250℃三点;同时包含量程上下限(如-50℃、500℃),若用于食品灭菌121℃,需额外加该点。
探头要放介质中心(距槽壁5cm、槽底10cm),避免碰容器壁——若碰到金属槽壁,壁温可能比介质低2℃,示值会偏低。
待示值稳定再记录:玻璃温度计液柱3分钟无变化,电子温度计读数波动≤0.1℃;每个点测3次取平均,比如100℃点读数100.1℃、100.0℃、100.1℃,平均100.07℃。
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记录需实时、原始:包括校准日期、环境温湿度(如25.2℃、65%)、标准器编号及示值(如STD-001显示100.02℃)、被校3次读数;写错需用横线划掉并注原因,禁止补记。
计算示值误差:误差=被校平均值-标准值——如被校平均100.07℃,标准值100.02℃,误差+0.05℃;若最大允许误差±0.5℃,则符合要求。同时算重复性(最大值-最小值),需≤分度值1/2(如0.1℃分度值,重复性≤0.05℃)。
校准后的验证与标识
校准完成需用中间点验证:选未参与校准的50℃温水,测被校示值与标准值对比——若偏差≤0.3℃,结果可靠;若偏差大,需重新检查校准过程。
标识管理要清晰:合格的贴绿色“校准合格”标签,注日期、有效期(如2025-05)及机构;不合格贴红色“停用”标签,隔离存放;限用的贴黄色“准用”标签,注明范围(如“仅用于车间环境测温”)。
异常情况的处理
若示值突然偏离:如200℃点被校示值从200.1℃跳到205℃,需查探头位置——若偏移槽壁,调整后重测;若恒温槽温度骤升,需检查加热管是否故障。
若标准器报错:如标准铂电阻显示“Err-02”(传感器故障),需停校联系维修,故障排除并核查后再继续;禁止用故障标准器校准。
若被校损坏:如玻璃管破裂,需立即取出清理水银(若水银温度计),记录“破裂终止校准”;电子探头断裂需反馈使用部门,损坏温度计不可再用,需报废或送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