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服务热线:

实验室中进行热学计量校准需要依据哪些国家或行业标准

三方检测机构-岳工 2023-03-12

热学计量校准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热学计量校准是实验室确保温度、热量、热导率等热学参数测量准确性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业生产及质量检测的可靠性。无论是热电偶的温度校准,还是量热仪的热量溯源,都需要严格遵循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权威标准——这些标准不仅规定了校准方法、设备要求,更明确了量值传递的路径,是实验室热学测量结果“可追溯、可对比”的基础。本文将系统梳理实验室热学计量校准中常用的国家与行业标准,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说明其核心要求。

热学计量校准的基础通用标准

所有热学计量校准活动都需遵循计量领域的通用基础标准,这些标准为热学参数的测量、校准及结果评价提供了统一的术语和规则。其中,JJF 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是核心基础,它明确了“校准”“量值溯源”“测量不确定度”等热学计量中高频使用的术语——例如“量值溯源”被定义为“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过程”,这直接指导了热学校准中“从工作用仪器到标准器再到国家基准”的溯源路径设计。

另一项通用标准是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它要求实验室在热学校准中必须评定不确定度——比如校准一支工业铂电阻温度计时,需考虑恒温槽的温度均匀性、标准温度计的示值误差、测量重复性等因素的贡献,并以“扩展不确定度”的形式给出校准结果的可靠性范围。例如,某实验室校准工业铂电阻时,若恒温槽波动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0.1℃,标准器误差为0.05℃,重复性为0.03℃,则扩展不确定度(k=2)约为0.22℃。

GB/T 27025-201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作为实验室管理的国际标准转化版,也对热学校准提出了通用要求:实验室需具备与热学校准项目匹配的设备(如高精度恒温槽、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人员(需掌握热学计量知识并通过考核)及环境控制(如校准温度计时环境温度波动不超过±0.5℃),确保校准过程的一致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若实验室建立热学计量标准(如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标准装置),还需遵循JJF 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该规范要求标准器需溯源到国家基准(如标准铂电阻温度计需溯源至国家温度基准),校准方法需采用现行有效规程(如JJG 229-2010),且需定期进行稳定性考核——例如标准铂电阻温度计需每半年检测一次示值变化,确保其误差不超过允许范围。

温度参数的核心校准标准

温度是热学计量中最常用的参数,其校准标准根据测温元件的不同分为多个类别。对于接触式测温的廉金属热电偶(如K、E、J型),JJG 351-1996《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是常用标准。规程规定校准点需覆盖热电偶的使用范围(如K型热电偶校准点可选0℃、100℃、300℃、500℃),校准用的标准器需为更高等级的热电偶(如标准K型热电偶)或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同时要求恒温槽的温度均匀性不超过±0.2℃——若恒温槽温场不均,热电偶热端可能处于不同温度区域,导致校准结果偏差。

铂电阻温度计因精度高,广泛用于实验室和工业领域,其校准需遵循两个关键规程:JJG 160-2007《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检定规程》(适用于一等、二等标准铂电阻)和JJG 229-2010《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适用于工业级铂电阻)。以JJG 229-2010为例,规程要求工业铂电阻的校准点包括0℃(冰点槽)、100℃(沸水槽)及使用范围内的其他点(如200℃、500℃),校准结果需给出电阻值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并评定不确定度——例如工业铂电阻在100℃时的扩展不确定度通常不超过±0.1℃。

非接触式测温的红外温度计,其校准需遵循JJG 856-2015《工作用红外温度计检定规程》。该规程针对红外温度计的测温范围(通常-50~1800℃)规定了校准点选择原则:需覆盖常用温度段,且相邻校准点的间隔不超过测温范围的10%;校准用的标准器为黑体辐射源,要求黑体的发射率不低于0.995(模拟真实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且温度稳定性不超过±0.1℃/10min——若黑体温度波动过大,会导致红外温度计示值不稳定。

对于高温贵金属热电偶(如铂铑10-铂、铂铑30-铂铑6),JJG 141-2013《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是核心标准。该规程适用于0~1600℃的温度范围,校准点需选择在分度表的关键温度点(如630.63℃、1064.18℃、1550℃),校准用的标准器为一等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且需在管式炉中进行校准——管式炉的温场长度需大于热电偶的热端长度(通常要求温场长度≥100mm),确保热端处于均匀温度区域,避免因温场梯度导致的误差。

热量与热容的校准标准

热量计量主要涉及量热仪(如氧弹热量计、绝热式热量计)的校准,核心标准包括JJG 672-2010《氧弹热量计检定规程》和JJF 1311-2011《绝热式热量计校准规范》。其中,JJG 672-2010适用于测量固体或液体燃料发热量的氧弹热量计,规程要求用苯甲酸标准物质(纯度≥99.99%)进行校准——校准前需烘干苯甲酸(105℃烘2h),并准确称量(精度至0.1mg),燃烧后需测量水温变化(精度至0.001℃),计算热量计的热容量(单位:J/℃),要求两次校准结果的相对偏差不超过0.1%。

绝热式热量计因能减少热损失,常用于高精度热量测量,其校准需遵循JJF 1311-2011。该规范要求进行空白试验(无试样燃烧)和标准物质试验(用苯甲酸),空白试验需重复3次,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0.05%;标准物质试验需重复5次,热容量的平均值与标准值的相对偏差不超过0.2%。此外,规范还要求热量计的绝热层需完好,避免环境温度波动对测量的影响——例如绝热式热量计的外壳温度需与内筒温度差不超过0.1℃。

对于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这类常用的热分析设备,其校准需参考GB/T 19466.1-2004《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1部分:通则》和JJF 1528-2015《差示扫描量热仪校准规范》。JJF 1528-2015要求校准DSC的温度示值误差(用铟、锡、铅等标准物质的熔点)和热流示值误差(用蓝宝石的热容)——例如用铟标准物质(熔点156.6℃)校准温度时,DSC的示值误差需不超过±0.5℃;用蓝宝石校准热流时,热流示值误差需不超过±2%。

热导率与热扩散率的校准标准

热导率是材料的关键热学参数,其测量设备(热导率仪)的校准需遵循JJG 257-2007《热导率仪检定规程》。该规程适用于稳态法(防护热板法、热流计法)和动态法(热线法、激光闪光法)热导率仪的校准,要求用已知热导率的标准物质(如石英玻璃GBW 13601、酚醛树脂GBW 13602)进行校准——校准点需覆盖设备的测量范围(如热导率仪测量范围为0.1~10W/(m·K),则选择0.8、2.0、8.0W/(m·K)的标准物质),校准结果的相对误差需不超过±5%。

对于稳态法热导率测量(如防护热板法),GB/T 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是核心方法标准。该标准规定了设备的结构要求:防护热板与中心热板的温度差不超过±0.1℃,冷板的温度均匀性不超过±0.2℃;试验条件要求环境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0±10%——若环境湿度超标,绝热材料会吸收水分,导致热导率增大,影响测量结果。

动态法中的激光闪光法常用于测量高导热材料(如金属、陶瓷)的热扩散率,其校准需参考GB/T 22588-2008《闪光法测量热扩散率或导热系数》。该标准要求用标准物质(如铜GBW 13603、铝GBW 13604)进行校准,校准前需测量试样的厚度(精度至0.01mm)和密度(精度至0.01g/cm³),计算热扩散率时需考虑试样的比热(用DSC测量)——例如铜的热扩散率标准值约为110mm²/s,激光闪光法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需不超过±3%。

特殊环境下的热学校准标准

在高温(>1000℃)环境下,热电偶的校准需遵循GB/T 20524-2006《高温热电偶 技术条件》。该标准适用于铂铑系列高温热电偶(如铂铑10-铂、铂铑30-铂铑6),要求校准温度范围为0~1600℃,校准用的标准器为更高等级的高温热电偶(如一等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且需在高温管式炉中进行——管式炉的最高温度需超过校准点100℃以上,确保炉内温度稳定。

低温(<-100℃)环境下的温度计校准,核心标准是JJG 1030-2008《低温温度计检定规程》。该规程适用于-273.15~273.15℃的温度计(如铂电阻温度计、热电偶),校准用的低温恒温器需满足温度均匀性(±0.01℃)和稳定性(±0.005℃/h)要求——例如校准液氮温度(-196℃)下的铂电阻温度计,需将温度计插入液氮恒温器的温场中心,待温度稳定后记录电阻值,与标准值对比计算误差。

对于氧化环境下的热学测量(如塑料的氧化诱导时间),GB/T 19466.6-2004《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6部分:氧化诱导时间(等温OIT)和氧化诱导温度(动态OIT)的测定》规定了DSC的校准要求。该标准要求DSC的温度示值误差用铟标准物质校准,氧气流量需稳定(精度至±5mL/min),且需用标准物质(如聚乙烯GBW 13234)验证方法的准确性——例如聚乙烯的氧化诱导时间标准值约为30min,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需不超过±10%。

标准物质与溯源要求

热学校准的核心是量值溯源,而标准物质是溯源的关键载体。国内常用的热学标准物质包括GBW系列:GBW 06105a《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温度量值的最高标准之一,误差≤0.001℃)、GBW 13233《苯甲酸标准物质》(用于氧弹热量计校准,发热量标准值为26450±10J/g)、GBW 13601《热导率标准物质(石英玻璃)》(热导率标准值为1.46±0.02W/(m·K),25℃)。这些标准物质需定期校准(如苯甲酸标准物质每2年复查一次),确保其量值的准确性。

热学校准结果的溯源需遵循“从工作用仪器到标准器再到国家基准”的路径。例如,工业铂电阻温度计的校准:工作用铂电阻→实验室标准铂电阻(溯源至GBW 06105a)→国家温度基准(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保存的铂电阻温度计基准)。若校准结果无法溯源至国家基准(如某些特殊热学参数),需通过国际比对(如与国际计量局BIPM的温度比对)确保量值的一致性。

此外,JJF 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要求热学校准规范需明确溯源要求——例如JJG 229-2010《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中规定,工业铂电阻的校准结果需溯源至国家温度基准,校准用的标准铂电阻需有有效的校准证书,证书中需包含不确定度信息(如扩展不确定度≤0.01℃)。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