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认证资质现场评审时专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汇总
[ CMA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是机构获得或保持资质的核心环节,专家通过实地核查、资料审查与人员访谈,验证是否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等标准。本文汇总评审中专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帮助机构精准筹备。
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有效性
专家首先核查体系文件的符合性——若手册照搬模板未覆盖自身检测领域(如新增环境检测未纳入),或程序文件与操作脱节(如规定“样品双人接收”却无签字记录),会要求调整文件以匹配实际。
内部审核的深度是关键。若内审仅检查文件未现场核查(如未查微生物实验室的无菌操作),或内审员不具备对应领域专业能力,专家会质疑内审的有效性,要求补充内审计划与核查记录。
管理评审需解决实际问题。若仅总结成绩未分析“设备故障率上升”“能力验证不满意”等痛点,或未输出具体改进措施(如仅写“加强培训”却无落地计划),会被要求补充改进证据(如培训方案、设备维护记录)。
职责落实情况需验证。质量负责人若未参与不符合项整改的审核,技术负责人若不掌握新设备的技术参数,均会被视为职责缺失,需提供履职痕迹(如质量负责人的审核签字、技术负责人的设备验收单)。
设备与环境条件的符合性
设备的量值溯源是核心。专家会核查校准/检定证书:
一、是否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如非资质机构出具的校准证无效)。
二、校准参数是否覆盖检测项目(如COD检测需设备量程0-1000mg/L,若校准仅至500mg/L则不符合)。
三、校准周期是否合规(强检设备需按周期检定,自校设备需有自校规程)。
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需留痕。若无日常使用记录(如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时间、检测项目、操作人员),或维护计划未执行(如pH计未按每月校准电极),会要求补充记录;故障设备需贴“停用”标识,若仍在使用,直接判定不符合。
环境条件的控制需精准。对有温湿度要求的项目(如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需温度20±2℃、湿度≥95%),会查实时监控记录(如温湿度计的连续数据);若环境超出范围(如温湿度计显示25℃),需说明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否则需重新检测。
环境干扰需排除。若光谱分析实验室紧邻电梯未采取隔振措施,或微生物实验室与化学检测室共用空调导致交叉污染,会被要求整改,因振动或污染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人员能力与培训的落地性
人员资质需匹配岗位。检测人员需有对应领域的学历(如化学检测需化学相关专业)与经验(如3年以上检测经历);授权签字人需满足“中级及以上职称+3年以上检测经验”,若仅初级职称或经验不足,会被取消授权资格。
培训需有效。若年度培训计划仅“签到”无考核(如未做笔试或实操评估),或未覆盖标准更新(如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修订后未培训),会要求补充考核记录(如培训后的实操视频、笔试成绩)。
现场操作考核是关键。评审中会随机抽取检测人员进行实操(如液相色谱仪的样品前处理、pH计的校准),若操作人员不熟悉步骤(如未冲洗色谱柱就进样),或对异常情况无应对(如pH计校准失败不知如何排查),会判定能力不足。
授权签字人需履职。专家会询问“如何审核检测报告”“某标准中限量值的判定依据”等问题,若回答模糊(如“按领导要求签字”),会要求重新评估其资格,因授权签字人需对报告的准确性负责。
样品管理的全流程可控性
样品接收需规范。唯一性标识(如“样品编号+日期”)需清晰,若重复或无状态记录(如食品样品过期未标注),会质疑样品的代表性;需确认客户需求(如检测方法为GB/T 18883-2020《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避免错检。
样品存储需合规。不同样品的存储条件差异大:药品样品需冷藏(2-8℃),需查冷藏柜温度记录;固体废物样品需避光,需查存储区域的光照控制;易燃易爆样品需单独存放,需查防火防爆措施。若存储不当(如土壤样品受潮),需重新采样。
样品处置需追溯。检测后的样品需按规定保留(如水质样品保留7天),保留期内若客户提出异议,需能复现检测过程;废弃样品需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处置,需提供处置合同与记录,若随意丢弃,会判定不符合。
样品流转需跟踪。样品从“接收-存储-检测-处置”的全流程需有记录,若某样品“丢失”或“混淆”无流转痕,会直接影响结果可信度,如某机构土壤样品未贴标识导致客户样品混淆,需整改。
检测方法的合规性
方法选择需现行有效。若使用已废止的标准(如GB/T 22388-2008《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测定》已被GB 31658.1-2021替代),直接判定不符合;若使用非标方法(如自行开发的快速检测法),需提供验证报告(如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的验证数据)。
方法实施需严格一致。若检测过程偏离标准方法(如GB/T 11893-1989《水质 总磷的测定》要求消解30分钟,实际仅消解20分钟),需提供偏离的验证证据(如证明20分钟消解能达到相同效果);若无验证,会判定方法实施错误。
方法更新需及时。标准修订后,需在6个月内完成方法换版,包括更新作业指导书、培训人员、验证设备适用性;若未及时更新GB 5009.12-2017《食品中铅的测定》仍使用旧版方法,会要求立即整改。
作业指导书需实用。需细化到操作步骤(如“液相色谱仪的流动相配置:乙腈-水=70:30,超声脱气30分钟”),若过于简略(如仅写“按仪器说明书操作”),会导致操作人员理解偏差,需补充细节。
记录与报告的真实性
原始记录需“实时、完整、准确”。实时指记录需在检测过程中同步填写(如滴定法需记录每滴加的体积);完整指需包含设备编号、环境温湿度、样品编号、检测参数、计算公式、操作人员签名;准确指数据不得随意涂改,若需修改需划改并签字(如“25.6”改为“26.6”需写“25.6→26.6 张三 2024.5.10”)。
电子记录需不可篡改。若使用LIMS系统记录,需保证“操作留痕”(如修改记录需审批,保留修改日志);若电子记录可随意删除或修改,会要求补充手写记录或升级系统。
检测报告需符合标准要求。报告需包含“CMA标识、检测依据、样品信息、检测结果、不确定度(若有)、授权签字人签名、报告日期”等要素;若报告未标注“CMA”或“检测依据”,会被视为无效报告;若授权签字人未签字,需重新出具。
报告的审核流程需落实。报告需经“检测人员自检-组长审核-授权签字人批准”三级审核,若审核记录缺失(如仅授权签字人签字,无组长审核痕迹),会质疑报告的准确性,如某机构报告中“浓度单位”写错(将“mg/L”写成“g/L”),因未审核被评审发现,需召回报告并整改。
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比对的有效性
内部质量控制需常态化。需制定年度质控计划,包括空白试验、平行样、加标回收、密码样检测等;例如,水质检测中,空白试验的吸光度需≤0.02,若超出需排查“试剂污染”;平行样的相对偏差需≤5%,若超出需重新检测。
质控数据的分析需科学。需用“控制图”(如X-R图)分析质控数据,若数据超出“控制限”(如平均值±3σ),需立即查找原因(如设备漂移、试剂过期),并采取纠正措施(如重新校准设备、更换试剂);若仅记录数据未分析,会要求补充分析报告。
外部比对需覆盖关键项目。需参加能力验证(如CNAS组织的“水中氨氮”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如与同行机构的比对);若能力验证结果为“不满意”,需分析原因(如“标准溶液配制错误”),并实施改进(如重新培训人员、更换标准物质),需提供改进后的验证数据。
比对结果的应用需落地。若外部比对结果“满意”,需总结经验;若“不满意”,需将改进措施纳入管理体系;例如,某机构“土壤中重金属”能力验证不满意,原因是“消解不完全”,改进后修订了“消解程序”(延长消解时间至2小时),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
不符合项的整改与预防
不符合项需如实记录。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如设备未校准、记录不完整)需如实填写,不得隐瞒;若隐瞒,会加重评审结论(如从“推荐通过”改为“需要整改后再评”)。
根本原因分析需深入。纠正措施的核心是“找根本原因”,而非“解决表面问题”;例如,“样品混淆”的表面原因是“未贴标识”,根本原因是“样品管理程序未要求双人贴标”,需修订程序文件并培训人员;若仅“补贴标识”,未解决根本问题,会被判定整改无效。
整改需验证。整改后需提供证据(如校准证书、培训记录、改进后的程序文件),专家会核查有效性;例如,某机构“设备未按周期校准”,整改后需提供“校准证书”和“校准计划执行记录”,确认校准参数覆盖检测项目。
预防措施需前置。需通过“内部审核、客户投诉、质控数据”识别潜在不符合项(如“新员工操作不熟练”),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新员工需跟岗培训1个月,考核合格后授权操作”);若未制定预防措施,会要求补充“风险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