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认证资质现场评审中不符合项的整改流程步骤
[ CMA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MA认证是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法定检测的核心资质,现场评审中因体系运行偏差、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产生不符合项是常见情形。整改不符合项是通过CMA评审的关键环节,需遵循“明确问题-分析原因-落实措施-验证效果”的闭环流程,确保整改彻底且符合RB/T 214-2017等准则要求。本文结合CMA评审规则,详细拆解不符合项整改的关键步骤与操作要点,助力机构高效完成整改。
一、精准识别不符合项的分类与边界
CMA现场评审的不符合项按严重程度分为两类:严重不符合(如体系失效、数据造假、关键设备未校准)与一般不符合(如文件表述模糊、人员培训记录缺失)。严重不符合会直接影响评审结论,需立即停工整改;一般不符合虽不危及体系整体有效性,但需限期完善。机构收到评审报告后,首要任务是确认不符合项的描述边界——若对评审组的问题描述有异议(如“人员未培训”实际是培训记录未归档),需在2个工作日内与评审组沟通澄清,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整改方向错误。
二、用工具深挖不符合项的根本原因
整改的核心是解决“为什么”,而非“怎么做”。机构需用5W1H(Who/When/Where/What/Why/How)或鱼骨图工具分析根本原因。例如,针对“某批次检测数据偏差”的不符合项,需追问:“Who(谁操作的?)”“What(用了什么设备?)”“Why(设备是否校准?)”——若最终发现是“设备校准周期超期”,则根本原因是“设备管理程序中未明确校准提醒机制”,而非表面的“人员忘校准”。需避免“归因于人员失误”的敷衍分析,要触及体系或制度漏洞。
三、按SMART原则制定整改计划
整改计划需符合SMART原则:Specific(具体)——如“修订《设备管理程序》,增加校准到期前15天自动提醒功能”;Measurable(可衡量)——如“设备管理员能通过系统查看30天内到期的校准任务”;Achievable(可实现)——如“依托现有OA系统开发提醒功能,无需额外采购软件”;Relevant(相关)——如“提醒功能直接解决校准超期问题”;Time-bound(限时)——如“2024年7月10日前完成程序修订与系统调试”。计划需明确责任人(如设备管理员张三)、验证方法(如系统演示),确保每一步可落地。
四、严格实施整改并记录过程
实施环节需“按计划执行、留痕操作”。例如,针对“人员未掌握新检测方法”的不符合项,整改措施为“组织GB/T 223.5-2020方法培训”:
第一步,由技术负责人联系省级计量院专家担任讲师。
第二步,通知检测员于7月5日参加培训,签到表需本人签名。
第三步,培训后进行闭卷考试(80分合格),不合格者需重学。
第四步,将培训课件、签到表、考试成绩归档至“人员培训记录”文件夹。实施过程中若遇变更(如讲师临时有事),需及时调整计划并记录原因(如“因讲师出差,培训延期至7月8日,已通知所有人员”)。
五、系统收集整改证据支撑有效性
整改证据是验证的核心依据,需覆盖“原因-措施-结果”全链条。常见证据类型包括:文件类(修订后的程序文件、培训计划)、记录类(签到表、考试成绩、设备校准证书)、实物类(新购设备的发票、维修记录)、验证类(内部审核报告、现场测试数据)。例如,针对“实验室温湿度未达标”的整改,证据需包含:“温湿度计校准证书(证明设备准确)、温湿度监控记录(近7天数据符合要求)、空调维修单(证明设备已修复)”。证据需真实可追溯——如培训签到表需有手写签名,而非电子签名;校准证书需有CNAS或CMA标志,确保资质合规。
六、通过内部验证确认整改效果
内部验证是整改的“自我检查”,需由独立于整改实施的人员(如质量监督员、技术负责人)完成。验证方法包括:文件审核(检查修订后的程序是否符合RB/T 214-2017要求)、现场测试(让检测员用新方法做样,查看结果准确性)、人员访谈(询问“温湿度要求是多少?如何监控?”)、数据复核(抽查3份近期报告,确认温湿度记录完整)。验证后需出具《内部验证报告》,内容包括:验证对象(不符合项编号)、验证方法、验证结果(如“抽查的3份报告均有温湿度记录,数据符合要求”)、结论(“整改有效”)。若验证发现问题(如“某检测员对温湿度要求回答错误”),需重新培训并再次验证,直至符合要求。
七、规范提交整改报告与跟踪验证
整改完成后,需按评审机构要求提交《整改报告》。报告格式需与评审报告对应,内容包括:
1、不符合项信息(编号、描述、分类)。
2、原因分析(根本原因及分析工具)。
3、整改措施(具体操作步骤)。
4、实施证据(清单+附件)。
5、内部验证结果(方法、结论)。例如,针对“人员培训记录缺失”的整改,证据清单需写“《2024年7月检测方法培训计划》(附件1)、培训签到表(附件2)、考试成绩(附件3)”。提交后,评审组会进行跟踪验证——若整改涉及文件修订,可能通过资料审查确认;若涉及现场操作(如设备校准),可能安排现场复评。机构需配合提供原始证据(如校准证书原件),确保验证通过。
八、建立长效机制杜绝问题复发
整改的终极目标是“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机构需将整改措施转化为体系文件:例如,针对“设备校准超期”,需在《设备管理程序》中增加“校准到期前15天系统自动提醒”;针对“人员培训不足”,需在《人员能力管理程序》中规定“每年至少开展2次检测方法培训,培训后需考试”。此外,需通过定期内部审核(每半年1次)、管理评审(每年1次)监控体系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例如,内部审核时需检查“设备校准提醒功能是否正常”“人员培训记录是否完整”,确保整改措施持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