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认证资质有效期内新增检测项目的办理流程
[ CMA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是我国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强制性资质要求,有效期通常为6年。在有效期内,机构因业务扩展需新增检测项目时,需遵循规范流程确保新增能力符合资质认定要求。新增项目流程涉及前期评估、资料准备、申请提交、现场评审、整改确认等关键环节,每一步的规范性直接影响项目获批效率,是机构维持和扩展检测能力的重要工作。
新增检测项目的前期评估与策划
在启动新增项目前,机构需先开展技术能力评估,核心是确认自身是否具备开展该项目的基础条件。
首先需核查检测方法的适用性:若采用标准方法,需确认标准为现行有效版本(如GB、JJF等);若为非标准方法,需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例如是否经过验证或同行评审。
其次是设备与人员能力评估:设备需满足方法对量程、精度的要求,例如新增重金属检测项目需确认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检出限是否符合GB 5009.12的要求;人员需具备对应领域的专业背景,例如食品检测项目需有食品相关专业学历或培训经历,且需通过内部考核。
此外,还需评估环境条件的匹配性:例如微生物检测项目需无菌室,需确认无菌室的洁净度等级(如万级或百级)是否符合方法要求;同时,需考虑新增项目与原有资质的协同性,如是否可共享原有设备或人员,以降低成本。前期评估若不充分,可能导致后续申请被退回或评审不通过。
新增项目的技术文件准备
技术文件是证明机构具备新增项目能力的核心资料,需完整覆盖“人、机、料、法、环、测”各环节。
一、方法文件:标准方法需提供现行标准文本或有效性证明(如中国标准出版社的最新版);非标准方法需提供方法确认记录,包括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等验证数据,例如采用加标回收实验验证准确度,回收范围需符合方法要求(如80%-120%)。
其次是设备与校准文件:需提供设备的校准/检定证书,证书需注明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例如天平的校准证书需包含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等参数;若设备为自校准,需提供自校准规程和校准记录。
人员资质文件:需提供新增项目相关人员的培训记录(如参加方法培训的证书)、上岗证(需注明授权的项目范围)、能力考核记录(如模拟实验的结果评价)。例如,气相色谱仪操作员需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的考核,成绩需达80分以上。
此外,还需准备作业指导书(SOP)、环境监测记录(如温湿度日志)、质量控制计划(如室内质控的频率和判定标准)。作业指导书需详细描述操作步骤,例如样品前处理的时间、温度、试剂用量,避免歧义;质量控制计划需明确失控时的纠正措施,例如平行样相对偏差超过5%时,需重新检测。
向资质认定部门提交申请
申请需通过“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系统”在线提交(部分地区仍需线下提交),需确保资料完整准确。
一、申请书填写:需明确“新增检测项目”类型,准确填写项目名称(如“食品中铅的测定”)、依据标准(如GB 5009.12-2017)、参数范围(如0.01mg/kg-10mg/kg),避免使用模糊表述(如“重金属检测”需细化为具体元素)。
其次是技术能力附表:需按要求列出新增项目的“参数名称、方法名称、方法编号、设备名称、设备编号”,例如“铅;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B 5009.12-2017;原子吸收光谱仪;AAS-001”,确保信息与技术文件一致。
还需提交的资料包括:原有CMA证书复印件、技术文件(方法确认、设备校准、人员资质等)、法律地位证明(如营业执照)。需注意申请时机:建议提前2-3个月提交,预留评审和整改时间;若资料存在遗漏(如未附方法有效性证明),资质认定部门会发出《补正材料通知书》,需在规定期限内补正,否则申请无效。
现场评审的筹备与配合
现场评审是验证机构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需提前1-2周筹备。
一、模拟实验:按新增项目的方法检测3-5个样品(包括盲样或标准物质),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检测标准物质GBW08619(水中铅),结果需在不确定度范围内(如1.00±0.05mg/L)。
其次是人员与设备准备:组织人员熟悉方法和SOP,例如评审时可能提问“样品前处理为何用硝酸消解?”,需回答“硝酸可破坏有机物,避免干扰铅的测定”;检查设备状态,例如气相色谱仪的载气压力是否稳定,进样口温度是否符合方法要求(如250℃)。
环境条件确认:例如微生物检测项目需提前开启无菌室的空调和净化器,确保评审时洁净度达万级,温湿度为20-25℃、40%-60%;整理评审资料:将技术文件按“方法-设备-人员-环境-质控”顺序装订,方便评审员查阅。
评审中的配合:评审员会进行“现场实验”(如指定样品检测)和“人员考核”(如操作演示),需提供充足的样品(如新鲜蔬菜用于农药残留检测)、试剂(如色谱纯乙腈)和设备;回答问题需客观准确,避免猜测;若评审员提出疑问(如“为何这个样品的回收率只有70%?”),需及时查找原因(如消解不完全),并说明改进措施。
不符合项的整改与结果确认
若评审发现不符合项(如“作业指导书未包含样品保存条件”),需在规定期限内(通常15-30天)完成整改。
一、原因分析:需深入查找根本原因,而非表面现象,例如作业指导书遗漏保存条件,原因可能是“编制时未参考标准中的‘样品处理与保存’章节”。
其次是制定整改措施:针对原因提出可操作的措施,例如“补充作业指导书中的样品保存条件(4℃冷藏,保存7天),并重新评审SOP”;同时,需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如“由检测组组长张三负责,5月10日前完成”)。
实施整改:按措施执行,例如修改后的SOP需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并发至所有相关人员;组织人员培训,确保掌握新增的保存条件,培训需有签到表和考核记录(如笔试成绩90分)。
提交整改资料:需向资质认定部门提交《不符合项整改报告》,包含“不符合项描述、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实施记录、验证结果”。例如,验证结果可提供“按修改后的SOP保存样品,7天后检测回收率达90%”的记录。资质认定部门审核通过后,会在原有CMA证书上增加新增项目,或颁发新的证书。
新增项目后的日常维护
新增项目获批后,需持续维护能力,确保符合资质要求。
一、质量控制:按质控计划定期开展平行样、加标回收、盲样检测,例如每月做2次平行样,相对偏差需≤5%;若出现失控(如偏差达8%),需立即查找原因(如设备漂移),并采取纠正措施(如重新校准设备)。
其次是人员能力保持:当方法更新(如GB 5009.12-2017修订为2023版),需及时组织培训,考核通过后方可继续操作;每年对人员进行能力再确认(如重新做模拟实验)。
设备维护:定期校准(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每年校准1次)、维护(如气相色谱仪的进样针每周清洗1次),保持设备状态良好;若设备故障,需记录故障原因、维修过程和验证结果(如维修后检测标准物质,结果符合要求)。
环境与记录管理:持续监测环境条件(如每天记录无菌室的洁净度),确保符合要求;保存所有记录(检测记录、质控记录、校准记录)至少5年,以备资质认定部门监督检查。例如,检测记录需包含“样品信息、检测方法、设备编号、人员签名、结果判定”等内容,不可随意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