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制定符合CNAS认证资质要求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是保障检测/校准结果准确性、一致性的核心工具,更是通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的必备要件。符合CNAS-CL01:2018等准则要求的质量控制计划,需系统覆盖内部与外部质控、要素设计与执行追溯等环节,直接影响实验室的认可资质有效性与结果公信力。
质量控制计划的核心依据:CNAS准则的刚性要求
CNAS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首要来源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8)第5.9条“结果质量的保证”。该条款明确规定,实验室必须策划并实施质量控制活动,以此验证检测/校准结果的可靠性——这是质量控制计划的“法定基础”,任何偏离都会影响CNAS认证的合规性。
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特殊风险,CNAS还发布了系列应用说明。例如,化学检测领域的CNAS-CL01-A002,要求加标回收试验的加标量不得超过样品中待测物含量的3倍,且加标后总浓度需在方法线性范围内;微生物检测的CNAS-CL01-A001,则强制要求每批检测需设置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以验证培养基有效性和避免交叉污染。
这些细化要求并非“额外负担”,而是质量控制计划的“专业锚点”。实验室需将通用准则与应用说明结合,确保质控活动既覆盖整体要求,又匹配专业特性,避免出现“符合通用条款但不符合专业要求”的漏洞。
质量控制计划的要素框架:覆盖全流程的系统性设计
符合CNAS要求的质量控制计划,需包含7大核心要素,形成“从策划到执行”的全流程覆盖。
第一个要素是“质控目标”,需明确具体的量化要求,如“平行样相对偏差≤5%”“加标回收率在80%-120%之间”,避免模糊的“结果可靠”表述。
第二个要素是“适用范围”,需明确覆盖的检测项目、方法、仪器及人员——例如,针对重金属检测项目,需覆盖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所有认可方法,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
第三个要素是“质控方式”,需结合内部与外部两类:内部质控包括平行样、加标回收、空白试验等日常活动;外部质控则包括能力验证(PT)、实验室间比对等第三方验证。CNAS要求,质控方式需与检测工作量、风险水平相匹配,如高风险的食品检测项目,需提高平行样检测频率。
此外,还需明确“实施频率”(如每批样品做10%平行样、季度一次能力验证)、“判定标准”(如微生物菌落数平行差值≤1个对数单位)、“责任分工”(检测人员执行、质量负责人审核)及“纠正措施”(异常结果的处理流程)。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质量控制计划的“骨架”,确保每一步都有规可依。
不同检测领域的针对性设计:匹配专业特性的质控策略
质量控制计划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匹配专业风险”。以化学检测为例,样品基体复杂(如土壤、食品)易导致干扰,因此CNAS-CL01-A002要求加标回收需使用与样品基体一致的加标液(如土壤样品加标需用土壤基体的标准物质),避免因基体效应导致回收率失真。
微生物检测的风险点在于“污染与有效性”,因此需设置阳性对照(用已知菌液接种培养基,验证其能支持目标菌生长)、阴性对照(用无菌水接种,避免交叉污染)及平行接种(同一样品做2个平行平板,菌落数差值≤1个对数单位)——这些措施直接针对微生物检测的核心风险,确保结果可靠。
物理检测(如长度计量)的风险点在于“仪器稳定性”,因此需在仪器校准后,用标准物质(如已知尺寸的量块)进行验证——例如,游标卡尺校准后,需测量3次标准量块,结果偏差≤0.02mm方可投入使用。这种“校准后验证”的策略,符合CNAS对“仪器状态可控”的要求。
内部质量控制的实施细节:从策划到执行的闭环管理
内部质控是质量控制计划的“日常核心”,需严格遵循CNAS的“闭环管理”要求。以平行样检测为例,需确保“同一样品、同一人员、同一仪器、同一方法、同一时间”的“五同”原则——若平行样由不同人员或不同仪器检测,偏差会失去参考意义,不符合CNAS的“重复性验证”要求。
加标回收试验的细节同样重要:加标液需与样品基体一致(如水质样品用超纯水配制加标液),加标量需接近样品中待测物浓度(或方法线性范围的中间浓度)。若加标回收率低于80%,需立即查找原因——可能是试剂失效、仪器漂移,或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待测物损失。
空白试验需与样品处理流程完全一致,包括试剂用量、前处理步骤(如消解、萃取)——若空白值超过方法检出限,需追溯试剂污染(如硝酸中含有待测物)、实验室环境(如通风柜未清洁导致灰尘落入)或容器污染(如容量瓶未洗净)等原因,并采取更换试剂、清洁环境、重新清洗容器等纠正措施。
当内部质控结果异常时,需立即停止检测,待问题解决并验证合格后方可恢复。例如,若平行样相对偏差达到10%,需先校准移液器(可能因移液器误差导致量取不一致),再重新检测平行样——整个过程需详细记录,确保CNAS要求的“可追溯性”。
外部质量控制的整合:与内部质控协同的有效性验证
外部质控是验证内部质控有效性的“试金石”,CNAS要求实验室需定期参加。能力验证(PT)是最常用的外部质控方式——实验室需选择CNAS认可的PT计划,如“食品中铅含量检测”,结果需为“满意”(Z值≤2)。若PT结果为“不满意”(Z值>3),需立即启动调查。
调查需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展开:“人”指检测人员是否正确理解方法;“机”指仪器是否校准且状态稳定;“料”指试剂、标准物质是否有效;“法”指方法参数设置是否正确;“环”指实验室环境(如温度、湿度)是否符合要求。例如,若PT结果不满意是因方法参数设置错误(如消解温度过低导致待测物未完全释放),需重新调整方法参数,并用水标准物质验证效果。
实验室间比对是另一种外部质控方式——需选择3家以上同资质实验室,交换盲样检测。例如,水质检测实验室可与周边3家CNAS认可的实验室交换COD盲样,结果偏差需≤10%。若比对结果偏差过大,需分析自身方法与其他实验室的差异(如消解时间不同),并调整方法以保持一致性。
记录与追溯要求:符合CNAS可追溯性的文档管理
CNAS对质量控制的记录要求,概括为“能再现检测过程”——即通过记录,能还原质控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因此,记录需包含以下内容:质控活动的日期、检测项目名称及方法标准号、检测人员姓名、使用仪器的编号及状态(如“原子吸收光谱仪AAS-001,已校准”)。
还需记录质控样品的来源(如“平行样来自样品20240301-01”)、检测结果(如“平行样1:
10.2mg/L,平行样2:
10.5mg/L”)、判定结论(“符合≤5%的要求”)及异常情况的处理过程(如“空白值超标,更换硝酸后重新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记录需及时填写,不得事后补记——例如,平行样检测完成后,需立即在原始记录上填写结果,避免因时间过长导致记忆偏差。电子记录需设置权限控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修改,且修改痕迹可追溯(如保留修改前的内容和修改时间)。
记录的保存期限需符合CNAS要求,至少保存5年——这不仅是为了应对评审,更是为了追溯历史问题。例如,若某批次样品在一年后被客户质疑,实验室可通过质控记录还原当时的检测条件(如仪器状态、人员操作、质控结果),证明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