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认证资质

CNAS认证资质

服务热线:

CNAS认证资质现场评审首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9-16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资质现场评审的首次会议,是评审组与申请机构(实验室、检测/校准机构等)的首次正式沟通枢纽,核心作用是明确评审框架、统一双方认知、奠定评审合法性基础。会议内容围绕“规则澄清、权责确认、流程对齐”展开,是现场评审有序推进的“第一块基石”。

参会人员身份确认与介绍

首次会议的核心开场是明确双方参会角色,避免沟通错位。评审组需介绍成员构成:组长(统筹评审流程)、技术专家(验证专业能力)、观察员(如CNAS秘书处监督人员),需逐一说明分工(如“李工是电磁兼容领域专家,负责本次家电EMC检测的技术评审”)。

机构参会人员需覆盖“决策层+执行层”:最高管理者(承诺资源支持)、技术负责人(对接技术能力)、质量负责人(对接体系合规性)、各部门负责人(解答部门细节)、专职联络员(协调行政事务)。

身份介绍的关键是“明确对接关系”——技术问题由专家对接机构技术负责人,体系问题由组长对接质量负责人,确保后续沟通“找对人、办对事”。

评审目的与依据的正式说明

评审组需清晰传递“评审为何开展”:核心是验证机构是否符合CNAS认可准则(如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及专用要求(如CL10化学领域应用说明),确认其具备“持续提供合规服务”的能力,而非“一次性达标”。

评审依据需“清单化”:包括CNAS《认可规则》《认可准则》、机构提交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申请认可范围的技术资料(如检测方法标准)。需明确告知机构:评审结论仅基于这些依据,不额外增设要求。

此环节需避免“模糊表述”——比如不能说“按CNAS要求评审”,而要具体到“按CNAS-CL01:2018第4.4条‘检测方法的选择与验证’评审”。

评审范围的最终确认

评审范围是机构申请认可的“能力边界”,需核对“申请内容”与“实际能力”的一致性。例如机构申请“食品中微生物检测”,需确认具体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测方法(GB 4789系列)、仪器覆盖情况(是否有微生物培养箱、PCR仪)。

若机构申请的范围包含“未实际开展的项目”(如计划新增但未做过的参数),评审组需当场说明:此类项目暂不纳入本次评审,需待完成3次以上实际实验后再申请扩项。

范围确认需澄清“模糊描述”——比如“环境检测”需明确是“水质重金属”还是“空气颗粒物”,避免后续因范围偏差导致评审结论争议。

评审流程与时间安排的详细交底

评审组需提供“可视化流程表”,明确各阶段内容与时间:首次会议后,第一天上午参观实验室(了解场地布局与设备分布),下午审查文件(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报告)。

第二天开展现场实验(见证盲样检测)与员工访谈(考核标准理解);最后一天上午召开末次会议(反馈结论)。

时间安排需强调“刚性与灵活平衡”:核心环节(如现场实验)不可随意调整,但若机构因设备故障需临时变更,需提前2小时申请并经组长同意。

同时明确“每日总结机制”——每天评审结束后,评审组与联络员召开15分钟短会,反馈当日问题(如“某实验记录缺少审核签名”),让机构及时掌握进展。

评审组与机构的权责边界明确

评审组职责需“透明化”:独立评审(结论基于客观证据)、合规评审(不超范围要求)、及时反馈(不隐瞒问题)。例如评审组无权要求机构提供“未申请范围的资料”,也需当场告知发现的不符合项。

机构职责需“具体化”:真实性承诺(不篡改记录)、配合义务(30分钟内提供所需资料)、决策支持(最高管理者需承诺资源保障)。

权责澄清需避免“模糊地带”——比如“评审组能否查看客户合同?”答案是“若合同涉及认可范围的服务质量,有权查看”,机构需提前知晓。

保密与公正性声明的宣读确认

评审组需当场宣读两项承诺:保密承诺(不泄露机构技术秘密、商业机密)、公正性声明(与机构无利益关联,结论不受干扰)。例如“评审组未承接过贵机构的咨询业务,组员无亲属在贵机构任职”。

机构需对声明“口头或书面确认”——若发现评审员与机构有利益冲突(如评审员是竞争对手顾问),需当场提出,评审组需立即更换成员。

此环节是“信任基础”——机构若不信任保密性,可能隐瞒关键信息;评审组不声明公正性,机构可能质疑结论合法性。

机构需配合的具体事项说明

评审组需列出“配合清单”:文件类(质量手册、设备校准证书、人员资质)、实验类(盲样/代表性样品、试剂耗材)、行政类(办公场地、联络员全程陪同)。

例如文件需准备“近12个月的管理评审报告”,实验需准备“含已知浓度的水质样品”(验证检测准确性),行政需提供“有网络的办公桌椅”(便于评审组整理记录)。

配合的关键是“及时性”——若评审组要求查看某仪器校准证书,机构需15分钟内提供,延迟可能被视为“体系运行不规范”。

现场答疑与意见反馈环节

会议最后是“机构提问时间”,解决评审疑惑。机构可问:“实验人员考核方式?”(操作+口试,各占50%)、“质量手册中的投诉程序需哪些证据?”(最近3个月的投诉记录+处理报告)、“分包项目需提供什么资料?”(分包方的CNAS证书)。

评审组答复需“具体可操作”——避免“看情况”,需明确“实验操作考核会要求现场调试ICP-MS并讲解标准条款”。

若机构有特殊情况(如设备升级暂停过项目),需主动说明,评审组会调整重点(如增加设备验证),避免因信息差产生不符合项。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