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认证资质现场评审问题解答的注意事项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NAS认证是实验室能力认可的核心依据,现场评审作为认证流程的关键环节,问题解答直接影响评审结论。评审组通过提问验证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与技术能力的真实性,因此掌握问题解答的注意事项,是实验室顺利通过CNAS认证资质现场评审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评审实践,梳理现场解答需关注的核心要点,助力实验室精准应对。
提前梳理评审可能覆盖的核心领域
CNAS现场评审的问题覆盖管理体系与技术能力两大板块,实验室需提前梳理高频覆盖领域。管理体系方面,重点包括文件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不符合工作控制等;技术能力方面,聚焦检测/校准方法的验证、设备管理(校准、维护)、人员资质(培训、授权)、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比对试验)等。
梳理时需对照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及相关领域专用准则(如CNAS-CL10针对化学检测),列出高频问题点。例如,“文件修订流程是否符合规定”“人员培训记录是否覆盖技术要求”“能力验证结果异常的处理流程”等。
提前组织相关人员模拟问答,如让质量负责人熟悉管理体系问题,技术负责人熟悉技术能力问题,一线检测人员熟悉操作细节问题。模拟过程中需关注回答的流畅性与准确性,避免现场因不熟悉问题点而慌乱。
解答需紧扣体系文件与实际运行一致性
评审组的核心关注点之一是“体系文件与实际运行是否一致”,因此解答必须严格对应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文件。例如,当被问“样品管理流程”时,需直接引用《样品管理程序》的具体条款,如“我们按照《样品管理程序》(文件编号:SMP-Q-003)4.2条执行:样品接收时核对名称、数量、状态,编号采用‘检测项目+日期+序号’格式,存储于1号样品柜(温湿度25℃±2℃,RH50%±10%)”。
回答需结合实际运行情况,避免“空对文件”。例如,提到“样品编号流程”时,可补充“昨天接收的客户样品(编号:JT-20240510-001)就是按照该流程处理的,样品登记本第15页有记录”。若实际运行与文件存在调整,需说明调整的合理性与审批流程,如“近期优化了样品存储条件(新增冷藏柜),因接收的生物样品需低温保存,调整已通过2024年第一次管理评审审批,文件修订记录存于‘体系文件修订文件夹’(编号:WF-2024-002)”。
若回答与文件不一致,易引发评审组对“体系有效性”的质疑。例如,若文件规定“内部审核每年两次”,但回答“去年只做了一次”,需立即补充“去年因疫情延期,已向CNAS报备,且补充了一次专项审核,审核报告编号:NS-2023-003”,否则会被判定为不符合项。
技术问题需结合原始记录与数据支撑
技术问题是CNAS现场评审的重点,解答需以原始记录、数据或报告为支撑,避免“口头描述”。例如,当评审组问“该检测项目的回收率结果为何偏高(如98%)”,需直接关联原始记录:“我们在2024年3月15日做了加标回收率试验,原始记录编号:JL-JC-20240315-005,加标量为10mg/L时,回收率为98%。偏高原因是当时使用的试剂批次(批号:20240201)纯度略有波动,我们通过平行样验证(做了5组平行,RSD=1.2%)确认不影响结果,验证数据附于原始记录第3页。”
针对设备相关问题,需结合校准证书与使用记录。例如,问“设备校准后的偏差如何处理”,回答需包含:“该设备(型号:AA-2000)的校准证书(编号:JZ-20240401-008)显示偏差为+0.1%,我们按照《设备管理程序》(SMP-SB-001)7.3条做了修正,最近三次检测(2024年4月20日、25日、28日)均应用了该修正值,原始记录第21、23、25页有标注。”
对于方法验证/确认的问题,需覆盖CNAS要求的核心要素。例如,问“你们对新引入的液相色谱法做了哪些验证”,回答需包含:“我们按照CNAS-CL01 7.2.1的要求,验证了方法的检出限(0.05mg/L)、精密度(RSD=0.8%)、准确度(回收率95%-102%),验证报告编号:BG-YZ-20240301-001,结果符合方法标准(GB/T 5009.12-2017)及CNAS要求。”
避免模糊表述,保持回答的准确性与针对性
模糊表述易导致评审组误解,需保持回答的准确性。例如,问“人员培训频率”,不能说“大概每月一次”,需明确“我们对检测人员的培训为每月两次,内容包括方法更新(如2024年4月培训了新发布的GB/T 31439-2023)、设备操作(3月培训了ICP-MS的维护),培训记录编号:JL-PX-2024-001至008”。
回答需针对性强,紧扣问题核心。例如,问“检测员张三的授权范围”,不能说“他做过很多项目”,需明确“张三的授权项目为‘水中重金属(Pb、Cd、Cr)检测’,授权书编号:SQ-RY-2024-005,2024年1月通过了能力考核(考核样品编号:KH-20240105-002,结果合格),考核记录存于‘人员资质文件夹’。”
避免使用“可能”“差不多”“应该是”等不确定词汇。例如,问“样品保存期限”,不能说“可能保存一周”,需明确“按照《样品管理程序》4.5条,常规样品保存7天,特殊样品(如微生物样品)保存3天,昨天接收的样品(编号:JT-20240510-002)属于常规样品,保存至5月17日,样品柜第2层有标识。”
面对质疑时的沟通技巧
当评审组提出质疑(如“你们的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需先认可问题的合理性,再说明处理过程。例如:“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在2023年11月参加的‘全国水中COD能力验证’中,结果为‘不满意’(能力验证计划编号:PT-2023-123)。我们立即启动了《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SMP-BH-001):
1、质量部牵头调查原因(发现是消解炉温度偏差2℃)。
2、技术部重新验证方法(调整消解温度至150℃,做了5组平行样,RSD=0.5%)。
3、设备部对消解炉进行校准(校准证书编号:JZ-20231201-006)。
4、整改后参加了2024年3月的能力验证(计划编号:PT-2024-045),结果为‘满意’。整改报告编号:BG-ZG-2023-007,可提供给您查阅。”
避免对抗性沟通,保持礼貌与专业。例如,不能说“这不是我们的问题,是能力验证组织方的错”,需客观陈述事实:“我们分析了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本实验室消解炉的温度控制偏差,与组织方的样品无关。我们已采取整改措施,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涉及整改问题的回应要点
若评审组提及之前的整改问题(如“上次评审的‘文件控制记录不完整’不符合项是否整改”),需明确整改措施与效果。例如:“上次评审的不符合项(编号:BH-2023-002)已完成整改,措施包括:
1、完善文件修订审批流程(增加电子签名,避免纸质版遗漏)。
2、补录2022年以来的文件修订记录(共12份,编号:WF-2022-001至012)。
3、对文件管理员(李四)进行专项培训(2023年12月培训,内容为‘文件控制流程与记录管理’,培训记录编号:JL-PX-2023-015)。整改后,2024年1-4月的文件修订记录(共5份)均完整,符合《文件控制程序》要求。”
整改回应需具体,避免“泛泛而谈”。例如,不能说“我们整改了”,需说明“整改的3项措施+效果验证(如‘2024年以来的记录完整’)”。
跨部门问题需协同一致
跨部门问题易出现口径不一致,需提前协同。例如,问“客户投诉处理流程”,涉及业务部、技术部、质量部,需统一回答:“业务部收到投诉后24小时内转到质量部(依据《投诉处理程序》3.2条);质量部牵头调查,技术部负责原因分析(如2024年2月的投诉‘检测结果与客户预期不符’,技术部分析原因是客户样品预处理不当);质量部撰写调查报告,业务部在3个工作日内回复客户。”
评审前需召开跨部门协调会,明确跨部门问题的统一口径。例如,针对“样品流转流程”,业务部、样品室、检测室需确认:“业务部接收样品→样品室登记编号→检测室领取→检测完成后返回样品室保存”,避免出现“业务部说‘直接给检测室’,样品室说‘要登记’”的矛盾。
关注评审组的隐含需求
评审组的问题背后往往有隐含需求,需精准识别。例如,问“你们有没有做过方法验证”,隐含需求是“方法验证是否符合CNAS要求”,回答需覆盖验证要素:“我们按照CNAS-CL01 7.2.1的要求,验证了方法的检出限(0.05mg/L)、精密度(RSD=0.8%)、准确度(回收率95%-102%),验证报告编号:BG-YZ-20240301-001,结果符合要求。”
再例如,问“设备维护记录有没有”,隐含需求是“设备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回答需包含:“设备维护记录包括:
1、日常检查(每日记录温湿度,如2024年5月10日温湿度为25℃、RH45%)。
2、季度保养(3月做了清洁、校准,记录编号:JL-WH-2024-002)。
3、故障维修(2023年10月更换了传感器,维修记录编号:JL-WX-2023-010)。当前设备状态经校准(2024年4月校准,证书编号:JZ-20240401-008)合格,可正常使用。”
识别隐含需求需熟悉CNAS准则,例如,问“你们有没有参加能力验证”,隐含需求是“质量控制是否有效”,回答需说明:“我们每年参加2-3次能力验证(如2024年参加了‘全国食品中兽药残留能力验证’,计划编号:PT-2024-056),结果均为‘满意’。此外,每季度做一次内部比对(如检测室A与B比对,2024年3月比对结果RSD=1.0%),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