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认证资质现场评审的重点检查项目有哪些内容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是实验室证明其检测/校准能力符合国际标准的核心途径,现场评审作为认证关键环节,通过实地核查、现场实验与文件审查,验证实验室管理体系与技术能力的符合性。其中重点检查项目聚焦实验室运行核心节点,直接决定认证通过与否,是评审的核心关注方向。
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系统性核查
管理体系是实验室运行的框架,评审组首先核查体系文件符合性:需确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完整覆盖CNAS-CL01及相关应用说明,且文件逻辑衔接顺畅,例如程序文件需对应质量手册条款,作业指导书需直接指导操作。
其次审查体系运行一致性:管理层是否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落实质量方针,例如内部审核需覆盖所有部门与流程,纠正措施需针对根本原因(如“设备校准记录缺失”需补记录+完善流程+培训,而非仅补记录);管理评审需评估体系有效性,而非形式化开会。
此外关注部门协作:检测部与质控部是否定期沟通能力验证结果,行政部是否及时支持设备维护,确保体系无“断层”。
检测/校准技术能力的符合性验证
技术能力是实验室核心竞争力,评审组先查方法合规性:标准方法需严格按要求操作,无未经确认的偏离;非标准方法需提供确认记录(如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验证数据,如自行制定的食品重金属检测法需有回收率、重复性实验结果)。
再查能力验证与比对:是否参加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结果是否满意;未参加则需通过实验室间比对证明能力(如与同行比对水质COD结果),结果不满意需分析原因并整改。
现场实验是关键:评审组指定典型项目(如按标准检测样品含量),验证操作规范性(移液管使用、仪器操作)与结果准确性(平行样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
设备与环境条件的合规性检查
设备检查先看校准状态:所有检测/校准设备需有有效校准证书,校准项目覆盖关键参数(如天平校准需含重复性、线性误差);设备标识清晰(合格、准用、停用),如pH计某量程不准需贴“准用”并注明范围。
再查使用与维护记录:设备使用记录需含时间、人员、项目、状态(如气相色谱仪记录“2024年3月10日,张三,食品农残检测,正常”);日常维护记录需完整(如液相色谱仪滤芯每3个月更换的记录)。
故障处理需详细:故障现象、原因、措施、重新校准均需记录(如原子吸收基线漂移因灯能量不足,更换灯后需重新校准)。
环境检查看监控与隔离:微生物实验室需有温湿度、压差连续记录(符合GB 50073-2013);PCR实验室试剂区、样本区需物理隔离;化学实验室需有通风橱、洗眼器等安全设施且正常。
人员能力与培训的实证审查
人员资质核查:检测人员需有相关学历(如化学检测需大专以上化学专业)、上岗证(注明授权项目,如“水质COD、BOD”);关键岗位(报告签发人、方法确认负责人)需有授权文件(含范围、期限、签字)。
培训计划与执行:需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覆盖标准更新(如GB 5009.12修订)、方法变更(如ICP-MS新方法)、体系要求(CNAS-CL01更新);培训记录需含签到表、课件、考核试卷(如“新方法ICP-MS培训”的90分合格成绩)。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操作考核验证(如培训后检测样品,结果准确性需符合要求),考核结果入档;能力保持需定期技能考核(每季度一次),如平行样相对偏差≤5%,不合格者重新培训。
样品管理全流程的可追溯性核查
样品接收需完整记录:含名称、编号、状态(新鲜/冷冻)、数量、接收日期、送样人,如食品样品破损需记录并通知送样人;样品标识需唯一(条形码/编号),避免混淆。
样品存储需合规:冷藏样品存4℃冰箱,温湿度记录连续;存储区标识清晰(待检测、已检测、留样);易挥发样品密封,避免污染。
样品处理与追溯:检测后留样需记录期限(如食品留样四十八小时)与处置方式(销毁);废弃样品按危险废物处理;全流程记录需对应样品编号,确保“每样可查”。
记录与报告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审查
原始记录需完整:含实验日期、人员、设备编号、方法标准号、环境(温湿度)、样品编号、数据、计算过程(如光谱分析记录波长、狭缝宽度);记录真实,涂改需杠改+签名(禁止伪造);电子记录需备份,有访问权限。
报告审查看内容与准确性:需含实验室信息、样品信息、方法、结果(含不确定度)、结论(如“符合GB 500⑨.12-2017”);结果表述正确(单位、有效数字合规);签发需授权人签字,流程合规(先审核后签发)。
不符合项整改机制的有效性验证
不符合项识别:通过内部审核、客户投诉、日常监督发现问题(如客户投诉报告结果不符需列为不符合项);整改需及时,计划明确(责任部门、措施、时间)。
整改有效性:针对根本原因整改(如“原始记录缺失”因“未养成习惯”,需培训+日常监督),整改后验证(检查后续记录是否完整);预防措施需通过趋势分析(如统计半年不符合项类型)识别潜在问题(如校准逾期增多需提前提醒),评估效果(后续逾期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