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缘石检测中密度和吸水率的试验方法步骤是什么
路缘石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路缘石是道路工程中划分路面与路肩、保障行人安全的重要构件,其密度(表观密度、毛体积密度)与吸水率直接关联材料密实度、抗渗性及抗冻性,是评估路缘石质量的核心指标。准确执行试验步骤是确保结果可靠的关键——本文围绕《混凝土路缘石》(GB/T 26537-2011)等标准,详细拆解密度与吸水率试验的全流程,为检测人员提供可落地的实操指南。
试验前的试样准备与设备检查
路缘石试验需选取5块外观完整的试样,表面无裂缝、掉角或油污——浮灰用毛刷扫净,油污用湿布轻擦。试样需在室内阴凉处放置24小时,使温度与环境一致,避免温度差导致水分吸附误差。
设备需提前校准:电子天平精度达0.01g,放置在水平无振动台面;烘箱预热至105±5℃,验证温度控制器准确性;恒温水槽水温调至20±5℃;游标卡尺校准零点,确保精度0.02mm;此外需准备密封容器、干燥器(内装硅胶干燥剂)及不掉毛的吸水布。
若试样有微小裂缝,需用环氧树脂胶封闭——裂缝会让浸水时水分渗入内部孔隙,干扰密度与吸水率测量,必须提前处理。
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需再次检查试样数量与设备状态,确保无遗漏——比如确认干燥器内干燥剂未失效,吸水布无破损。
表观密度试验的试样处理
表观密度反映材料实体与闭口孔隙的密实程度,试样需先干燥至恒重:放入105±5℃烘箱,每隔2小时称量一次,直到相邻两次质量差≤0.1%(恒重标准)。干燥后立即放入干燥器冷却2小时,避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冷却后的试样放入密封容器,加洁净水浸没,密封静置24小时——让闭口孔隙充分吸水饱和。浸泡期间不可晃动容器,防止水进入开口孔隙。
24小时后取出试样,用吸水布沿同一方向轻擦表面——擦至表面无明显水痕但仍有光泽,不可过度挤压试样,避免闭口孔隙中的水被吸出。
若试样表面粗糙(如仿石纹理),可用拧干的湿布反复擦拭;凹坑内的积水用棉签轻吸,不可插入孔隙深处,防止破坏闭口孔隙的饱和状态。
表观密度试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称干燥质量(m0):将试样放在天平托盘中央,待读数稳定后记录,精确至0.01g——若试样形状不规则,可用镊子轻扶,但不可触碰托盘边缘。
接着称水中质量(m2):用细线系住试样,缓慢放入恒温水槽(水面高出试样50mm),确保试样不碰水槽壁底。待试样静止30秒后读数,记录时需确认天平无晃动。
然后称饱和面干质量(m1):取出试样,再次轻擦表面水,立即称量——若表面仍有光泽,说明水分未擦净,需重新擦至无明显水痕。
每个试样重复操作2次,取平均值——若两次结果差超过0.5%,需检查试样是否在操作中吸水,必要时重新干燥试样。
形状不规则的试样(如弧形),用排水法测体积:将试样放入装满水的量筒,记录排开水的体积(V),表观密度= m0/V×ρ水(ρ水为试验温度下水的密度,查表获得)。
毛体积密度试验的试样预处理
毛体积密度包含实体、闭口与开口孔隙,试样需干燥至恒重后,浸泡48小时(比表观密度多24小时)——让开口孔隙充分饱和。浸泡时每隔12小时翻转试样一次,确保所有表面接触水。
若试样漂浮,用干净的网兜轻轻压住,不可用重物挤压——防止试样变形或表面损伤。
浸泡完成后,取出试样用吸水布轻擦表面——仅去除自由水,保留开口孔隙中的水。若表面有水滴,用冷风档吹风机轻吹,避免高温蒸发孔隙内的水。
预处理后的试样需立即称量,若不能及时操作,放入密封容器暂存——避免开口孔隙中的水流失。
毛体积密度试验的核心操作流程
先称饱和面干质量(m1):操作同表观密度试验,确保表面无明显水痕。
再称水中质量(m2):将试样系线放入水槽,确保水温和浸泡时一致——温度变化会改变水的密度,影响体积计算。
毛体积(V)= (m1-m2)/ρ水,毛体积密度= m0/V×ρ水(m0为干燥质量)。
每个试样做3次平行试验,取平均值——若某结果与平均值差超过1%,需检查试样是否在浸泡中损坏,或称量时是否出错,必要时换试样重测。
对于透水混凝土路缘石(开口孔隙多),浸泡时间延长至72小时,确保孔隙完全饱和——浸泡后用纸巾包裹边缘,防止搬运时失水。
吸水率试验的试样干燥处理
吸水率是饱和水质量与干燥质量的比值,试样需干燥至恒重:放入105±5℃烘箱,厚试样(如150mm)干燥72小时,薄试样(如100mm)干燥48小时,直到相邻两次质量差≤0.1%。
干燥后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干燥器内干燥剂需定期更换,若冷却时试样表面出现冷凝水,说明干燥剂失效,需更换后重新冷却。
冷却后的试样立即称干燥质量(m0)——若放置超过1小时,需重新干燥,因为空气中的水分会被试样吸收,导致m0偏大。
称量时需快速准确,避免试样在空气中暴露过久——比如用镊子夹取试样,直接放入天平托盘。
吸水率试验的浸泡与称量步骤
将干燥后的试样放入恒温水槽,水面高出试样20mm以上。每隔6小时翻转一次,确保所有表面接触水——若试样漂浮,用网兜轻压,不可让试样受力变形。
浸泡24小时后取出,用吸水布轻擦表面——仅去除自由水,保留开口孔隙中的水。若表面有凹坑,用滤纸吸干积水,不可插入孔隙。
立即称饱和质量(m1)——称量时动作要快,避免水分蒸发。若表面仍有光泽,重新擦拭至无明显水痕。
每个试样重复2次,取平均值——若两次结果差超过1%,需检查浸泡时间是否足够,或擦拭时是否过度失水,必要时换试样重测。
透水混凝土路缘石需浸泡48小时,确保开口孔隙完全饱和——浸泡后用纸巾包裹边缘,防止搬运时失水。
试验过程中的误差控制要点
干燥不彻底是常见误差源——必须干燥至恒重,不可提前终止。若干燥时间不足,试样残留水分会让m0偏大,导致密度偏高、吸水率偏低。
称量误差需规避:天平不可受振动,试样放托盘中央,读数待稳定后记录。比如称水中质量时,不可晃动水槽,否则天平读数会波动。
浸水时间要足够:表观密度24小时,毛体积密度48小时,吸水率24小时(透水材料48小时)——时间不足会让孔隙未饱和,结果不准确。
擦拭手法要统一:由同一人完成所有试样的擦拭,力度与方向一致——若有的试样擦得干,有的擦得湿,会导致m1不一致,影响结果。
温度控制:烘箱与水槽温度需严格按标准调整——温度过高会损失材料结合水,过低会改变水的密度,均会干扰试验结果。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