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质的产品进行盐雾试验检测时方法有什么不同?
盐雾试验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盐雾试验是模拟海洋、工业大气等腐蚀环境的重要检测手段,通过人工制造含盐分的雾化环境,评估材料或产品的耐腐蚀性能。由于不同材质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及耐腐蚀机理差异显著,其盐雾试验的参数设置(如溶液浓度、pH值、温度)、暴露时间及评价指标均有不同。本文将针对钢铁、铝合金、铜合金、塑料橡胶及不锈钢等常见材质,详细解析其盐雾试验方法的差异。
钢铁及铁合金:从裸钢到镀层钢的试验差异
裸钢(如Q235、45号钢)的盐雾试验以中性盐雾(NSS)法为主,核心参数为5%氯化钠溶液(pH6.5-7.2)、35℃恒温及连续喷雾。裸钢的腐蚀以均匀锈蚀为主,Cl⁻会破坏表面氢氧化铁钝化膜,加速腐蚀。试验后通过“失重法”评价:清洗去锈(10%盐酸加缓蚀剂),计算单位面积质量损失——裸钢通常要求48小时内失重≤5g/m²。
需注意,裸钢的试验时间需根据厚度调整——厚钢板(≥10mm)可延长至72小时,薄钢板(≤2mm)缩短至24小时,避免过度腐蚀影响评价准确性。
镀锌钢(如热镀锌、电镀锌)依赖“牺牲阳极保护”,锌先腐蚀形成白锈。因锌腐蚀产物呈碱性,常用乙酸盐雾(AASS,pH3.1-3.3)或铜加速乙酸盐雾(CASS,加0.26g/L氯化铜)加速反应。CASS试验温度升至50℃,评价“白锈出现时间”——热镀锌钢需240小时内无白锈,电镀锌钢需120小时以上。
镀铬钢(如装饰铬、硬铬)的铬层薄(5-10μm),盐雾试验用CASS法检测孔隙率。评价时观察是否有红色锈点(基体腐蚀)——若出现则不合格,仅铬层腐蚀(白/灰色产物)视为耐蚀。
铝合金:点蚀主导下的试验参数调整
铝合金(如6061、7075)的耐腐蚀依赖表面氧化膜(Al₂O₃),但Cl⁻会穿透氧化膜形成点蚀。其盐雾试验仍以中性盐雾为主,严格控制pH(6.5-7.2)——酸碱会加速氧化膜溶解。试验温度35℃,喷雾速率1.5-2.0mL/(h·80cm²)。
不同铝合金试验时间差异大:6061铝合金(镁硅)氧化膜稳定,需暴露168小时(7天);7075铝合金(含铜)氧化膜易破坏,试验时间缩至96小时(4天)。评价“点蚀密度”(每平方厘米点数)和“最大点蚀深度”——7075要求点蚀深度≤0.1mm。
此外,铝合金的热处理状态也会影响试验结果——时效处理后的7075铝合金(T6状态)比退火状态(O状态)更易腐蚀,试验时间需缩短20%左右。
需注意,铝合金试验前不能用强碱清洗(会破坏氧化膜),试验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燥后显微镜观察点蚀,避免腐蚀产物掩盖缺陷。
铜及铜合金:脱锌与点蚀的双重评价
纯铜(T2)腐蚀较慢,盐雾中形成蓝绿色铜绿,但Cl⁻会引发点蚀。试验用中性盐雾,暴露240小时(10天),评价“腐蚀产物覆盖率”(≤10%合格)及“点蚀深度”(≤0.05mm)。
黄铜(如H62,铜锌合金)腐蚀以“脱锌”为主——锌优先溶解,留下多孔铜层。试验用乙酸盐雾(pH3.1-3.3)加速反应,温度35℃。评价时切割试样,金相显微镜测脱锌层厚度——H62要求≤0.02mm,否则脆化。
青铜(如QSn6.5-0.1,铜锡合金)耐盐雾性优于黄铜,因锡形成稳定氧化膜。试验用中性盐雾,暴露168小时,评价表面是否有裂纹(锡氧化膜开裂会导致腐蚀)及质量变化(≤0.5%合格)。
需注意,铜合金的表面处理(如镀镍)会改变盐雾试验方法——镀镍铜合金需用CASS法检测镍层孔隙率,评价是否有铜基体腐蚀(红色锈点)。
塑料与橡胶:非腐蚀型性能的检测重点
塑料(如PVC、ABS)和橡胶(如天然橡胶、硅橡胶)是非金属,盐雾试验评估耐盐雾老化——盐分渗透、水分吸收对性能的影响。试验用5%氯化钠溶液,温度35℃,喷雾速率同金属。
塑料的评价指标:外观变化(变色、开裂)、质量变化(吸水率≤1%)、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保留率≥80%)。例如PVC塑料暴露168小时后,拉伸强度下降超20%则不合格。
需注意,塑料的填充剂(如碳酸钙)会影响耐盐雾性能——含碳酸钙的PVC塑料易吸水,试验后质量变化更大,需缩短试验时间至120小时。
橡胶试验关注耐候性:盐雾水分使橡胶溶胀,导致硬度下降、弹性丧失。天然橡胶暴露96小时后,硬度(邵氏A)下降超10度或伸长率降超30%则不合格;硅橡胶耐盐雾,试验500小时后外观无开裂、质量变≤0.3%为合格。
不锈钢:钝化膜破坏后的点蚀检测
不锈钢(如304、316、201)含铬≥12%,形成钝化膜(Cr₂O₃),但Cl⁻会破坏钝化膜引发点蚀。试验常用中性盐雾或CASS法——304用中性盐雾,暴露168小时;316(含钼)耐Cl⁻,试验336小时(14天);201(铬含量低)用CASS法(50℃),暴露48小时。
评价指标为“点蚀数量”和“最大点蚀深度”:304要求点蚀≤5个/100cm²、深度≤0.08mm;316要求深度≤0.05mm。若有缝隙腐蚀(如螺栓连接),需检测缝隙内腐蚀——深度≤0.1mm合格。
此外,不锈钢的表面粗糙度也会影响试验结果——粗糙度Ra>0.8μm的表面易积聚Cl⁻,点蚀更严重,试验时间需缩短15%左右。
需注意,不锈钢划痕/焊缝会破坏钝化膜,试验前用乙醇清洗表面,避免油污影响钝化膜修复,保证结果真实。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