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可靠性增长试验以满足三方检测要求
可靠性增长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试验-故障分析-改进-再试验”的迭代循环,逐步提升产品可靠性的核心手段。对于需通过三方检测的企业而言,试验不仅要实现可靠性指标增长,更需满足第三方对“标准合规、数据可溯、改进闭环”的严格要求若流程不规范、数据不完整或改进未验证,很可能导致检测失败。因此,围绕三方检测的核心关注点,系统规划试验全流程,是企业顺利通过验证的关键。
先锚定三方检测核心要求,明确试验策划方向
三方检测的本质是独立验证试验有效性,其核心要求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标准对齐”试验方法需符合双方认可的国标(如GB/T 31486)、行标(如GJB 1407)或客户指定标准;二是“数据可溯”从准备到改进的所有环节需有完整记录;三是“改进闭环”每个故障的分析、改进、验证都要形成闭环。
因此,试验策划前的第一步,是与三方检测机构召开“前置沟通会”,明确以下关键信息:检测认可的试验标准具体条款(如GB/T 31486中“可靠性增长试验的迭代要求”)、需提交的数据清单(如每轮试验的“故障报告表”“改进措施验证表”)、改进措施的证据形式(如“再试验的故障数对比”或“第三方出具的材料性能报告”)。
例如某家电企业策划空调可靠性增长试验时,通过前置沟通得知:三方要求试验需符合GB/T 7725-2020中“可靠性试验的环境条件”条款(0℃~40℃循环),需提交“每轮试验的故障现象照片”“改进前后的冷凝器温度对比数据”,且改进措施需提供“电容供应商的耐温测试报告”。基于这些要求,企业在策划时将“试验环境设为0℃~40℃循环”“故障记录增加‘照片附件’字段”“改进措施需附供应商报告”纳入试验方案。
若跳过前置沟通,直接按企业内部标准策划试验,很可能出现“试验标准与三方要求不符”的问题比如企业用“常温常湿”做试验,而三方要求“模拟实际使用的温度循环”,最终试验数据会被判定无效,需重新试验,浪费时间和成本。
以“真实使用场景”为核心,设计量化可重复的试验条件
三方检测对试验“真实性”的要求,本质是“试验条件需与产品实际使用场景一致”若试验条件无法模拟实际遇到的环境应力、负载情况,即使试验中未出现故障,也无法证明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可靠。例如某工业传感器的实际使用环境是“-40℃~85℃、振动频率5Hz~500Hz”,若试验仅在“25℃常温、无振动”下进行,三方检测会直接判定试验无效,因为无法验证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
因此,设计试验条件前,企业需开展“使用场景调研”:通过走访客户、收集现场工况数据或分析产品说明书,梳理产品的“典型使用场景”比如某电动车充电器的典型场景是“家庭插座供电(220V±10%)、环境温度0℃~40℃、每天充电1次(每次4小时)、每月遇到1次电压波动至180V”。基于这些信息,试验条件需覆盖“正常场景”和“极端场景”:正常场景为“220V±10%电压、0℃~40℃循环、每天充电1次”,极端场景为“180V电压下连续充电2小时”。
试验条件需“量化、可重复”所有参数都要明确数值,不能用模糊描述。比如“振动应力”需写“频率5Hz~500Hz、加速度2g、持续时间2小时”,不能写“轻微振动”;“温度循环”需写“从0℃升至40℃(升温速率5℃/min),保持2小时,再降至0℃(降温速率5℃/min),循环5次”,不能写“温度变化”。量化的条件能保证试验的“重复性”下次试验用同样的参数,能得到一致的结果,这是三方检测认可的前提。
此外,试验条件需“稳定可控”比如温度箱的温度波动需控制在±1℃以内,电压源的输出误差需≤1%,否则试验条件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故障原因无法定位,三方检测时会质疑数据的准确性。例如某企业的温度箱因未校准,实际温度比设定值高5℃,导致试验中电容因过热失效,而故障分析时误认为是“电容耐温不足”,改进后再试验仍出现同类故障,最终发现是“温度箱不准确”,浪费了大量时间。
建立“故障全流程记录”机制,确保数据可追溯
三方检测中,“数据可追溯”是必查项所有与试验相关的记录(从试验准备到改进验证)都需完整、清晰,能通过记录还原试验的整个过程。若故障记录仅写“产品不工作”,而没有“故障发生时的试验条件、故障现象细节、检测工具及结果”,三方无法验证故障的真实性,更无法确认改进措施的针对性。
因此,企业需设计“故障全流程记录模板”,至少包含以下字段:试验轮次、故障发生时间(精确到分钟)、试验条件(温度、电压、负载等)、故障现象(文字描述+照片/视频)、检测人员(签名)、初步检测结果(如“用万用表测量电源输出电压为0V”)、故障定位工具(如示波器型号TDS2024C)、根本原因分析(如“电容C12因耐温不足失效”)、改进措施(如“更换为耐温105℃的铝电解电容”)、改进实施人员(签名)、改进验证结果(如“再试验50次未出现同类故障”)。
例如某手机电池的可靠性增长试验中,一块电池在“循环充电200次”时出现鼓包故障,记录内容如下:试验轮次(第3轮)、故障时间(2024年3月15日14:30)、试验条件(充电电压5V/2A、环境温度25℃)、故障现象(电池厚度从4mm增至6mm,手机屏幕显示“电池温度过高”,附故障照片)、检测人员(张三)、初步检测结果(用游标卡尺测量电池厚度为6mm,用万用表测量电池电压为3.0V)、故障定位工具(游标卡尺MITUTOYO 500-196-30、万用表FLUKE 117)、根本原因分析(电池内部隔膜因耐温不足(85℃),在电池温度达90℃时熔化,导致正负极短路)、改进措施(将隔膜更换为耐温120℃的PP/PE复合膜)、改进实施人员(李四)、改进验证结果(再循环充电300次,电池厚度保持4mm,电压稳定在3.8V)。这样的记录完整覆盖了故障的“发生-分析-改进-验证”全流程,三方检测时能快速追溯每一步的细节。
记录的“保存与管理”也需规范:原始记录(如试验数据单、故障照片)需留存纸质原件,电子版本需加密存储(如存入企业PLM系统,设置仅试验组长可修改);汇总报告(如可靠性增长曲线、改进总结)需加盖企业公章,并存档至少3年(符合ISO 9001要求)。这样的保存方式能防止记录被篡改或丢失,满足三方检测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
用“根本原因分析(RCA)”闭环故障,保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三方检测对“改进措施”的要求,核心是“解决根本问题”若改进措施仅针对故障的“表面现象”,而未解决根本原因,即使试验中故障消失,也会被判定“改进不彻底”。例如某电源适配器的故障是“发热严重”,若仅采取“增加散热片”的改进措施,而未分析“发热的根本原因是变压器匝数不足导致损耗过大”,即使发热降低,在后续的第三方检测中,仍可能因“变压器损耗未解决”导致再次发热,最终检测不通过。
因此,故障分析需采用“根本原因分析(RCA)”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找到故障的根源。常用的RCA方法包括“5Why分析法”“鱼骨图法”“故障树分析(FTA)”等。以某路由器“频繁断网”故障为例,用“5Why分析法”的分析过程如下:1、为什么路由器频繁断网?无线模块停止工作;2、为什么无线模块停止工作?模块供电电压降至2.8V(标准电压为3.3V);3、为什么供电电压下降?电源芯片U6的输出电容C8容量衰减至10μF(标称容量为22μF);4、为什么电容C8容量衰减?电容C8采用的是耐温85℃的铝电解电容,而无线模块的工作温度达90℃,超过了电容的耐温上限;5、为什么选用耐温85℃的电容?物料选型时未参考无线模块的实际工作温度,仅根据“常规电容参数”选择。通过5Why分析,找到故障的根本原因是“物料选型错误”,而非“电容容量不足”。
基于根本原因制定的改进措施,需具备“针对性”比如上述路由器的改进措施是“将电容C8更换为耐温105℃、容量22μF的铝电解电容”,而非“将电容容量加大至33μF”。改进措施实施后,需通过“验证试验”确认效果:用与原试验一致的条件(如“环境温度25℃、电压220V、连续工作100小时”),测试改进后的产品是否仍出现同类故障。验证试验的样本量需足够(如10台样品),不能用“1台样品”因为样本量过小会导致数据无统计意义,无法证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此外,改进措施需“文档化”将改进的原因、措施、验证结果整理成“改进报告”,并附上相关证据(如电容供应商的耐温测试报告、验证试验的数据记录)。这样的报告能让三方检测快速了解改进的全过程,确认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按“迭代循环”开展试验,逐步实现可靠性增长目标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核心逻辑是“迭代”通过多轮“试验-故障分析-改进-再试验”的循环,逐步降低产品的故障率,最终达到目标可靠性指标。对于三方检测而言,“迭代过程的记录”是验证可靠性增长有效性的关键若仅通过1轮试验就宣称“达到可靠性目标”,会因“未覆盖所有潜在故障”而被质疑指标的真实性。
例如某工业控制器的可靠性目标是“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000小时”,其试验迭代过程如下:1、第1轮试验:选取10台样品,按“温度0℃~40℃循环、负载100%、连续工作200小时”的条件试验,结果MTBF为300小时,故障原因包括“继电器触点烧蚀”“CPU散热不足”;2、改进措施:将继电器更换为“银触点继电器”(解决触点烧蚀问题)、在CPU上增加“铝制散热片”(解决散热不足问题);3、第2轮试验:选取8台改进后的样品,用与第1轮一致的条件试验,结果MTBF提升至700小时,剩余故障为“电源模块纹波过大”;4、再改进措施:将电源模块的滤波电容更换为“低ESR电容”(解决纹波过大问题);5、第3轮试验:选取8台再次改进后的样品,试验结果MTBF达到1200小时,满足目标。
每轮试验后,企业需计算“可靠性增长系数”(即本轮MTBF与上一轮MTBF的比值),并绘制“可靠性增长曲线”横轴为试验时间(或试验轮次),纵轴为MTBF。可靠性增长曲线能直观展示产品可靠性的提升过程,是三方检测中“验证可靠性增长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例如上述工业控制器的可靠性增长曲线,从第1轮的300小时到第3轮的1200小时,曲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可靠性在逐步增长,三方检测会认可这样的试验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每轮试验的“样本量”需符合“统计显著性”要求比如第1轮试验用10台样品,第2轮用8台,第3轮用8台,样本量需足够大,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代表性。若样本量过小(如仅用2台样品),试验结果的偶然性会增大,无法反映产品的真实可靠性水平,三方检测会判定试验无效。
试验完成后系统整理数据,提前与三方沟通确认
试验完成后,企业需将所有试验数据整理成“三方检测专用报告”,报告的内容需“全面、清晰、符合三方要求”。根据三方检测的常见要求,报告至少需包含以下内容:1、试验策划书(含试验依据的标准、试验条件、样本量、可靠性目标);2、每轮试验的故障记录(按“故障全流程记录模板”填写);3、每轮改进的“根本原因分析报告”和“改进措施验证报告”;4、可靠性增长曲线(展示MTBF随试验轮次的变化);5、最终的可靠性指标(如MTBF=1200小时)及达成结论。
整理报告时,需注意“逻辑清晰”用章节划分内容(如“1、试验策划”“2、第1轮试验结果”“3、第1轮改进措施及验证”“4、第2轮试验结果”“5、第2轮改进措施及验证”“6、第3轮试验结果”“7、可靠性增长曲线”“8、结论”),并在每个章节中附上相关的原始记录(如故障照片、改进措施的验证数据)。例如在“第1轮改进措施及验证”章节中,需附上“继电器更换的照片”“CPU散热片安装的照片”“改进后CPU温度的测试数据”等,让三方检测能快速核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报告整理完成后,建议“提前与三方检测机构沟通”将报告初稿发送给三方,询问“是否有遗漏的内容”“数据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改进措施的验证证据是否充分”。例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提交报告前,三方检测机构指出“第2轮试验的验证样本量仅5台,未达到‘统计显著性’要求”,企业随即补充了3台样品的验证数据,将样本量增加至8台,满足了三方的要求,避免了正式检测时的返工。
此外,报告需“语言规范”避免使用模糊或主观的描述(如“大概”“可能”“感觉”),所有内容都需用“量化的数据”或“客观的事实”表述。例如不能写“改进后故障减少了很多”,而需写“改进后故障数从第1轮的8次减少至第2轮的3次”;不能写“试验条件符合要求”,而需写“试验条件为‘温度0℃~40℃循环、电压220V±10%、负载100%’,符合GB/T 31486-2015的要求”。这样的表述能提高报告的可信度,符合三方检测的要求。
强化试验人员能力,规避人为操作对试验的影响
在三方检测中,“试验人员的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若试验人员未掌握试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或未按规范填写记录,即使试验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会因“操作失误”导致试验数据无效。例如某试验人员在设置温度箱的“循环模式”时,误将“升温速率5℃/min”设置为“10℃/min”,导致试验条件偏离“0℃~40℃循环”的要求,最终故障原因无法准确定位,三方检测判定试验无效。
因此,企业需对试验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确保其具备以下能力:1、标准解读能力理解试验依据的标准条款(如GB/T 31486中“故障定义”“试验周期”“数据处理方法”);2、设备操作能力掌握温度箱、振动台、万用表、示波器等试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如温度箱需提前30分钟预热,确保箱内温度均匀;示波器需设置正确的“电压量程”和“时间量程”,才能准确测量信号);3、记录规范能力掌握“故障全流程记录模板”的填写方法(如“故障现象”需写“指示灯闪E03,输出电压为0V”,而非“产品不工作”;“试验条件”需写“温度25℃、电压220V、负载100%”,而非“正常条件”)。
培训后需“考核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