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时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可靠性增长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可靠性增长试验是产品研发中通过“试验-发现故障-改进-再试验”迭代循环提升可靠性的核心手段,其效果直接取决于对关键环节的把控。从试验目标设定到故障数据处理,从环境模拟到模型选择,每一步都需严谨设计——若忽视这些关键问题,可能导致试验结果偏离实际,无法为产品改进提供有效支撑。本文围绕试验实施中的核心要点展开,拆解需要重点关注的具体问题。
试验策划:目标需量化,边界要清晰
试验策划是可靠性增长的起点,首要问题是将模糊目标转化为具体指标。很多试验失败的根源在于目标笼统——比如仅提出“提高可靠性”,却未明确“将某型号电源的MTBF从500小时提升至1500小时”,或“解决户外-20℃低温启动失效”这类针对性需求。没有量化目标,后续试验便失去判断标准。同时,需明确试验边界:产品处于研发的哪个阶段(样机/小批量)?覆盖的使用场景是全工况还是特定工况?是否包含配套部件的交互影响?
比如某车载雷达试验,若未明确“包含天线与主机的联动测试”,可能遗漏两者间的电磁干扰故障,导致增长效果不真实。此外,需保证试验样本与量产的一致性:若试验用手工调试的样机,而量产用自动化生产线,元件参数偏差会让试验结果失去参考价值。策划时必须明确:试验样本的工艺、材料、装配流程需与量产一致,避免“样机合格、量产翻车”。
环境模拟:复刻真实使用场景的综合应力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核心是激发真实失效,环境模拟的真实性直接决定故障能否被有效暴露。常见错误是用单一应力代替综合应力——比如某户外灯具试验仅做高温测试,而实际使用中是“高温+淋雨+沙尘”的组合,导致试验未发现的密封失效在量产中大规模爆发。此外,应力量级需匹配实际:若振动加速度设为10g(实际车辆行驶最大5g),会导致过度试验,误判故障模式;若应力不足,则无法暴露潜在问题。
例如某无人机电机试验,初期未模拟高空低气压环境,导致电机绕组绝缘击穿故障未被发现,直到海拔3000米试飞才暴露。后续调整试验环境,加入低气压舱(模拟海拔4000米),才精准定位故障。环境设计需“贴着实际用”:先梳理产品的使用场景(户外/车载/高空),再列出温度、湿度、气压、振动等综合参数,用环境舱复刻这些条件。
故障数据是可靠性增长的“原料”,管理需形成闭环。首先,记录要完整——不能仅写“某模块失效”,需包括故障发生时间(第120小时)、环境条件(45℃,湿度80%)、操作序列(连续启动5次)、失效现象(指示灯闪烁,输出电压降至0)。这些细节是后续分析的关键。
其次,分析需深入根因。比如某传感器故障,不能停留在“元件损坏”,需用5W1H法追溯:“为什么损坏?”——元件选型未考虑温度系数,高温下阻值漂移导致信号失真。找到根因才能针对性改进。最后,改进措施需验证:更换高温型元件后,需再次在相同环境下连续运行200小时,确认故障消除,避免“假改进”。
需注意,小故障也不能遗漏。比如某设备偶尔“短暂无响应”,若测试人员未记录,量产时可能变成高频投诉——小故障往往隐藏着设计或工艺的系统性问题。
试验样本:保证代表性与数量合理性
试验样本的选择直接影响结果的通用性。首先,样本需具有批量代表性——若用研发部手工调试的样机做试验,其元件参数经过人工筛选,而量产机是随机抽检,两者偏差大,试验结果无法反映量产水平。例如某家电企业曾因样本不具代表性,导致样机MTBF达2000小时,量产机仅800小时。
其次,样本数量需合理。过少(如1台)会导致故障数据不足,统计结果不可靠;过多则增加成本。通常根据试验目标和置信水平计算:比如要以90%置信度验证MTBF提升至1500小时,需至少3台样本,累计试验时间达4500小时(总时间=MTBF目标×样本数×置信系数)。样本数不足时,即使试验无故障,也不能说明产品可靠——“没测到不代表没有”。
进度管理:平衡迭代改进与时间节点
可靠性增长是迭代过程,需平衡“进度”与“改进深度”。常见问题是“为赶节点缩短改进时间”——比如某手机项目发现电池鼓包故障,却因发布会节点紧迫,仅简单更换电池型号,未分析“电池与机身间隙过小导致挤压”的根因,结果量产仍出问题。反之,过度追求“完美改进”也会延误进度——比如某工业机器人试验,针对轴承异响故障花费3个月优化润滑方案,实际只需更换密封件即可解决。
合理做法是设定“迭代周期”:每2周完成一次“试验-故障分析-快速改进”循环。对于复杂故障,先标记为“待深入”,优先解决影响大、易改进的问题。比如某汽车电子模块试验,前两周解决“高温下电容鼓包”(换高温电容),第三周处理“振动下接线松动”(优化端子结构),既保证进度,又不遗漏关键问题。
模型选择:匹配产品研发阶段
可靠性增长模型是量化效果的工具,需匹配产品阶段。杜安模型适用于研发早期(故障多、改进频繁),故障数随试验时间呈幂律下降;AMSAA模型适用于中后期(故障强度稳定),故障强度随时间指数下降。比如某新产品初期用杜安模型,能拟合“改进越多、故障越少”的趋势;小批量阶段故障强度稳定,换AMSAA模型更准确。
需注意参数校准——不能直接用行业默认值。比如杜安模型的增长斜率,默认值0.3未必适合所有产品。若前100小时发现10个故障,改进后next 100小时发现3个,增长斜率为lg(3/10)/lg(200/100)≈0.52,取绝对值0.5,更符合实际。生搬硬套默认值会导致MTBF计算偏差。
人员协作:跨部门与复合能力缺一不可
可靠性增长不是测试部门的“独角戏”,需多专业协同。试验人员需具备复合能力:懂可靠性工程(模型、统计)、产品技术(电路、机械)、试验方法(环境舱操作、数据采集)。比如某航空设备试验,测试人员不懂液压系统原理,无法准确判断“液压油泄漏”根因,更难提出改进建议。
跨部门协作是关键:研发提供设计资料,质量提供量产质量数据,测试执行试验,三者需定期沟通。比如每周召开“故障评审会”,研发讲解改进方案,测试反馈试验结果,质量确认改进措施符合量产要求。若协作不畅,比如研发拖延改进方案,会导致试验停滞;测试未及时反馈数据,会延误改进时机。例如某医疗设备试验,因研发部未及时给出“传感器漂移”改进方案,试验停摆两周,影响项目进度。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