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裂化装置焊缝射线无损检测的执行要点
无损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催化裂化装置是炼油厂重质油轻质化的核心设备,焊缝长期承受高温、高压及介质腐蚀,其内部质量直接关系装置运行安全。射线无损检测(RT)作为精准识别焊缝内部缺陷的关键手段,需严格遵循执行要点,确保检测结果可靠,避免因焊缝隐患引发泄漏、爆炸等重大事故。
检测前的技术准备与方案策划
检测前需全面熟悉项目技术文件,包括设计图纸、焊接工艺规程(WPS)及相关标准(如GB/T 3323-2005《金属熔化焊焊缝射线照相》、API 570《压力管道检验规范》),明确焊缝类别(A类环缝、B类纵缝)、检测比例(100%或抽检)及合格等级(Ⅰ级或Ⅱ级)。
需根据技术文件编制《射线检测工艺卡》,明确检测部位(如反应器筒体环缝、再生器出口管道纵缝)、透照方式(单壁/双壁)、工艺参数(管电压、焦距)及验收准则。工艺卡需经技术负责人审核,确保符合规范要求。
同时需与施工单位沟通,获取焊缝焊接记录(焊道编号、焊工代号、焊接日期),确认焊缝位置及表面状态,避免漏检或错检。对隐蔽焊缝(如埋地管道),需在覆盖前确认检测时机,确保检测可行性。
检测人员资质与设备校准要求
检测人员需持有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的RTⅡ级及以上无损检测资格证,且熟悉催化裂化装置介质特性(如重油、催化剂颗粒)及焊缝失效模式(高温蠕变、氢腐蚀),能针对关键部位(反应器封头、旋风分离器焊缝)制定针对性检测策略。
射线设备(X/γ射线机)需定期校准,周期为每年1次或每使用100小时1次。校准项目包括射线束垂直度(偏差≤5°)、管电压误差(≤±5%)、管电流误差(≤±10%)及焦点尺寸(符合工艺卡要求),校准报告需留存备查。
辅助设备需提前检查:暗袋无破损漏光,铅增感屏无褶皱划痕,像质计(Fe型适用于碳钢)丝径清晰,确保无设备故障影响检测结果。
焊缝表面质量的预处理规范
焊缝表面及两侧母材(范围≥焊缝宽度3倍)需清理干净,去除飞溅、焊瘤、氧化皮及油污。飞溅用钢丝刷清除,焊瘤修磨至与余高齐平,氧化皮用喷砂或化学剂去除。
焊缝余高需均匀,最大值≤母材厚度10%且≤3mm(壁厚≤20mm时),过高余高需修磨,避免透照时产生“余高影”干扰缺陷判定。表面粗糙度≤Ra25μm,可用粗糙度仪或对比样块检测。
有凹坑或咬边的焊缝需先补焊,再打磨至符合要求,避免表面缺陷掩盖内部缺陷或导致底片伪影。
透照工艺参数的选择与验证
透照方式按焊缝尺寸选择:大直径管(外径>100mm)或厚壁焊缝(壁厚>10mm)用单壁单影,小直径管(≤100mm)用双壁双影(重叠度≥15%)。透照方向需垂直焊缝中心,避免影像畸变。
管电压基于母材厚度(T):碳钢焊缝管电压U≈20T+50(kV),如T=10mm时U=250kV,不得超射线机最大电压(过高降低对比度,过低无法穿透)。
焦距(F)需满足几何不清晰度(Ug)要求:Ug=df×L2/L1≤0.2mm(Ⅰ级焊缝),其中df为焦点尺寸,L1为焦点到工件距离,L2为工件到胶片距离。如df=2mm、L2=10mm,则L1≥100mm,即F≥110mm。
曝光时间结合管电流计算:曝光量(E=I×t)需满足底片黑度(2.0≤D≤4.0)。如I=5mA、E=30mA·min,则t=6min,参数需试照验证。
胶片与透照布置的细节控制
胶片类型匹配焊缝等级:Ⅰ级焊缝用T2类(高灵敏度),Ⅱ级用T3类。胶片尺寸需覆盖焊缝,搭接≥10mm,使用前检查无划痕、过期。
增感屏与管电压匹配:<100kV用0.02-0.05mm铅屏,100-200kV用0.1-0.2mm,>200kV用0.3-0.5mm,需紧贴胶片避免间隙模糊。
标记正确放置:工件/焊缝编号打在胶片两侧(距焊缝≥5mm),像质计放透照区最不利位置(离焦点最远),丝径朝向焦点;透照日期、检测人员代号写在暗袋上,便于追溯。
曝光操作与辐射安全防护
曝光前确认设备位置:X射线机窗口正对焊缝中心(偏差≤5°),焦距符合工艺卡;γ射线源用源机送至位置,避免手工操作泄漏。
核对参数(管电压、电流、时间)无误后启动曝光,过程中不得移动设备或工件,避免底片模糊。长焊缝分段透照应标记位置,确保搭接无漏检。
辐射防护需设警示标识,人员撤离至安全距离(按剂量仪检测,剂量率≤0.25μSv/h),检测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定期监测辐射量。
暗室处理的温度与时间控制
暗室需避光防尘,温度18-24℃、湿度40%-60%。显影液(米吐尔2g+对苯二酚5g+亚硫酸钠50g/1000ml水)温度20℃±2℃,显影4-6分钟(每分搅拌1次)。
显影后清水冲1-2分钟,入定影液(硫代硫酸钠200g+亚硫酸钠15g/1000ml水)15-20分钟,确保银盐溶解;定影后流动水冲30分钟,去除残留液。
底片悬挂晾干(≤40℃),避免暴晒或高温变形,晾干后装入底片袋标注编号,防止划痕污染。
底片评定与缺陷判定的执行标准
评定前检查底片质量:黑度(黑度计检测)、清晰度(焊缝边缘及像质计丝径清晰)、像质计灵敏度(如T=10mm需显0.32mm丝径)需符合GB/T 3323,不合格需重检。
缺陷判定按标准:裂纹(线性尖锐)、未熔合(层间/母材未结合,连续黑影)、未焊透(根部未结合,均匀线性影)为致命缺陷,直接判废;气孔(圆/椭圆光滑影)、夹渣(不规则粗糙影)按大小、数量、密集度分级(如Ⅰ级不允许≥2mm气孔)。
结果记录需填写《射线检测报告》,包括焊缝编号、工艺参数、缺陷类型/位置/尺寸及评定结果,附底片及像质计影像;不合格焊缝需通知返修,返修后重检至合格。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