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检测中样品燃烧后的重量损失如何计算?
阻燃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阻燃检测中,样品燃烧后的重量损失(又称质量损失)是评估材料热稳定性与阻燃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它通过量化材料燃烧过程中的分解、挥发或炭化程度,直接反映阻燃剂的抑燃、成炭效果。准确计算重量损失不仅是GB/T 2408、UL 94、ISO 5660等主流标准的强制要求,也是企业验证防火合规性、优化阻燃配方的关键依据。本文将从定义、准备、测量到误差控制,全面拆解重量损失的规范计算逻辑。
重量损失的定义与检测标准关联
阻燃检测中的重量损失,指样品在规定燃烧条件下,燃烧前后的质量差值占初始质量的百分比(默认质量分数)。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相对值量化材料的分解程度——重量损失越小,说明材料燃烧中保留的固态成分越多,阻燃性能通常更优。
不同标准对重量损失的应用场景不同:UL 94垂直燃烧(V级)中,重量损失是辅助判断“滴落引燃”的补充指标;ISO 5660锥形量热仪测试中,重量损失是实时监测的参数(质量损失速率MLR,单位g/s),直接关联热释放速率计算;GB/T 2408水平燃烧测试中,重量损失是评估“燃烧蔓延速度”的间接依据。
需注意,部分标准明确“重量损失范围”:UL 94要求包含样品残余物与滴落物,GB/T 8626(建筑材料可燃性)仅统计样品本体残余——计算前需先确认标准条款,避免范围错误。
此外,重量损失与“剩余质量分数”互补(剩余质量分数= m1/m0×100%,重量损失率=100%-剩余质量分数),两者可相互验证计算准确性。
计算前的样品准备要求
样品状态直接影响测量准确性,需严格预处理:尺寸与形状需符合标准——UL 94 V级样条为127mm×12.7mm×(0.8-13)mm,边缘打磨光滑(避免边缘提前分解导致误差);GB/T 2408水平燃烧样条为150mm×15mm×3mm。
环境调节是关键:样品需在23℃±2℃、50%±5%湿度下放置48小时以上,直至恒重(连续两次质量差≤0.1%)——未恒重的样品会因水分蒸发导致“虚假损失”,高估分解程度。
样品清洁不可少:用无水乙醇擦拭表面去除油污、灰尘(外来杂质会增加m0,导致重量损失偏小);多组样品需标注唯一编号(如“Sample-01-V-3mm”),避免燃烧前后混淆。
燃烧前后的重量测量规范
测量工具需匹配精度:初始质量≥1g的样品用精度0.01g的分析天平,<1g的微型样品用0.1mg精度天平(UL 94样品通常2-5g,选0.01g天平即可)。
初始重量(m0)测量:样品放天平中央,待示数稳定后读值,重复3次取平均(消除随机误差);燃烧后重量(m1)需冷却至室温(≤25℃)再测——热样品会因空气浮力导致m1偏小,高估损失。
滴落物收集需合规:UL 94测试中,样品下方100mm处放置石棉布收集滴落物,m1需包含样品残余与滴落物(如样品残余2.5g+滴落物0.1g,m1=2.6g);GB/T 2408水平燃烧无需收集滴落物。
基础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基础公式:重量损失率(WL)=(m0-m1)/ m0 × 100%。其中m0为初始质量,m1为总残余质量(单位需统一,如均用g)。
公式用“百分比”是为消除尺寸差异:3g样品损失0.6g与1g样品损失0.2g,百分比均为20%,说明分解程度一致——相对值更反映材料本身性能。
实例:某ABS样品m0=3.25g,燃烧后m1=2.58g(含滴落物0.1g),则WL=(3.25-2.58)/3.25×100%≈20.6%,若UL 94 V级要求≤25%,则符合要求。
不同检测标准下的参数调整
标准差异需调整参数:UL 94需收集滴落物计入m1,GB/T 2408水平燃烧无需;ISO 5660燃烧30分钟算总损失,UL 94燃烧“10秒×2次”算总损失;ISO 5660需去除松散残渣,UL 94保留所有残渣。
例如UL 94-2021标准“Section 8.6”明确:“重量损失为初始质量与样品+滴落物质量的差值”——需严格按标准条款调整,避免参数错误。
燃烧残渣的处理与重量修正
残渣分“结合态”(与样品紧密结合的炭层,需保留)和“松散态”(灰烬,按标准处理):ISO 5660需刷去松散残渣,UL 94保留所有残渣——去除结合态残渣会导致m1偏小,高估损失。
滴落物中的杂质需去除:如石棉布纤维混入滴落物,用镊子挑出(避免m1偏大,低估损失);熔融滴落球(如PA66燃烧后的熔融球)需计入m1,属于未完全分解的固态成分。
常见误差来源及避免方法
误差主要来自四环节:样品未恒重(解决:严格调节至连续两次质量差≤0.1%);天平未校准(每天用标准砝码校准,误差≤0.01g);燃烧后未冷却(冷却30分钟至室温);滴落物未收集(用200mm×200mm石棉布覆盖样品下方)。
此外,样品编号错误需避免:用记号笔标注唯一编号,燃烧前后拍照记录,确保对应关系准确。
实例演示:以UL 94 V-0级测试为例
1、样品信息:PC/ABS合金,尺寸127mm×12.7mm×3mm,m0=3.50g(恒重后)。
2、燃烧条件:两次10秒燃烧,样品均1.5秒内自熄,无滴落引燃棉花。
3、燃烧后处理:冷却30分钟,收集样品残余2.60g+滴落物0.15g,m1=2.75g。
4、计算:WL=(3.50-2.75)/3.50×100%≈21.4%。
5、结果:UL 94 V-0级要求≤35%,符合标准。
需注意,重量损失是辅助指标,需与“自熄时间”“滴落引燃”等主指标结合判断——若滴落引燃棉花,即使重量损失符合要求,也判定为不符合。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