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检测中金属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如何测试?
阻燃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金属复合材料(如金属-聚合物、金属-陶瓷、金属-纤维等)因兼具金属的力学强度与非金属相的功能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幕墙、轨道交通等领域。然而,其燃烧性能直接关系到使用安全——若聚合物相易燃、金属相易热变形,可能引发火灾蔓延或结构失效。因此,系统测试金属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是阻燃检测的核心环节,需结合材料结构特点与应用场景,从热释放、烟毒、剩余强度等多维度展开。
测试标准的选择逻辑
金属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测试需基于应用场景选择对应标准,确保结果的针对性。例如,建筑领域优先采用GB 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该标准涵盖燃烧滴落物、烟密度、产烟毒性等指标,适配幕墙、隔墙等构件——其分级结果直接决定材料能否用于高层建筑的防火分区。
航空航天领域则遵循ISO 19706《航空材料燃烧性能测试》,该标准针对机舱环境的特殊性,增加了“低压条件下的燃烧测试”(模拟高空10000米的气压)与“火焰熄灭时间”要求——若材料在低压下燃烧时间超过60秒,将无法用于飞机内饰。
通用材料的热释放特性常用ISO 5660《锥形量热仪测试热释放速率》,该标准通过氧消耗法精准测量热释放速率,是材料配方优化的核心工具——例如,研发人员可通过调整金属层厚度,观察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的变化,找到最优配比。
烟密度测试多参考ASTM E1354《建筑材料烟密度标准试验方法》,该标准采用“光学密度法”,能实时记录烟浓度的变化——对于商场、地铁等人员密集场所,烟密度是比热释放更重要的安全指标,因为烟会先于火焰威胁人员生命。
不同标准的“适用范围”需严格区分:若将航空用的ISO 19706用于建筑材料测试,会因“低压条件”与实际场景不符,导致结果无效;若将建筑用的GB 8624用于航空材料,会因“未考虑低压”而低估火灾风险。因此,测试前需明确材料的“最终使用场景”,再对应选择标准。
试样制备的关键要求
试样的代表性与一致性是测试准确性的前提,需从“尺寸、表面、取样、数量”四方面严格控制。首先是尺寸——需完全符合标准规定:例如,ISO 5660要求试样为100mm×100mm×(3-50)mm,厚度需与实际应用一致(如建筑幕墙用材料取10mm厚,若实际厚度为8mm,则试样也需取8mm);GB 8624的垂直燃烧试样为150mm×100mm×厚度,若试样厚度超过标准上限(如20mm),需切割至规定厚度,但需保证切割面平整。
其次是表面状态——试样表面不能有油污、划痕、氧化层或污染物。油污会增加材料的可燃性(如机油的燃点低,会提前引燃试样);划痕会破坏金属层的连续性,导致热传递不均;氧化层(如铝的氧化膜)会降低金属的热导率,影响测试结果。因此,试样制备后需用无水乙醇擦拭表面,再用干燥空气吹干。
第三、取样位置——需从成品的“不同部位”取样,确保涵盖材料的“性能差异区域”。例如,金属-聚合物复合板的生产过程中,边缘的金属层可能比中心薄(因为压延工艺的边缘效应),转角的聚合物可能比板面多(因为模具填充的死角)。因此,需从“中心、边缘、转角、中间”四个位置各取1组试样,每组3个平行样。
第四、数量——平行样数量至少5个,以统计平均值得出可靠结果。例如,某试样的PHRR测试值为300kW/m²,其他4个为250、240、260、250kW/m²,平均值为250kW/m²,该试样的偏差为20%,超过15%的允许范围,需重新取样。若重新取样后仍有偏差,需检查制备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如切割时温度过高导致聚合物熔融)。
引燃方式的确定依据
引燃方式需匹配材料的“引燃特性”与“应用场景”,常见的引燃方式有三种:电引燃、火焰引燃、热辐射引燃。
电引燃——适用于“易燃的聚合物基金属复合材料”,如金属-聚乙烯、金属-聚丙烯。常用设备为锥形量热仪的电引燃器,原理是通过电阻加热产生高温,引燃试样表面的聚合物相。标准要求引燃时间为30秒,辐射强度为50kW/m²(模拟火灾中的热辐射强度)。例如,金属-聚乙烯复合材料的聚乙烯燃点约340℃,电引燃器的温度可达500℃,能快速引燃。
火焰引燃——适用于“难燃的陶瓷基或金属基复合材料”,如金属-陶瓷、金属-玻璃纤维。常用设备为酒精喷灯或丙烷喷灯,火焰高度为100mm(GB 8624要求),引燃时间为60秒。例如,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陶瓷相燃点超过1000℃,电引燃无法引燃,需用火焰直接加热,使陶瓷相表面的有机物(如粘结剂)燃烧,进而引燃材料。
热辐射引燃——适用于“需模拟火灾中的热环境”的材料,如建筑中的天花板、地板。常用设备为辐射板(ASTM E1354),辐射强度为25-100kW/m²(模拟不同火灾阶段的热辐射)。例如,天花板材料需承受火灾初期的低辐射强度(25kW/m²),地板材料需承受火灾发展阶段的高辐射强度(75kW/m²)。热辐射引燃的优势是能模拟“无明火”的热环境,更接近真实火灾中的“轰燃前阶段”。
引燃位置也需严格遵循标准:ISO 5660要求引燃器对准试样“中心”,确保热辐射均匀;GB 8624的垂直燃烧需引燃试样“下端10mm处”,模拟火焰从底部蔓延的场景;ASTM E1354的热辐射引燃需将试样“倾斜45度”,模拟天花板的安装角度。若引燃位置错误(如将垂直燃烧的试样引燃中心),会导致火焰蔓延方向改变,测试结果无效。
热释放速率的测试与解读
热释放速率(HRR)是衡量材料火灾危险性的“核心指标”,它反映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单位时间释放的热量”,直接关系到火灾的蔓延速度与强度。常用测试设备为锥形量热仪(Cone Calorimeter),原理是“氧消耗法”——每消耗1kg氧气,释放约13.1MJ热量,通过测量燃烧消耗的氧气量,计算HRR。
测试过程中,需记录“HRR曲线”“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总热释放(THR)”“达到PHRR的时间(TTP)”四个参数。例如,某金属-酚醛复合材料的HRR曲线:燃烧0-30秒,HRR从0上升至100kW/m²(聚合物相开始燃烧);30-60秒,HRR上升至200kW/m²(金属层开始导热,分散热量);60-120秒,HRR稳定在150kW/m²(酚醛树脂逐渐炭化,形成隔热层);120秒后,HRR逐渐下降至50kW/m²(炭化层完全形成,阻止氧气进入)。
PHRR是HRR曲线的“最高点”,代表材料在火灾中的“最大热量爆发”——PHRR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小。例如,某金属-聚乙烯复合材料的PHRR为300kW/m²,某金属-酚醛复合材料的PHRR为150kW/m²,说明酚醛基材料的火灾危险性更小。THR是HRR曲线下的“总面积”,代表材料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总热量”——THR越低,对周围环境的加热作用越弱。例如,THR为10MJ/m²的材料,燃烧后不会使周围温度升高超过50℃;THR为20MJ/m²的材料,会使周围温度升高超过100℃,引燃周围可燃物。
TTP是“达到PHRR的时间”——TTP越长,说明材料的“引燃延迟时间”越长,人员有更多时间逃生。例如,某材料的TTP为60秒,说明燃烧60秒后才达到最大热量释放;若TTP为30秒,则热量爆发更快,危险性更高。
金属层的作用在此凸显:若金属层厚度≥0.5mm,可通过“热传导”分散聚合物相燃烧产生的热量,降低PHRR(如从300kW/m²降至200kW/m²);若金属层厚度≥1mm,可通过“热 sink 效应”吸收热量,延长TTP(如从30秒延长至60秒)。因此,调整金属层厚度是优化材料HRR的有效方法。
烟密度与毒性的分析方法
烟密度与毒性是“人员安全”的关键指标——火灾中,80%的死亡是由烟毒引起的,而非火焰。烟密度测试用于评估“烟对能见度的影响”,毒性测试用于评估“烟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烟密度测试采用“烟密度 chamber”(如GB/T 8627的设备),原理是“光学密度法”——通过测量燃烧产生的烟对“平行光束”的遮挡率,计算烟密度(D)。测试参数包括“最大烟密度(MSD)”“烟密度发展速率(RSD)”“达到MSD的时间(TMSD)”。例如,某金属-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MSD为50,说明烟遮挡了50%的光线,能见度约为5米(正常能见度为10米以上);RSD为1.0min⁻¹,说明烟密度每分钟增加1.0单位;TMSD为120秒,说明燃烧2分钟后达到最大烟密度。
MSD的安全阈值:人员密集场所(如商场、地铁)要求MSD≤75(能见度≥3米),否则会影响逃生路线的识别;封闭空间(如飞机机舱)要求MSD≤50(能见度≥5米),因为机舱内的逃生通道更狭窄。RSD的安全阈值:≤1.5min⁻¹,否则烟会快速扩散,短时间内充满空间。
毒性测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燃烧产物中的“有毒气体成分”与“浓度”。常见有毒气体包括:一氧化碳(CO)、氯化氢(HCl)、氰化氢(HCN)、二氧化硫(SO₂)。例如,金属-聚氯乙烯(PVC)复合材料燃烧时,PVC分解产生HCl(浓度约1000ppm),CO(浓度约500ppm);金属-聚丙烯复合材料燃烧时,产生CO(浓度约300ppm),无HCl。
有毒气体的安全阈值:CO浓度≤500ppm(暴露30分钟无明显中毒症状),HCl浓度≤100ppm(暴露10分钟无呼吸道刺激),HCN浓度≤50ppm(暴露5分钟无生命危险)。例如,某金属-PVC复合材料的HCl浓度为1200ppm,超过安全阈值,无法用于人员密集场所;若通过添加“抑烟剂”(如三氧化二锑),将HCl浓度降至80ppm,则符合要求。
剩余强度的评估流程
金属复合材料的优势在于“燃烧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性”,因此“剩余强度”是评估材料“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剩余强度指材料在“标准燃烧条件下”燃烧后,保留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剪切强度),通常用“强度保留率”(燃烧后强度/未燃烧强度×100%)表示。
测试流程:
1、制备未燃烧试样(对照组)与燃烧试样(实验组);2、对实验组试样进行标准燃烧(如ISO 5660的50kW/m²辐射,燃烧10分钟);3、冷却至室温(约24小时,避免热应力影响);4、用万能试验机测试两组试样的力学性能。
5、计算强度保留率。
例如,某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测试结果:未燃烧试样的弯曲强度为150MPa,燃烧后为90MPa,强度保留率为60%。这意味着,即使环氧树脂层完全燃烧(环氧树脂的燃点约300℃,燃烧后形成炭化层),铝层仍能承担60%的结构荷载——对于建筑幕墙的“非承重结构”,60%的保留率足够(因为幕墙的主要荷载是风荷载,燃烧后风荷载会降低);对于“承重结构”(如建筑柱子),要求保留率≥70%,否则需增加金属层厚度。
金属相的“类型”也会影响剩余强度:不锈钢的高温强度比铝高(不锈钢的熔点约1500℃,铝的熔点约660℃),因此不锈钢-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剩余强度保留率比铝-聚合物高(如不锈钢的保留率为75%,铝为60%)。若材料用于高温环境(如工业炉的隔热层),需选择不锈钢作为金属相。
剩余强度的测试需注意“燃烧后的试样状态”:若燃烧后试样出现“开裂、分层、变形”,需记录这些缺陷,因为它们会影响力学性能。例如,某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燃烧后出现“陶瓷层开裂”,即使弯曲强度保留率为80%,也无法用于需要“结构完整性”的场合(如航空发动机舱的隔热罩)。
燃烧滴落物的检测要点
燃烧滴落物是“二次火灾”的主要诱因——熔融的聚合物或金属滴落到下层可燃物上,会引燃新的火灾,扩大火灾范围。因此,滴落物检测需评估“滴落物的数量、温度、引燃性”三个参数。
测试装置:在锥形量热仪的试样下方,放置一个“滴落物收集盘”(直径200mm,深度50mm),盘内铺一层“干燥的滤纸”(或棉絮),用于检测滴落物是否引燃。测试过程中,需记录“首次滴落时间”“滴落频率”“滴落物温度”“滤纸是否引燃”。
例如,某金属-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测试结果:首次滴落时间为30秒(聚乙烯开始熔融),滴落频率为每分钟5滴,滴落物温度为300℃(聚乙烯的熔融温度约130℃,燃烧后的滴落物表面仍在燃烧,温度更高),滤纸被引燃(因为滤纸的燃点约230℃,滴落物温度300℃超过燃点)。这说明该材料的滴落物具有“二次火灾风险”,需改进——如增加金属层厚度(从0.3mm增至0.8mm),或添加“抗滴落剂”(如聚四氟乙烯)。
金属层的作用:若金属层厚度≥0.5mm,可通过“热传导”降低聚合物的熔融温度,减少滴落;若金属层厚度≥1mm,可通过“物理阻挡”阻止聚合物熔融滴落(因为金属层的强度高,能保持结构完整性)。例如,某金属-聚乙烯复合材料的金属层厚度为0.3mm,滴落频率为每分钟5滴;厚度增加至0.8mm后,滴落频率降至每分钟1滴;厚度增加至1.2mm后,无滴落。
引燃性的评估:滤纸被引燃的条件是“滴落物温度≥可燃物的燃点”。例如,滤纸的燃点约230℃,若滴落物温度≥230℃,则会引燃滤纸;若<230℃,则不会引燃。因此,测试时需用“热电偶”测量滴落物的温度(热电偶的探头需对准滴落路径,距离试样下方50mm处)。例如,某金属-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滴落物温度为250℃,滤纸被引燃;添加抗滴落剂后,滴落物温度降至200℃,滤纸未被引燃。
绝热性能的验证方法
绝热性能是评估材料“阻止热传递”的能力,它反映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向背面传递的热量”,直接关系到“背面可燃物的引燃风险”。例如,建筑幕墙用材料的绝热性能好,能阻止火焰加热背面的墙体,避免墙体引燃;航空发动机舱用材料的绝热性能好,能阻止发动机的热量传递到机舱,保证乘客安全。
测试方法:常用“防护热板法”(GB/T 10294)或“热流计法”(GB/T 10295),原理是“在材料的一侧施加恒定的热流,测量另一侧的温度升高值(背温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