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检测中材料的熔融滴落物是否会影响等级评定?
阻燃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阻燃检测中,熔融滴落物是热塑性材料(如PP、PE、PET等)受热后的典型行为,其是否带火焰、是否引燃下方材料,直接关系到阻燃等级的评定结果。不少企业因忽视滴落物的控制,导致产品未能达到目标等级,影响市场准入。本文围绕熔融滴落物的特性、标准要求及对等级评定的具体影响展开解析,为材料研发与检测提供参考。
熔融滴落物的基本概念与产生机制
熔融滴落物是指热塑性材料在火焰或高温作用下,受热软化、熔融后,因重力作用从试样表面滴落的液态或半固态物质。热塑性材料的分子结构为线性或支链型,无交联网络,受热到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会逐渐软化,继续升温至熔融温度(Tm)则完全转变为可流动的熔体。
常见的热塑性材料如PP(熔融温度160-170℃)、PE(110-130℃)、PET(250-260℃),均易产生熔融滴落。滴落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带火焰的“有焰滴落”,熔体在滴落过程中仍处于燃烧状态;另一种是不带火焰的“无焰滴落”,仅为高温熔体。其中,有焰滴落的火灾风险更高,可能直接引燃下方的可燃物。
熔融滴落的本质是材料热稳定性不足的表现——当材料无法通过自身结构或阻燃剂阻止熔体流动时,就会形成滴落。例如,未添加阻燃剂的PP,燃烧时熔体迅速流动,形成大量有焰滴落,极易扩散火焰。
阻燃等级评定的核心逻辑:火焰传播与热危害控制
阻燃等级评定的核心目标是评估材料在火灾中的“危害程度”,关键指标包括火焰蔓延速率、燃烧时间、热释放量及二次危害(如滴落物、烟雾)。其中,火焰传播是火灾扩大的主要途径,而滴落物是“二次火焰传播载体”——滴落物会脱离原试样,落到周围的家具、纺织品或其他材料上,引发新的燃烧点。
因此,阻燃等级评定不仅关注材料本身的燃烧行为,更关注其“是否会引发火灾扩散”。例如,垂直燃烧测试(UL94、GB8624)中,试样垂直放置模拟实际使用中的垂直构件(如窗帘、电器外壳),滴落物的情况直接反映材料对下方空间的危害。
若材料燃烧时产生大量有焰滴落,即使自身燃烧时间较短,也会因“可能引发二次燃烧”被判定为低等级;反之,若能控制滴落物(如无滴落或无焰滴落且不引燃),则更易达到高等级。
主流阻燃标准中对熔融滴落物的明确要求
全球主流的阻燃标准均将熔融滴落物作为等级评定的关键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是UL94(美国保险商实验室标准)和GB8624-2012(中国建筑材料燃烧性能标准)。
UL94垂直燃烧测试将等级分为V-0、V-1、V-2,核心差异在于滴落物的要求:V-0级要求“两次点燃后火焰持续时间≤10秒,且无滴落物引燃下方12英寸(304.8mm)处的棉花”;V-1级允许火焰持续时间≤30秒,但同样要求“无滴落引燃棉花”;V-2级则放松了滴落物限制——允许滴落物引燃棉花,但火焰持续时间仍需≤30秒。
GB8624-2012针对建筑材料的分级(B1难燃、B2可燃),对滴落物的要求更侧重“是否引燃滤纸”:B1级材料需满足“垂直燃烧测试中,无滴落物引燃滤纸”;B2级材料允许滴落,但“滴落物不应持续引燃滤纸超过10秒”。
此外,ISO 12952-1(纺织品阻燃测试)要求滴落物不能引燃下方的绒毛层;IEC 60695(电器绝缘材料)则将滴落物的“持续时间”纳入评定指标——若滴落带火焰超过10秒,将直接降低等级。
熔融滴落物影响等级评定的具体场景
场景一:引燃接收物导致等级下降。某PP材料添加了氢氧化铝阻燃剂,UL94测试中两次点燃的火焰持续时间均≤10秒(符合V-0要求),但滴落的有焰熔体引燃了下方的棉花。根据UL94规则,只要有一次引燃,就不能达到V-0,最终被评定为V-2级。
场景二:无焰滴落但高温引燃。某ABS材料燃烧时产生无焰滴落,但熔体温度高达200℃以上,落到GB8624要求的滤纸上后,滤纸因高温炭化并燃烧。原本该材料的烟密度、燃烧时间均符合B1级要求,但因滴落引燃滤纸,最终降为B2级。
场景三:滴落持续时间过长。某PE材料燃烧时,滴落物持续时间超过30秒(UL94要求≤30秒),即使未引燃棉花,也因“熔体流动时间过长”被判定为V-1级(原本目标是V-0)。
测试中熔融滴落物的观察与判定要点
测试前需对试样进行状态调节:按照标准要求,将试样置于23℃、50%相对湿度的环境中放置48小时,确保材料的含水率和性能稳定。例如,UL94要求试样厚度为1.6mm或3.2mm,尺寸为127mm×12.7mm,避免因尺寸偏差影响滴落行为。
测试中需标准化观察:用秒表记录“火焰持续时间”(从喷灯移开至火焰熄灭的时间),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滴落过程(便于后期追溯);接收物(棉花或滤纸)需放置在试样下方300mm处,保持干燥、无污渍——若棉花受潮,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是否被引燃。
判定时需综合两次测试结果:UL94要求每根试样测试两次,两次结果均需满足等级要求才算合格。例如,第一次测试滴落引燃,第二次未引燃,仍不能达到V-0级。
此外,需明确“引燃”的定义:棉花冒烟或出现明火、滤纸炭化面积超过10%,均视为引燃。
材料改性对熔融滴落物的控制:从根源减少评定风险
添加膨胀型阻燃剂(IFR)是控制滴落的有效方法。IFR由酸源(如聚磷酸铵APP)、碳源(如季戊四醇PER)、气源(如三聚氰胺)组成,高温下会形成膨胀炭层——炭层具有隔热、隔氧作用,能阻止熔体流动,同时炭层的刚性结构可固定熔体,减少滴落。例如,PP中添加25%的IFR,燃烧时形成连续炭层,可完全消除有焰滴落,达到UL94 V-0级。
交联改性可将热塑性材料转为热固性。通过辐照或化学交联剂(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处理PE,使其分子形成交联网络,受热时不会熔融,只会分解为炭渣,从根源上避免滴落。例如,交联PE的垂直燃烧测试中无任何滴落,可轻松达到V-0级。
填充纤维增强抗滴落性。在PP中加入15%-20%的玻璃纤维,纤维会在熔体中形成“物理网络”,缠住流动的熔体,减少滴落量。例如,玻璃纤维增强PP的滴落物数量较纯PP减少60%,且无焰滴落的温度降低至150℃以下,不易引燃下方材料。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