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皱性能检测标准解读
性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纺织品抗皱性能直接影响穿着体验与产品价值,是消费者选购衣物、家纺的核心考量之一。为规范市场、统一评价尺度,国内外制定了多项抗皱性能检测标准。本文将系统解读常见标准的适用范围、测试原理与操作要点,助力行业从业者与消费者理解抗皱性能的科学评价逻辑。
常见纺织品抗皱性能检测标准体系概述
纺织品抗皱性能检测标准按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型与专用型两类。国内通用标准以GB/T 3819-1997《纺织品 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 回复角法》为核心,适用于各类机织物与针织物的折痕回复性评价;专用标准如GB/T 18863-2002《免烫纺织品》,针对经免烫整理的纺织品规定了抗皱性能要求。
国际上,ISO 2313:2000《Textiles—Determination of the recovery from creasing of fabrics—Recovery angle method》与国内GB/T 3819技术内容一致,是全球贸易中常用的对接标准;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的AATCC 66-2019《Wrinkle Recovery of Woven Fabrics》则更侧重机织物的实际穿着折皱评价,在北美市场具有权威性。
不同标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测试对象、折痕产生方式与评价指标上。例如,针织物因结构松软,其抗皱性能测试需选择GB/T 3819中的“针织物专用试样尺寸”(25mm×200mm),而机织物则用常规尺寸(25mm×150mm);ISO 2313针对丝绸类织物,允许将调湿时间延长至6h,以确保试样充分平衡。
此外,部分标准针对特殊纤维类型有补充规定——如GB/T 3819对毛织物的负荷施加时间缩短至3min,因毛纤维的弹性回复速度更快;AATCC 66对聚酯纤维织物的动态折皱周期增加至15个,以模拟合成纤维的耐用性。
回复角法:GB/T 3819与ISO 2313的核心测试原理
回复角法是抗皱性能检测中最常用的量化方法,其原理基于织物折痕后自主回复的角度大小评价抗皱能力。以GB/T 3819为例,测试需先将试样裁成规定尺寸(一般为25mm×150mm),在标准环境(温度20±2℃、相对湿度65±4%)下调湿4h以上。
操作时,将试样沿长度方向对折,用夹钳固定折痕处并施加10N的负荷保持5min,形成固定折痕;随后释放负荷,将试样置于回复角测试仪上,测量折痕两侧织物的张开角度(即回复角)。
ISO 2313的测试步骤与GB/T 3819基本一致,但对试样尺寸(如部分纤维类型的试样需调整为25mm×200mm)与负荷施加时间(部分情况为3min)有细微差异。回复角的数值越大,说明织物抗皱性能越好——通常,回复角≥150°为抗皱性能优良,120°~150°为中等,<120°为较差。
需注意的是,回复角分为急回复角(释放后1min测量)与缓回复角(释放后24h测量),前者反映织物的即时抗皱能力,后者反映长期回复效果,部分标准会同时要求两项指标。例如,纯棉免烫织物的急回复角可能达到160°,但缓回复角可能降至140°,说明其即时抗皱能力好,但长期回复能力略有下降。
AATCC 66:机织物的动态折皱回复性测试
AATCC 66是北美市场针对机织物抗皱性能的主流标准,其测试方法更贴近实际穿着中的折皱场景。与GB/T 3819的静态折痕不同,AATCC 66要求将试样缝制成“裤腿”状(直径约50mm),套在直径为25mm的金属杆上,模拟衣物穿着时的折皱状态。
测试时,先将套有试样的金属杆放入标准调湿环境,然后用专用折皱仪对试样施加周期性的折皱应力(每周期包括压缩与释放,共10个周期),形成动态折痕;随后取出试样,测量折痕的回复角。
AATCC 66的回复角计算方式与GB/T 3819类似,但更强调“经向”与“纬向”的综合评价——标准要求分别测试经向(织物长度方向)与纬向(织物宽度方向)的回复角,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此外,AATCC 66允许对免烫织物进行“洗涤后测试”,即先将试样按AATCC 124方法洗涤5次,再进行折皱回复性测试,以评价抗皱性能的耐久性。例如,某纯棉免烫织物未洗涤时的回复角为190°,洗涤5次后降至170°,仍符合AATCC 66的“下降率≤10%”要求,说明其抗皱耐久性良好。
免烫纺织品的特殊要求:GB/T 18863的抗皱性能指标
GB/T 18863《免烫纺织品》是国内针对经树脂整理等免烫工艺处理的纺织品的专用标准,其抗皱性能要求更严格。该标准规定,免烫纺织品的抗皱性能需同时满足“回复角法”与“外观评级法”两项指标。
回复角法部分,要求经向与纬向的平均回复角≥180°(对于纯棉及棉混纺产品);外观评级法则需将试样按规定方法洗涤、熨烫后,与标准样照对比,折皱等级≥4级(等级分为1~5级,5级为无折皱,1级为严重折皱)。
测试时,外观评级需由3名以上专业人员独立评价,取平均等级——若出现争议,需增加评价人员至5名并取中位数。例如,某免烫衬衫的外观评级为4.2级,说明其洗涤后的折皱程度轻微,符合消费者对“免烫”的预期。
GB/T 18863的特殊之处在于“耐久性要求”:标准规定,免烫纺织品经5次洗涤后,回复角下降率不得超过15%,外观等级不得低于3.5级,确保抗皱性能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
测试环境的重要性:标准环境对结果的影响
纺织品的抗皱性能与纤维的吸湿性密切相关——纤维吸湿后会软化,分子间作用力减弱,折痕回复能力下降;而干燥环境下纤维刚性增强,分子间作用力恢复,回复能力提升。因此,所有抗皱性能检测标准都严格规定了“标准测试环境”:温度20±2℃、相对湿度65±4%(符合GB/T 6529《纺织品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的要求)。
测试前,试样需在该环境下调湿至少4h,直至质量变化率≤0.2%(即达到“吸湿平衡”)。若未按标准调湿,测试结果会出现显著偏差——例如,纯棉织物在相对湿度80%的环境下,回复角可能比标准环境低20°~30°;而聚酯纤维织物在干燥环境(相对湿度30%)下,回复角可能比标准环境高10°~15°。
此外,测试过程中的环境波动也需严格控制。若测试室的温度突然升至25℃,或相对湿度降至50%,需立即暂停测试,待环境恢复标准状态后重新调湿试样。例如,某实验室因空调故障导致相对湿度降至55%,测试的纯棉试样回复角为130°,而正常环境下应为120°,结果偏差达8%,需重新测试。
对于热带或寒带地区的测试,标准允许在“二级标准环境”(如温度27±2℃、相对湿度65±4%)下进行,但需在测试报告中明确标注环境条件,以便结果对比。
测试操作的关键注意事项:避免误差的核心要点
抗皱性能检测的准确性高度依赖操作细节,以下几点需特别注意。首先是试样制备:试样需从织物不同部位随机截取,避免在布边、折痕或疵点处取样——对于机织物,需在幅宽方向均匀取5个试样;对于针织物,需避开线圈歪斜的区域。
其次是调湿:试样需平放在调湿架上,不得重叠或受压,调湿时间需严格满足标准要求(如GB/T 3819要求至少4h,部分厚织物需延长至8h)。若试样调湿不充分,纤维未达到吸湿平衡,测试的回复角会偏低。
第三是仪器校准:回复角测试仪需每月用标准角度块(如90°、180°)校准一次,确保测量误差≤1°;夹钳的负荷(如10N)需用砝码定期验证,避免负荷不足或过大——若负荷变为8N,试样折痕深度不足,回复角会偏高;若负荷变为12N,折痕过深,回复角会偏低。
最后是人员操作:施加负荷时需确保试样对折整齐,折痕线与夹钳边缘平行;释放负荷后,需立即将试样置于测试仪上,避免手指触摸折痕处影响回复效果——若试样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移位,需重新测试。此外,测试过程中需记录每一步的操作时间,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常见误区:抗皱性能与“不皱”的区别
在抗皱性能检测与消费认知中,常遇到“抗皱=不产生折痕”的误区——事实上,任何织物受到外力都会产生折痕,抗皱性能评价的是“折痕后的回复能力”,而非“避免产生折痕的能力”。
例如,聚酯纤维织物的抗皱性能优良,是因为其折痕回复角大(通常≥160°),折痕能快速自主消除;而纯棉织物的抗皱性能较差,是因为其折痕回复角小(通常≤120°),折痕难以自主消除。即使是“免烫织物”,也会产生折痕,只是折痕回复能力更强。
抗皱性能与“挺括性”也存在本质区别:挺括性是织物抵抗变形的能力(如硬挺的西装面料),由纤维的刚性与织物的组织结构决定;而抗皱性能是变形后的回复能力,由纤维的弹性与整理工艺决定。部分挺括性好的织物,抗皱性能可能并不优——如某些厚羊毛织物,挺括但折痕回复慢;部分挺括性差的织物,抗皱性能可能很好——如薄聚酯纤维衬衫面料,柔软但折痕回复快。
另一个误区是“抗皱性能越好,穿着越舒适”——事实上,抗皱性能好的织物(如聚酯纤维)可能透气性较差,而抗皱性能差的织物(如纯棉)可能透气性更好。消费者需根据使用场景选择:若需要长时间穿着且不易留折痕,选抗皱性能好的织物;若需要夏季穿着透气舒适,选纯棉等天然纤维织物,即使抗皱性能差,也可通过熨烫改善。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