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检测中如何测定材料燃烧时的最高温度?
阻燃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阻燃检测中,材料燃烧时的最高温度是评估其火灾危险性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反映材料燃烧的剧烈程度与热释放速率。准确测定这一参数,能为材料的阻燃配方优化、火灾风险评估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本文将从原理、设备、操作等维度,详细解析燃烧最高温度的测定方法与关键控制点。
燃烧最高温度测定的核心原理
材料燃烧时的温度变化,本质是燃烧反应热释放与环境热交换的平衡结果。当材料受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后,与氧气混合燃烧释放热量,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传递至周围环境与材料表面。温度测定的关键是通过传感器捕捉这一过程中的峰值温度。
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是热电偶,其利用两种金属丝的“塞贝克效应”——当两端存在温度差时,会产生与温度成正比的电信号。热电偶的响应速度快(毫秒级)、耐高温(可达1200℃以上),能精准捕捉燃烧过程中的瞬时高温,是阻燃检测中温度测定的“核心工具”。
常用的燃烧温度检测设备
不同材料的应用场景,需匹配不同的检测设备。锥形量热仪(CONE)是模拟真实火灾环境的首选——它通过辐射热源(如电加热锥)模拟火灾中的热辐射,能同步测量温度、热释放速率与烟密度,适用于塑料、纺织品等材料;
氧指数仪附带的温度模块,可在测定材料燃烧所需最低氧浓度的同时,记录燃烧过程中的最高温度,适合评估材料的自持燃烧能力;
水平/垂直燃烧测试仪加装温度探头后,能测定火焰传播路径上的温度变化,适用于电工产品外壳、电线电缆等材料——这类材料的燃烧温度直接关系到电气设备的火灾蔓延风险。
样品的标准化制备要求
样品的状态直接影响温度测定结果,需严格遵循标准制备:尺寸方面,ISO 5660标准中,锥形量热仪的样品需为100mm×100mm×(3-10)mm的平整试样,边缘无毛刺(毛刺会导致局部热量集中,影响温度分布);
状态调节需在23±2℃、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中放置24小时以上——吸潮的材料燃烧时,水分蒸发会吸热,导致最高温度偏低10%-15%;
样品安装需牢固:如锥形量热仪中,样品需用金属夹固定在样品架上,避免燃烧时变形或掉落,影响探头的温度捕捉。
试验过程的关键操作步骤
第一步是设备校准:热电偶需用标准温度源(如干体炉)校准,误差控制在±1℃内——传感器漂移会导致数据偏差,如未校准的热电偶,测量误差可能超过5%;
第二步是探头定位:按标准规定调整探头位置——如EN 13501要求,热电偶需距离样品表面5mm,对准燃烧区域中心;若探头离样品太远,测的是周围空气温度;太近则会接触熔融物,导致探头损坏或数据偏高;
第三步是点火与数据采集:用电火花点火时,火焰高度需控制在20mm±2mm,持续点火30秒后撤离;数据采集系统需每秒采集1次数据,直至火焰熄灭后温度回落至初始温度的110%以下——停止过早会遗漏峰值温度;
第四步是试验终止:待样品完全冷却后再取出,避免高温样品损坏设备或烫伤操作人员。
温度数据的准确获取与处理
数据采集的位置决定了温度的物理意义:材料表面温度反映热分解速率,火焰温度反映可燃气体燃烧剧烈程度,烟气温度关联热扩散风险——试验需明确测量位置,如评估材料的阻燃效果,需重点测表面温度;
数据处理需剔除异常值:如点火瞬间的电火花高温(通常超过1000℃,非材料燃烧温度),再取连续3次稳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峰值温度;
需计算“净最高温度”:即测量温度减去试验初始环境温度——环境温度波动会影响结果,如冬季试验环境温度低,未扣除的话,测量值会偏高5%左右。
影响测定结果的常见因素及控制
环境风速是关键变量:试验环境风速需控制在0.2m/s以下,否则气流会吹散火焰,导致温度测量值偏低10%-20%——需在防风罩内进行试验;
材料特性影响显著:厚壁材料(如10mm厚PVC)因导热慢,表面温度比薄壁材料(2mm厚PVC)高约30℃;添加氢氧化铝阻燃剂的材料,因阻燃剂分解吸热,最高温度可降低50℃-80℃;
设备稳定性需定期验证:热电偶使用超过100次后,金属丝会老化,塞贝克系数改变——需重新校准,避免测量误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