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排气净化性能检测标准
性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排气净化性能检测是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保障空气质量的关键环节,其标准体系直接决定检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本文围绕现行主流检测标准,从分类框架、车辆类型差异、核心污染物要求、试验条件、测试循环、净化装置效率、OBD监测及在用复检等维度,系统解读汽车排气净化性能检测的核心规则。
汽车排气净化性能检测标准的分类框架
汽车排气净化性能检测标准主要按车辆类型、检测阶段与污染物类型分类。按车辆类型分为轻型汽车标准(针对总质量≤3500kg的载客/载货汽车)与重型汽车标准(总质量>3500kg),前者以GB 18352系列为核心,后者对应GB 17691(重型柴油车)等;按检测阶段分为新生产车辆型式核准标准与在用车辆符合性核查标准,前者侧重研发与生产环节的达标验证,后者关注使用中的排放稳定性;按污染物类型分为气态污染物(CO、HC、NOx)与颗粒物(PM、PN)检测标准,气态污染物用NDIR、FID等方法,颗粒物用称重或粒子计数法。
不同分类维度的标准相互衔接,形成覆盖“生产-使用-报废”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例如新生产轻型汽车需满足GB 18352.6-2016的型式核准要求,在用车辆则需符合GB/T 18285-2018的复检规定,确保净化性能从出厂到报废始终可控。
轻型与重型汽车的标准差异
轻型与重型汽车的净化性能标准因动力系统与使用场景不同存在显著差异。轻型汽车(GB 18352.6-2016)采用WLTC循环(世界轻型汽车测试循环),以“里程”为单位设定限值,如国六b阶段CO≤300mg/km、NOx≤35mg/km、PN≤6×10¹¹个/km;重型柴油车(GB 17691-2018)采用WHDC循环(世界统一重型车循环),以“单位功率”为单位,如国六阶段CO≤1.5g/kWh、NOx≤0.4g/kWh、PN≤2×10¹¹个/kWh。
此外,重型汽车需额外检测排气烟度(GB 3847-2018),采用自由加速法测量烟度值,国六标准下限值为1.0m⁻¹(光吸收系数),而轻型汽车无此要求——因重型车多为柴油动力,颗粒物排放更突出,烟度可直观反映DPF(颗粒物捕集器)的工作状态。
核心污染物的检测标准要求
汽车排气中的核心污染物包括CO、HC、NOx、PM(颗粒物质量)与PN(粒子数量),其检测方法与限值均有明确标准。CO采用非分散红外法(NDIR)检测,轻型国六b的WLTC循环限值为300mg/km;HC采用火焰离子化法(FID),限值68mg/km;NOx采用化学发光法(CLD),限值35mg/km;PM用滤纸称重法,限值2.5mg/km;PN用粒子计数器,限值6×10¹¹个/km。
这些限值针对“完整测试循环”设定,需覆盖车辆启动、加速、匀速、减速等全工况——例如冷启动阶段(发动机未预热)催化转化器未达工作温度(300℃以上),污染物排放较高,标准要求测试循环必须包含冷启动环节,确保净化性能在实际使用中的有效性。
试验条件的标准化规定
试验条件直接影响净化性能检测结果,标准对环境、燃油、车辆状态均有严格要求。环境条件需满足温度23±5℃、相对湿度30%~75%、气压86~106kPa,避免低温导致催化转化器失效或高湿度影响污染物浓度测量。
燃油需符合国六标准:汽油硫含量≤10mg/kg,柴油硫含量≤10mg/kg——硫会与催化转化器中的贵金属(铂、钯、铑)反应,导致“硫中毒”,降低转化效率,因此低硫燃油是净化性能达标的前提。
车辆状态要求:测试前需预热至发动机冷却液≥80℃、机油温度≥60℃,轮胎气压符合厂标,载荷为设计总质量(轻型汽车)或额定载荷的一定比例(重型汽车)——预热可确保发动机与净化装置处于“工作状态”,载荷则模拟实际使用中的重量,避免空车测试导致的排放偏低。
排放测试循环的标准体系
测试循环是模拟车辆实际行驶工况的核心工具,主流循环包括WLTC(轻型)、WHDC(重型)、FTP-75(美国)。WLTC取代了原有的NEDC(新欧洲驾驶循环),分为低速(0~56km/h)、中速(56~76km/h)、高速(76~97km/h)、超高速(>97km/h)四个阶段,总时长1800秒、里程23.25km,更贴合现代城市与高速路况,能真实反映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排放。
重型汽车的WHDC循环则覆盖市区(0~40km/h)、市郊(40~70km/h)、高速(>70km/h),总时长1800秒,功率需求从0到100%额定功率,模拟货车、客车的实际运营场景——例如市区频繁启停会增加NOx排放,高速匀速则考验DPF的持续过滤能力。
净化装置的效率检测标准
净化装置(催化转化器、DPF、DOC)是降低排放的核心部件,其效率检测需测量“入口”与“出口”的污染物浓度差。三效催化转化器(TWC)的效率标准为:CO、HC转化效率≥90%,NOx≥85%(国六),检测时需在发动机台架上模拟不同转速与负荷,确保全工况下的有效性。
DPF的效率要求:PM过滤效率≥90%,PN≥95%,检测方法为“加载循环法”——让车辆运行一个完整测试循环,收集DPF入口与出口的颗粒物,通过称重或计数计算效率。若DPF效率低于阈值,需更换或再生(通过高温燃烧颗粒物)。
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主要处理CO与HC,标准要求转化效率≥80%,其检测需结合发动机的怠速、加速工况,确保在低负荷下仍能有效工作。
OBD系统的监测标准要求
OBD(车载诊断系统)是“实时监测”净化性能的关键,标准要求OBD能检测催化转化器失效、DPF堵塞、氧传感器故障等问题。例如GB 18352.6-2016规定:当催化转化器转化效率下降至70%以下时,OBD需触发故障码(DTC),并点亮MIL灯(故障指示灯)。
检测时需用诊断仪读取OBD数据:若无故障码且MIL灯未点亮,视为净化装置工作正常;若有故障码,需维修相关部件(如更换催化转化器)后复检。OBD的“监测频率”也有要求——对催化转化器的监测需每1000km至少一次,确保及时发现故障。
在用汽车的复检标准
在用汽车的净化性能检测采用“符合性核查”,标准为GB/T 18285-2018(轻型)与GB 3847-2018(重型)。检测方法包括双怠速法、简易工况法(ASM、VMAS):双怠速法测量怠速(发动机转速750±50rpm)和高怠速(额定转速50%±5%)时的CO、HC浓度,限值分别为CO≤0.5%(怠速)、0.3%(高怠速),HC≤100ppm(怠速)、50ppm(高怠速);简易工况法模拟实际行驶,测量CO、HC、NOx的综合排放,限值更接近真实使用场景,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主流方法。
在用车辆需定期检测(如每年一次),不合格的需维修后复检——维修需针对净化装置(如更换催化转化器、清洗DPF),维修后仍不合格的,需强制报废。此标准确保在用车辆的净化性能不随使用时间下降,避免“超龄车”成为污染物排放源。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