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检测中ISO 9705标准的大型燃烧测试如何进行?
阻燃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ISO 9705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全尺寸房间角落燃烧测试标准,旨在模拟真实火灾场景下建筑材料及组件的燃烧性能,通过还原“房间角落起火”的初始阶段,评估材料的火焰传播、烟气生成及热稳定性,是建筑防火设计的关键依据。本文将详细拆解该标准下大型燃烧测试的实施流程与核心要求。
ISO 9705的测试原理与适用场景
ISO 9705测试基于“受限空间火灾”模型,通过在3m×3m×2.4m的密闭房间角落点燃100kW丙烷燃烧器,模拟家具、电器等“初始火源”的燃烧场景。测试核心是观察材料受火后的“链式反应”——火焰如何从火源蔓延至墙面、吊顶,热量如何积聚导致温度升高,烟气如何扩散影响环境。
该标准适用于建筑围护结构组件(如墙面、吊顶、地面)、复合型家具(如沙发、衣柜)及隔断材料,需以“实际应用的完整构造”为试样(如多层复合墙板、集成吊顶),而非单一材料。相比小尺度测试(如ISO 5660热释放速率),ISO 9705更贴近真实火灾中“材料-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果更具工程参考价值。
试样的选取与制备规范
试样需完全匹配实际使用的构造与尺寸:墙面试样通常为2.4m高×3m宽(覆盖测试房间一个完整墙面),吊顶试样需覆盖天花板1/2至全部面积(3m×1.5m或3m×3m),地面试样为3m×3m的完整区域。若材料为多层结构(如石膏板+保温层+装饰层),需保持层序、厚度(误差≤±2mm)及粘结方式(如建筑胶、螺钉)与实际一致,不得简化层材。
试样数量需满足统计要求:通常需制备3个平行样(同一批次、同一构造),取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论——平行样的偏差需≤10%,否则需重新制备试样(偏差过大说明材料一致性差)。
试样预处理需符合环境要求:制备完成后,需在23℃±2℃、相对湿度50%±10%的环境中放置至少48小时,使材料含水率稳定(木材类材料含水率需≤12%)。预处理后需检查试样外观(无开裂、变形),避免因 moisture变化影响燃烧性能。
测试设备的搭建与校准要求
测试房间需按照标准尺寸搭建:3m(长)×3m(宽)×2.4m(高)的密闭空间,墙面与地面采用C20混凝土(不燃),天花板为可拆卸的轻钢框架(便于安装试样)。角落燃烧器为矩形预混合燃烧器(0.3m×0.15m),距地面0.15m,通过丙烷与空气预混合(空燃比15:1)确保火焰稳定(功率误差≤±5%)。
监测系统需覆盖关键参数:温度传感器(K型热电偶)布置在天花板下100mm处(4个均匀分布)、墙面中间高度(1.2m)及地面以上0.5m处,记录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烟气采集系统通过天花板中央的Φ100mm管道抽取烟气,连接氧气(量程0-25%)、一氧化碳(0-5000ppm)、二氧化碳(0-10%)分析仪,同时用激光透光度法测量烟气减光系数(0-100m⁻¹)——减光系数越高,烟气的遮光性越强。
设备校准需贯穿测试前全流程:燃烧器功率用质量流量控制器验证(丙烷流量0.012±0.001m³/min);气体分析仪用标准气体(如5%CO、95%N₂)校准(误差≤±2%);温度传感器用恒温油浴(100℃)验证精度(≤±1℃);摄像头需用标准色卡校准色彩还原度,确保火焰形态记录准确。
试样安装与环境准备要点
试样安装需模拟实际施工:墙面试样固定在测试房间的轻钢龙骨上,缝隙用防火密封胶填充(宽度≤2mm);吊顶试样通过龙骨悬挂在天花板框架上,与墙面试样的连接处留2mm伸缩缝(避免热胀变形);地面试样铺设在水泥基底上,边缘与墙面齐平。安装后需检查试样平整度(误差≤±5mm),避免构造缺陷导致火焰“短路”(从缝隙快速蔓延)。
环境准备需满足恒定条件:测试房间需提前24小时保持23℃±2℃、相对湿度50%±10%,与试样预处理环境一致;房间内清理所有杂物(如工具、包装纸),避免外来可燃物干扰测试;数据采集系统提前1小时启动,记录初始参数(如初始温度23℃、氧气浓度20.9%)。
安装完成后需进行“密封性验证”:关闭房间门,用烟雾发生器(丁烷烟雾)测试缝隙(门缝、试样边缘),若烟雾泄漏量超过0.1m³/min,需重新密封——泄漏会导致烟气流失,低估实际火灾中的烟气浓度与温度。
正式测试的操作流程与关键控制
测试启动前需确认安全:燃烧器阀门开启前,用检漏仪检查丙烷管道(无泄漏);数据采集系统显示各传感器信号稳定(如温度传感器读数一致);测试人员撤离至操作室(通过监控摄像头观察内部)。
燃烧器点燃后严格遵循时间控制:启动燃烧器(计时开始),保持100kW功率燃烧30分钟——若30分钟内火焰自行熄灭,需停止测试并记录“熄灭时间”;若火焰持续蔓延,燃烧器关闭后需继续监测至房间温度回到初始值±10%(通常需1-2小时),确保捕捉到“余火”阶段的温度与烟气变化。
测试过程中需重点观察:火焰是否从燃烧器区域蔓延至试样的“非暴露面”(如墙面背面)——若非暴露面出现明火,说明材料的“隔火性能”失效;是否有熔融滴落物(如塑料材料),并记录滴落物是否引燃地面的1m×1m干燥棉垫(引燃则说明滴落物具有火灾扩大风险);烟气颜色与浓度(黑色浓烟说明不完全燃烧严重,一氧化碳浓度可能超标)。
数据采集需连续无中断:温度、气体浓度、减光系数需每秒记录一次,确保捕捉到“峰值参数”(如天花板温度峰值、一氧化碳浓度最大值)。若数据中断(如传感器故障),需立即停止测试,更换设备后重新进行——中断会导致关键参数缺失,无法判定结果。
测试结果的记录与判定依据
测试结束后需整理核心参数:温度数据提取“天花板最高温度”(反映热量积聚程度)、“墙面温度峰值”(反映火焰蔓延速度);烟气数据提取“减光系数最大值”(≤20m⁻¹为合格,超过则影响疏散)、“一氧化碳最大浓度”(≤1000ppm为安全阈值)、“氧气最低浓度”(≥15%说明燃烧未耗尽氧气);火焰传播数据记录“火焰到达试样边缘的时间”“非暴露面是否引燃”。
结果判定需结合多维度指标:
1、火焰蔓延:非暴露面引燃→不满足要求。
2、温度:天花板最高温度>600℃→热量积聚可能导致结构坍塌。
3、烟气:减光系数>20m⁻¹且持续时间>10分钟→影响疏散;一氧化碳>1000ppm→毒性超标。
4、物理状态:试样开裂、脱落→结构完整性失效;滴落物引燃棉垫→火灾扩大风险。
需注意,不同应用场景的合格标准不同:如用于疏散通道的墙面材料,要求“非暴露面不得引燃”“一氧化碳浓度≤500ppm”;用于非疏散区域的材料,要求可适当放宽(如一氧化碳≤1500ppm)。判定结果需明确标注“适用场景”,避免误用。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