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饰的阻燃检测中续燃时间需控制在多少秒以内?
阻燃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防护服饰是高温、火焰环境下作业人员的“安全铠甲”,其阻燃性能直接决定了对人体的保护能力。续燃时间作为阻燃检测的核心指标之一,指试样脱离火源后继续燃烧的时长,它直观反映了材料的自熄能力——续燃时间越短,服装在意外接触火焰后停止燃烧的速度越快,能有效减少烧伤风险。明确续燃时间的控制标准,是保障防护服饰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续燃时间的定义与检测逻辑
续燃时间(Afterflame Time)是阻燃检测中的基础参数,按照GB/T 5455-2014《纺织品 燃烧性能 垂直方向燃烧性能的测定》等方法定义,指试样在规定条件下接触火焰后,移除火源至火焰完全熄灭的时间,单位为秒。
检测时,通常将150mm×150mm的试样固定在垂直燃烧试验仪上,用高度40mm的火焰接触试样底部10秒(部分标准为12秒),随后立即移开火焰,启动秒表记录续燃时间。若试样在续燃过程中滴落物引燃下方的脱脂棉,还需额外记录滴落引燃情况,但续燃时间仅针对试样本身的燃烧。
续燃时间的本质是材料“抗持续燃烧”的能力——火源移除后,材料若能快速自熄,说明其阻燃体系(如阻燃剂、纤维结构)能有效抑制燃烧链式反应;反之,续燃时间越长,火焰扩散的风险越高,对人体的伤害越大。
国内标准中的续燃时间强制要求
我国针对防护服饰的阻燃性能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其中续燃时间是“必检项”且有严格限值。以最常用的GB 8965.1-2023《防护服装 阻燃防护 第1部分:阻燃服》为例,标准规定:阻燃服的续燃时间≤2秒,阴燃时间(无火焰燃烧的时间)≤10秒,同时损毁长度≤100mm。
针对特殊场景的防护服,标准要求更严。比如GB 24539-2021《防护服装 森林防火服》,考虑到森林防火环境中火焰强度高、蔓延快,规定续燃时间≤1秒,阴燃时间≤5秒——这是因为森林消防员面临的是大面积明火,哪怕1秒的续燃都可能导致火势蔓延至全身。
此外,GB 12014-2019《防静电服》中,若防静电服同时要求阻燃性能,续燃时间也需符合GB 8965.1的要求,即≤2秒,确保“防静电+阻燃”双功能的有效性。
国际标准中的续燃时间差异与共性
国际上,阻燃防护服的标准以ISO、ASTM、EN系列为主,续燃时间的要求与国内标准逻辑一致,但会根据应用场景细分级别。比如ISO 11612:2015《防护服装 阻燃防护 对热和火的防护》将阻燃性能分为Class 1(基础防护)和Class 2(高级防护),其中Class 1要求续燃时间≤2秒,Class 2≤1秒。
ASTM F1506-20《工业用阻燃服标准性能规范》是北美常用标准,针对工业焊接、冶金等场景,要求续燃时间≤2秒,阴燃时间≤10秒,与GB 8965.1的工业级要求一致。
EN 11612:2018(欧盟标准)则完全等同于ISO 11612,续燃时间的分级要求一致——这种“分级制”的核心是匹配场景风险:风险越高(如石油化工的爆炸场景),选择更高等级(Class 2),续燃时间限制更严。
不同防护场景的续燃时间适配原则
续燃时间的限值并非“一刀切”,而是与作业场景的火焰强度、接触时间、环境风速等因素强相关。比如工业焊接场景,工人接触的是局部明火(如电焊弧光、熔渣),火焰温度约1000℃但接触时间短,因此续燃时间≤2秒即可满足需求。
石油化工场景可能面临可燃气体爆炸后的扩散火焰,温度高达1500℃以上,且火焰持续时间长,因此需选择Class 2级防护服,续燃时间≤1秒。
森林防火场景中,火焰是大面积、高风速的露天火,续燃时间必须≤1秒,甚至部分企业会内部要求≤0.5秒,以应对极端情况。
医院手术室的阻燃手术服,虽火焰风险低,但需防止电外科设备(如电刀)产生的火花引燃服装,因此续燃时间要求≤2秒,同时要求无滴落物(避免烫伤患者)。
检测方法对续燃时间结果的影响因素
续燃时间的检测结果并非绝对,需严格遵循标准的“测试条件”,否则会出现偏差。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火焰参数:标准要求火焰高度为40mm(GB/T 5455)或50mm(ASTM F1506),火焰温度为(1000±50)℃——若火焰过高或温度过低,会导致续燃时间偏短或偏长。
试样预处理也很关键:防护服在使用中会经历洗涤,因此标准要求检测前需按规定次数洗涤(如GB 8965.1要求洗涤5次)——部分阻燃材料(如涂层织物)在洗涤后阻燃剂会流失,导致续燃时间延长。
试样方向需注意:织物的经向(长度方向)和纬向(宽度方向)的纤维排列不同,燃烧性能有差异——标准要求检测经纬两个方向,取最大值作为结果,避免“单向达标”的隐患。
环境条件需稳定:检测环境的温度(20±2℃)、湿度(65±5%RH)需控制——高湿度会使织物吸潮,暂时提高阻燃性能(续燃时间缩短),但实际使用中若环境干燥,性能会回落。
企业控制续燃时间的关键技术路径
企业要确保防护服的续燃时间符合标准,需从材料选择、生产工艺到成品检验全流程管控。材料选型上,优先选择 intrinsic 阻燃纤维(如芳纶1313、芳纶1414),这类纤维本身具有阻燃性,无需依赖后整理,续燃时间稳定(通常≤1秒);若选择常规纤维(如棉、涤),需添加高效阻燃剂(如磷系、氮系),且阻燃剂的施加量需达到“临界阻燃浓度”(如棉织物需添加30%以上的磷系阻燃剂)。
织物结构方面,提高织物的密度(如平纹织物比斜纹更致密)或厚度(如双层织物),可减缓火焰扩散,缩短续燃时间——但需平衡“阻燃性”与“穿着舒适性”(过厚会影响活动)。
后整理工艺需确保阻燃剂均匀施加:采用浸轧-焙烘工艺时,需控制轧余率(如70%±5%)和焙烘温度(160±10℃),确保阻燃剂渗透到纤维内部,避免“表面阻燃”(洗涤后失效)。
成品检验需严格:每批产品需按GB/T 2828.1抽样检测,重点检查续燃时间、阴燃时间和损毁长度——对于特殊场景的防护服(如森林防火服),需增加“极端条件测试”(如模拟高风速环境),确保续燃时间仍符合要求。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