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矿粉掺怎么检测
混凝土检测,工程材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粒化高炉矿渣粉(简称矿粉)是混凝土常用掺合料,可改善工作性、降低水化热并提高耐久性。但矿粉质量参差不齐会直接影响混凝土性能,因此需通过规范检测确保其符合使用要求。本文围绕混凝土用矿粉的核心检测项目,详细说明取样、活性指数、细度、烧失量等关键指标的检测方法与注意事项,为工程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技术参考。
矿粉检测的基础认知
矿粉是高炉炼铁的副产品,经水淬成粒后磨细而成,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铝酸盐等活性矿物。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其质量需满足《粒化高炉矿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T 18046)等标准要求,检测项目包括活性指数、细度、烧失量、流动度比、氯离子含量等,这些指标直接关联矿粉的活性、纯度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需明确的是,矿粉检测需基于“代表性试样”——即试样需能反映整批矿粉的质量,因此取样环节是检测准确性的前提。同时,检测环境需满足温度(20±2℃)、湿度(≥50%)要求,仪器设备需经校准,确保检测结果可靠。
另外,矿粉的“活性”是其核心性能,指与水泥水化产生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化产物的能力,直接决定其代替水泥的比例和混凝土强度发展;而细度、烧失量等指标则辅助判断矿粉的加工质量与纯度,比如烧失量过高可能意味着掺入了未燃尽的炭或其他杂质。
取样与试样制备
矿粉取样需遵循《水泥取样方法》(GB/T 12573),按批取样:袋装矿粉每批不超过200t,散装不超过500t,从不少于20个部位取等量试样,总质量不少于10kg。取样时需避免取表面或底部的粉料,防止试样受潮或污染。
试样制备需将采集的样品混合均匀,用四分法缩分至约1kg,研磨至全部通过0.9mm方孔筛(但不改变其细度),装入密封容器中备用。需注意,缩分过程中应避免粉料飞扬或吸水,若试样受潮需在105±5℃下烘干至恒重(但仅适用于非活性检测项目,如烧失量;活性指数检测需用干燥试样)。
此外,试样需标注批号、取样日期、生产厂家等信息,避免混淆。若检测项目需分样(如同时检测活性指数和烧失量),需确保分样的均匀性,可通过多次混合后分割实现。
活性指数检测(核心性能指标)
活性指数是矿粉与水泥复合后的强度发展能力,以“矿粉-水泥胶砂强度与基准水泥胶砂强度的比值”表示,分7d和28d两个龄期,标准要求S95级矿粉7d活性指数≥75%,28d≥95%(GB/T 18046)。
检测步骤:1、制备基准胶砂:用符合GB 175的P·I 42.5级水泥,按水泥:标准砂:水=1:3:0.5的比例(质量比)制备;2、制备试验胶砂:用矿粉代替30%的基准水泥(质量比),即水泥:矿粉:标准砂:水=0.7:0.3:3:0.5;3、按《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成型40mm×40mm×160mm棱柱体试块,在标准养护箱(20±1℃,相对湿度≥90%)养护至规定龄期,测试抗折、抗压强度。
注意事项:1、矿粉替代比例必须严格控制为30%,否则结果无效;2、标准砂需符合GB/T 17671要求,水需用蒸馏水;3、搅拌时间(低速30s+高速30s)、成型压力(振实台振实120次)需一致,避免操作误差;4、试块养护需避免失水,若表面出现裂纹需重新试验。
常见问题:若28d活性指数偏低,可能是矿粉磨细程度不够(细度大)或高炉渣碱性不足(活性矿物少),需结合细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细度检测(影响活性与工作性)
矿粉细度指通过0.045mm方孔筛的筛余百分率,S95级矿粉要求筛余≤10%(GB/T 18046)。细度越细,比表面积越大,活性越易发挥,但过细会增加需水量,影响混凝土流动度。
检测方法采用“负压筛法”(GB/T 1345):1、将试样倒入已校准的0.045mm负压筛,盖上筛盖,启动负压泵,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2、筛析2min,期间用毛刷轻刷筛网边缘(避免损伤筛网);3、称量筛余物质量,计算筛余率(筛余物质量/试样质量×100%)。
注意事项:1、负压筛需定期校准(用标准粉验证筛余率误差≤1%);2、试样需干燥,若受潮需烘干(105±5℃)至恒重,但需冷却至室温后再筛析;3、筛析过程中若发现筛网堵塞,需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避免用硬毛刷)。
替代方法:若没有负压筛,可采用水筛法(GB/T 1345),但需用蒸馏水冲洗,避免试样沉淀,筛余物烘干后称量,结果需与负压筛法对比修正。
烧失量检测(判断纯度与掺假)
烧失量指矿粉在950±25℃下灼烧至恒重的质量损失率,反映矿粉中未燃尽炭、有机杂质或石膏等成分的含量,S95级矿粉要求烧失量≤3.0%(GB/T 18046)。烧失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强度,还可能引起体积不稳定。
检测步骤:1、称取约1g试样(精确至0.0001g),放入已灼烧至恒重的瓷坩埚中;2、将坩埚放入马弗炉,从低温升至950℃,保持1h;3、取出坩埚,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30min),称量;4、计算烧失量:(灼烧前质量-灼烧后质量)/试样质量×100%。
注意事项:1、马弗炉需预热至规定温度,避免试样骤热碎裂;2、坩埚需编号并预先灼烧至恒重(两次称量差≤0.0005g);3、冷却过程中干燥器需密封,防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4、若试样含易挥发成分(如游离水),需先在105℃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灼烧(避免烘干损失计入烧失量)。
常见问题:若烧失量超过标准,可能是矿粉中掺入了粉煤灰、煤矸石或未磨细的高炉渣,需结合化学分析(如SiO₂、Al₂O₃含量)进一步验证。
流动度比检测(关联混凝土工作性)
流动度比指矿粉-水泥胶砂的流动度与基准水泥胶砂流动度的比值,反映矿粉对胶砂流动性的影响,S95级矿粉要求流动度比≥90%(GB/T 18046)。流动度比过低会增加混凝土的需水量,导致坍落度损失大。
检测步骤:1、制备基准胶砂:水泥:标准砂:水=1:3:0.5(质量比);2、制备试验胶砂:水泥:矿粉:标准砂:水=0.7:0.3:3:0.5;3、按《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 2419),将胶砂倒入流动度试模(截锥圆模,上口直径36mm,下口直径60mm,高60mm),振实后提起试模,用跳桌(每分钟跳动150次)跳动25次,测量胶砂扩散后的最大直径与垂直直径的平均值,即为流动度。
注意事项:1、跳桌的跳动频率和幅度需符合标准(跳动高度10±0.2mm),定期校准;2、胶砂搅拌需均匀,避免出现结团;3、流动度测量需在跳动后1min内完成,避免胶砂初凝;4、若试验胶砂流动度低于基准胶砂,需检查矿粉的需水量比(需水量比=试验胶砂用水量/基准胶砂用水量×100%),需水量比过高会导致流动度比偏低。
氯离子含量检测(保障耐久性)
氯离子会腐蚀混凝土中的钢筋,导致结构破坏,因此矿粉中氯离子含量需严格控制,标准要求≤0.06%(GB/T 18046)。
检测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法”或“硝酸银滴定法”(GB/T 176):1、试样前处理:称取约5g试样,加入50mL蒸馏水,加热煮沸5min,冷却后过滤,取滤液;2、离子色谱法:将滤液注入离子色谱仪,测定氯离子浓度;3、硝酸银滴定法:用稀硝酸调节滤液pH至3~5,加入铬酸钾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砖红色,计算氯离子含量。
注意事项:1、前处理时需充分提取氯离子,煮沸时间不可过长(避免水分蒸发);2、硝酸银标准溶液需定期标定(用氯化钠基准物质);3、滴定过程需快速,避免氯离子吸附在沉淀上;4、若试样中含硫化物,需先加入过氧化氢去除(避免干扰滴定)。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