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印刷品耐溶剂性检测的色彩保留率测定方法研究
耐溶剂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油墨印刷品的耐溶剂性直接影响其在包装、出版等场景的使用寿命,而色彩保留率是评估该性能的核心量化指标。准确测定色彩保留率,能为油墨配方优化、印刷工艺调整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围绕油墨印刷品耐溶剂性检测中的色彩保留率测定方法展开,详细探讨样品制备、溶剂选择、环境控制及结果计算等关键环节,旨在为行业提供科学可操作的测定方案。
色彩保留率与耐溶剂性的关联机制
油墨的耐溶剂性本质是连接料与颜料对抗溶剂渗透、溶解的能力。当溶剂渗透墨层时,连接料若被溶胀或溶解,会失去对颜料的束缚力,导致颜料脱落;若颜料表面未做偶联剂处理,与连接料结合力弱,也易随溶剂流失。
色彩保留率通过量化颜料的保留程度,直接反映耐溶剂性优劣:保留率越高,说明颜料脱落越少,连接料与颜料的抗溶剂能力越强;保留率越低,则耐溶剂性越差。
此外,连接料的交联密度也影响保留率——交联密度高的环氧丙烯酸树脂,分子结构紧密,溶剂难以渗透,颜料更稳定,保留率显著高于交联密度低的聚乙酸乙烯酯树脂。
因此,色彩保留率不仅是耐溶剂性的直观体现,还能间接反映油墨的交联程度与颜料分散性。
样品制备的标准化要求
样品一致性是结果可靠的前提。需选择同一批次、同一印刷参数的印刷品:胶印样品需控制墨层厚度在8-12μm(用膜厚仪测量),柔印样品需用150线/英寸网纹辊保证墨量稳定。
印刷后样品需按工艺干燥:自然干燥需在23±2℃、50±5%RH环境中放置24小时,烘箱干燥需60℃烘烤1小时,确保墨层完全固化,无残留溶剂——残留溶剂会与测试溶剂混合,干扰渗透速度。
样品尺寸统一为100mm×100mm,边缘修剪整齐,避免毛边导致溶剂局部渗透过快;测试区域标记为50mm×50mm的中心区域,避免边缘墨层结合力弱的影响。
复合印刷品需保留完整复合层(如PET/铝箔/纸),避免剥离破坏墨层结构,确保测试条件与实际一致。
溶剂体系的选择与浓度控制
溶剂需模拟印刷品的实际应用场景:食品包装接触乙醇,选95%分析纯乙醇;工业包装接触甲苯,选分析纯甲苯;化妆品包装接触乙酸乙酯,选分析纯乙酸乙酯。
浓度需匹配实际使用情况:若接触稀释溶剂(如50%乙醇),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对应浓度,并用折光仪验证(50%乙醇折光率1.363±0.001);若接触纯溶剂,直接用纯品。
溶剂需现配现用,密封保存:甲苯易挥发,需用棕色瓶存储;乙醇易吸水,需放干燥器中。使用前用0.45μm有机相滤膜过滤,去除杂质,防止堵塞墨层孔隙。
多溶剂接触场景(如化妆品包装接触乙醇+乙酸乙酯),需分别测试每种溶剂的保留率,取最低值作为结果。
测试环境的恒定条件
温度控制在23±2℃:温度升高会加快溶剂分子运动,提升渗透速度,导致保留率偏低;温度过低则渗透变慢,结果偏松。需用恒温箱维持环境温度。
湿度控制在50±5%RH:高湿度会使纸张吸水膨胀,降低墨层与基材结合力,加速溶剂渗透;低湿度会让纸张收缩,导致墨层开裂。测试前样品需在标准环境中平衡24小时。
浸泡时间根据产品需求设定:频繁接触溶剂的化工标签泡30分钟,偶尔接触的食品包装泡15分钟。浸泡时样品需完全浸没(液面高于样品10mm),静态浸泡更接近实际场景。
搅拌速度需统一:若需模拟动态接触(如溶剂流动),可设置100rpm搅拌,但需在方法中明确,避免结果偏差。
色彩数据的采集与仪器校准
采用分光光度计(如爱色丽Ci7800)采集数据,选择D65光源、10°视角,支持特征波长测定(如红墨650nm、黄墨570nm、蓝墨450nm)。
仪器校准需每日进行:用标准白板(反射率≥98%)校白场,标准黑板(反射率≤2%)校黑场;每周用ColorChecker色卡验证,若色卡测量值与标准值色差△E≤1,说明仪器正常。
数据采集时,样品需平整放置,避免褶皱;每个样品测3个点(中心及左右各10mm),取平均值。浸泡后需用滤纸轻吸干表面溶剂,在标准环境中干燥30分钟,确保溶剂完全挥发。
荧光油墨需用带UV补偿的仪器,开启UV灯测量,避免荧光颜料吸收紫外线发射可见光导致的误差。
色彩保留率的计算与结果评定
计算基于颜料特征波长:红墨(C.I.红122)用650nm,黄墨(C.I.黄139)用570nm,蓝墨(C.I.蓝15:3)用450nm,黑墨(C.I.黑7)用400nm——特征波长需参考油墨供应商的光谱曲线。
步骤:1)测原始样品特征波长反射率R0;2)浸泡后测同一波长反射率R1;3)保留率R(%)=(R1/R0)×100%。多色印刷需分别测每个颜色,取最低值。
结果评定按产品标准:食品包装要求R≥90%(色彩稳定),工业包装R≥80%(轻微变化可接受),促销品R≥70%(低成本需求)。金属油墨(银/金墨)需用中性灰(550nm)或黄色(580nm)波长,测试后尽快测量,避免氧化影响。
若结果异常(如R>100%),需检查溶剂残留——残留溶剂会增加墨层透明度,导致反射率虚高,需延长干燥时间至1小时。
干扰因素的识别与排除
基材干扰:纸张吸水膨胀会导致墨层开裂,需选择与实际一致的基材(如铜版纸/白卡纸),避免基材差异影响结果。
溶剂残留:浸泡后未充分干燥,残留溶剂会改变墨层反射率——乙醇残留会提升透明度,使R虚高;甲苯残留会降低反射率,使R偏低。需干燥1小时或50℃红外干燥10分钟。
墨层厚度:过厚(≥20μm)会延长渗透时间,结果偏松;过薄(≤5μm)会加速渗透,结果偏严。需控制厚度在8-12μm,用膜厚仪验证。
人为误差:采集位置偏移会导致结果偏差,需用记号笔标记原始测试点,处理后对准同一位置;操作人员需培训,避免误操作。
方法的重复性与再现性验证
重复性验证:同一批次样品,同一人用同一仪器测6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RSD≤5%说明重复性好。例如某红墨样品6次结果92%、93%、91%、92%、93%、92%,RSD≈0.87%,符合要求。
再现性验证:同一批次样品,2人用2台仪器在不同实验室测试,RSD≤10%说明再现性好。例如实验室A结果92%、93%,实验室B结果91%、92%,RSD≈0.98%,符合要求。
若RSD超标,需排查原因:重复性差可能是墨层厚度不均,需调整印刷工艺;再现性差可能是仪器未校准,需重新校标或更换标准白板。
验证通过后,方法可用于日常检测,确保结果稳定可靠。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