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霜类日化产品检测中耐热耐寒性能的测试方法与判定标准
日化产品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膏霜类日化产品(如面霜、乳液、护肤膏等)的质量稳定性直接关联消费者使用体验与品牌信誉,而耐热耐寒性能是评估其在运输、储存及极端环境下保持性状稳定的核心指标。由于产品常经历夏季高温运输(如车内温度达40℃以上)或冬季低温储存(如北方仓库-10℃以下),明确的测试方法与判定标准成为保障产品品质的关键。本文将系统拆解耐热耐寒测试的操作细节与合格边界,为日化企业质控及检测机构提供实操参考。
测试前的样品准备与设备校准要求
样品准备需遵循“代表性”原则:从同一批次产品中随机抽取3-5个独立包装,每个包装取20g±2g样品,装入透明、密封良好的玻璃或聚乙烯容器(容积约50mL),确保容器无破损、无异味。样品分装后需立即加盖密封,避免水分流失或外界污染——若密封不严,高温下样品水分蒸发会导致“假干缩”现象,误判为不合格。
设备方面,耐热测试需用到精度±1℃的恒温培养箱(能稳定维持40℃-50℃),耐寒测试需-18℃±2℃的低温冰箱或恒温低温箱;此外需配备经校准的温度计(精度±0.5℃)、放大镜(观察细微分层)及留样容器(用于与测试后样品对比)。设备使用前需提前12小时预热或预冷,确保温度均匀性:如恒温培养箱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差需≤1℃,避免因局部过热导致测试结果偏差。
耐热性能测试的温度与时间参数选择
耐热测试的温度设定需贴合产品实际应用场景:一般护肤面霜选择45℃±1℃(模拟夏季高温运输),清爽型乳液或儿童霜选择40℃±1℃(避免高温破坏乳化体系);特殊功效型膏霜(如含维生素C的抗氧化霜)需参考配方耐受性,可降低至37℃±1℃——过高温度会加速活性成分降解,导致测试结果偏离实际。
测试时间通常为24小时或48小时:24小时用于常规产品的快速筛查,48小时用于高稳定性要求的高端产品(如抗皱面霜)。需注意,样品放入设备时需避免堆叠,保持容器间间距≥5cm,确保空气流通;测试过程中不得打开设备门,防止温度波动——若中途开门,需延长测试时间1小时以补偿温度损失。
耐热测试中的样品状态观察要点
样品从恒温箱取出后,需在25℃±2℃的室温环境中静置2小时,待完全恢复至室温后再观察——若未恢复直接观察,可能误判“变稀”为不合格(实际是高温下膏体暂时软化)。
观察内容包括:① 膏体均匀性:是否出现分层(如油相上浮、水相下沉)、结块或颗粒感;② 析水情况:表层或底部是否有明显水分析出(析水量需用滤纸吸干后称重,若超过样品总质量的2%则为异常);③ 颜色与气味:是否有变黄、变味(如油脂酸败的哈喇味);④ 涂抹性:取少量膏体涂抹于手背,感受是否仍保持原有的顺滑度(如原为creamy质地,若变为watery则不合格)。
例如某品牌保湿面霜经45℃/24小时测试后,表层出现0.5mL析水(约占样品质量2.5%),且涂抹时出现“搓泥”——根据标准,析水量超过2%且质地变化显著,判定为不合格。
耐寒性能的低温条件设定依据
耐寒测试的低温值需覆盖产品可能遭遇的极端环境:国内标准通常采用-10℃±1℃(模拟北方冬季室内无暖气环境)或-15℃±1℃(模拟东北、西北户外储存);出口至寒带地区的产品(如俄罗斯、加拿大)需提升至-20℃±1℃——若低温设定过低,会导致膏体过度收缩,出现不可逆的结构破坏(如乳液中的乳化剂结晶)。
低温暴露时间严格控制为24小时:若延长至48小时,部分含植物蜡的膏霜会出现“蜡析”现象(表面析出白色蜡质颗粒),这种变化虽不影响使用,但会被消费者误判为“变质”,因此需避免过度测试。
耐寒测试后的恢复与评估步骤
样品从低温箱取出后,需在室温下自然恢复(不可加热加速),恢复时间至少4小时——若直接加热,会导致膏体中的水相快速蒸发,形成空洞或干缩。
评估要点包括:① 结冰情况:用玻璃棒插入样品,若无法穿透则为完全冻结(乳液类产品冻结后恢复,若仍能保持均匀则合格;面霜类冻结后若变硬且无法涂抹,则不合格);② 结晶析出:是否有白色颗粒(如硬脂酸镁结晶)或冰晶;③ 质地恢复:恢复后是否仍保持原有的柔软度(如原为柔软膏体,若变为硬块状则不合格);④ 分散性:取少量恢复后的膏体加入温水,搅拌后是否能重新分散(乳液若出现“结块不溶”,说明乳化体系已破坏)。
耐热性能的判定标准与实例说明
耐热性能的合格判定需结合产品类型与相关标准:① 依据GB/T 29665《护肤乳液》,乳液类产品耐热后需“无分层、无析水、质地均匀,与原样相比无显著差异”;② 依据GB/T 18570《护肤膏霜》,面霜类产品需“膏体均匀,无油水分离,无明显变色或异味”。
实例说明:某款清爽乳液经40℃/24小时测试后,膏体均匀无分层,仅轻微变稀(恢复室温后恢复原状),判定为合格;另一款滋润面霜经45℃/24小时测试后,出现明显油水分离(油相占比10%),且有哈喇味,判定为不合格——这种情况通常是配方中乳化剂用量不足,无法承受高温。
耐寒性能的合格判定边界解析
耐寒性能的判定需关注“可逆性”——即样品经低温处理后,恢复室温能否回到原始状态。例如:① 乳液类产品:低温下结冰,恢复后完全融化且无分层,判定为合格;若恢复后仍有冰晶或颗粒,判定为不合格;② 面霜类产品:低温下变硬,恢复后柔软度与原样一致,且无结晶析出,判定为合格;若恢复后质地粗糙(如出现“砂粒感”),则不合格。
依据QB/T 1857《润肤膏霜》,耐寒测试后的产品需“无凝固、无分层、无明显变形,感官指标符合要求”。需注意,部分含蜂蜡的膏霜,低温下会出现“自然凝固”(属于蜡质的物理特性),恢复后若能重新软化且涂抹正常,视为合格——这种情况需在判定时备注“蜡质正常凝固”,避免误判。
测试中样品污染的预防措施
样品污染会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需从三方面预防:① 容器清洁:测试用容器需提前用蒸馏水冲洗3次,晾干后使用,避免残留洗涤剂或杂质——若容器有残留洗涤剂,会破坏膏体的乳化平衡,导致分层;② 操作卫生:取样时需使用无菌勺子,避免手直接接触样品——手上的油脂或细菌会污染样品,导致发霉或变味;③ 设备清洁:恒温箱与低温箱使用前需用75%酒精擦拭内壁,防止残留的前次样品(如含油脂的膏体)污染本次样品。
设备温度波动的应对方法
设备温度波动是测试中常见的干扰因素,需采取以下措施:① 定期校准:每3个月用标准温度计(经计量院校准)对设备温度进行核查,若偏差超过±1℃,需调整设备参数或更换;② 预测试:正式测试前,将一支温度计放入设备内,持续监测24小时,确认温度稳定后再放样品——若设备温度波动超过±0.5℃,需维修后再用;③ 多点监测:在设备内不同位置放置3支温度计(上层、中层、下层),确保各区域温度均匀——若中层温度为40℃,上层为42℃,则需调整样品位置至中层,避免上层高温影响。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