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色牢度测试中耐汗渍色牢度的检测步骤及标准依据
纺织品色牢度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耐汗渍色牢度是纺织品色牢度检测中的关键项目,主要模拟人体汗液(含乳酸、盐分等成分)对织物颜色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穿着时的褪色程度及对皮肤、其他衣物的沾色风险。无论是服装、家纺还是产业用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都是评估产品品质稳定性的核心指标——若检测不达标,可能导致消费者穿着时出现“衣服掉色染皮肤”“浅色衣物被深色织物沾污”等问题。因此,掌握规范的检测步骤及对应的标准依据,是企业把控质量、应对市场抽检的基础能力。
耐汗渍色牢度检测的核心标准依据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耐汗渍色牢度标准主要有三个体系:中国国家标准GB/T 3922-2013《纺织品 耐汗渍色牢度的测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05-E04:2013《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第E04部分:耐汗渍色牢度》、美国AATCC 15-2020《耐汗渍色牢度:酸性汗液》。三者检测逻辑一致,但细节参数因市场需求不同而有差异。
GB/T 3922-2013是国内市场的主要依据,适用于各类纺织品,明确了酸性(pH 5.5)和碱性(pH 8.0)两种汗液体系,覆盖人体不同部位汗液的pH差异——比如腋下汗液偏酸性,背部汗液可能偏碱性。ISO 105-E04:2013是国际通用标准,与GB/T技术内容高度一致,仅术语和计量单位略有调整,适合出口欧盟、东南亚等地区的产品。
AATCC 15-2020则针对美国市场,其汗液配方的乳酸(1.0g/L)和氯化钠(10g/L)浓度高于前两者,pH调至4.3±0.2,更贴近美国消费者对“运动后大量出汗”的极端环境模拟需求,常用于出口美国的服装检测。
企业需根据目标市场选择对应标准——若产品同时出口多个市场,需分别按不同标准检测,避免因标准差异导致的合规风险。
检测前的试样制备要求
试样制备直接影响结果重复性,以GB/T 3922-2013为例,试样需剪成40mm×100mm矩形;若织物有经向/纬向差异(如机织物),需从经向、纬向各取2块;针织物或无方向织物则随机取4块。
贴衬织物需用多纤维贴衬(如GB/T 7568.2规定的棉、粘胶、聚酯、羊毛、腈纶、尼龙6种纤维组合),模拟染料向不同材质转移的情况;若检测单一纤维织物(如纯棉T恤),也可使用同材质单纤维贴衬,但需在报告中注明。
试样需调湿处理:放入20±2℃、相对湿度65±4%的标准大气中至少4小时,直至重量变化≤0.2%。这一步是为消除湿度差异导致的带液率波动——未调湿的试样可能吸收更多汗液,影响后续结果。
此外,试样需清洁无破损,若有防水涂层需划破涂层(不破坏纤维),确保汗液能接触纤维。
模拟汗液的配制规范
汗液配方需严格按标准执行。GB/T 3922-2013酸性汗液:乳酸0.5g/L、氯化钠5g/L、磷酸二氢钠2.2g/L,去离子水溶解后调pH至5.5±0.1;碱性汗液则加氢氧化钠调pH至8.0±0.1。AATCC 15-2020的汗液:乳酸1.0g/L、氯化钠10g/L、磷酸氢二钠0.25g/L,pH调至4.3±0.2。
配制注意事项:试剂需分析纯,用去离子水(电导率≤10μS/cm),避免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与磷酸根形成沉淀;pH计需用标准缓冲液(pH4.00、7.00、9.18)校准,误差≤0.1;汗液需当天使用,若冷藏(4℃以下)需重新测pH。
若汗液变质(如出现浑浊、异味),需重新配制——变质的汗液会滋生细菌,分解乳酸,导致pH上升,影响检测结果。
试样与汗液的接触处理流程
第一步浸泡:将试样完全浸没在汗液中,GB/T要求30分钟,AATCC要求15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轻搅,确保充分润湿。
第二步控制带液率:取出试样用轧辊机挤压,使带液率达到100%±5%(试样重量为干重2倍左右)。带液率需精准——过高会导致染料过度扩散,过低无法模拟真实浸润状态。
第三步叠合施压:将试样与贴衬按“贴衬-试样-贴衬”顺序叠合(试样正面朝多纤维贴衬),放入耐汗渍仪压力盘,施加12.5kPa±0.5kPa压力,在37±2℃下保持4小时。这个温度是人体体温,模拟汗液在皮肤与织物间的持续作用。
施压时需确保压力盘水平,避免局部压力不均;多组试样同时检测时,需保证压力和温度一致。
试验后的试样干燥与评级准备
施压结束后,小心取出试样与贴衬(避免拉扯摩擦),分开后悬挂在标准大气中自然干燥至少24小时。需避免暴晒(紫外线加速染料分解)和烘干(高温掩盖褪色情况),自然干燥是唯一符合标准的方式。
干燥后的试样需放入标准光源箱准备评级。光源箱用D65标准光源(模拟日光),背景为中性灰色(反射率约10%),观察距离500mm±50mm,角度45°——这些条件消除环境光对颜色判断的影响,避免普通室内光因色温不同导致偏差。
色牢度的评级方法与指标解读
评级分褪色和沾色两部分。褪色评级:将试样与原样对比,用GB/T 250灰色样卡(1级严重褪色,5级无褪色)评级。沾色评级:将贴衬与空白贴衬对比,用GB/T 251沾色样卡评级,多纤维贴衬需对每种纤维组分(如棉、粘胶)分别评级,取最差等级。
国内市场通常要求耐汗渍色牢度≥3级(褪色、沾色均达标),欧盟要求≥3.5级,美国儿童服装要求≥4级。若结果不达标,企业需调整染色工艺(如增加固色剂、延长固色时间)。
评级人员需通过色觉测试(ISO 105-J01),避免红绿色盲;争议结果需3名以上人员共同评定,取平均值。
检测中的常见误差来源及控制
试样制备误差:未按方向取试样(如机织物只取经向),或用普通棉布代替多纤维贴衬。控制方法:严格按标准剪样,贴衬从正规厂家采购(如中国纺科院标准贴衬)。
汗液配制误差:pH未校准,或用自来水代替去离子水。控制方法:每次配制前校准pH计,使用分析纯试剂和去离子水。
装置误差:耐汗渍仪压力盘老化(压力不足),或温度控制器故障。控制方法:每半年校准试验仪,每次试验前检查压力和温度显示。
评级误差:光源箱灯管老化(亮度不足),或背景色非中性灰。控制方法:每季度检查灯管寿命(D65灯管寿命约2000小时),每年更换背景板。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