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时采集水样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水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水质检测的准确性直接依赖于水样的代表性,而水样采集是整个检测流程的第一步,也是最易影响结果的关键环节。错误的采集方法可能导致数据偏差,甚至误导水质评估与决策。本文结合《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等行业标准,详细梳理水质检测中水样采集的正确方法及需规避的风险点,助力提升水样的代表性与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采样前需明确检测目的,这是制定方案的核心。若为环境质量监测,需按规范设置采样点——河流需设对照、控制、消减断面,湖泊需覆盖湖心、近岸及入湖口;若为污染源监控,则聚焦排放口及工艺节点。同时需根据监测频率(月度/应急)规划时间,避免雨天或水体扰动期采集地表水。
采样工具需匹配检测指标:测重金属用玻璃容器(聚乙烯易吸附金属),测有机物用棕色玻璃瓶(防光解),测微生物用灭菌聚乙烯瓶。工具使用前需严格清洗:玻璃容器用10%硝酸浸泡24小时,再用超纯水冲3次;聚乙烯瓶用洗洁精洗后,盐酸(1:10)浸泡,最后冲净。
人员需熟悉操作与防护:采样前需培训《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 494-2009),掌握采水器开合、溶解氧固定等技巧;采集工业废水需戴防腐蚀手套与护目镜,地下水采样需注意井室通风(防有害气体)。
提前准备现场记录表格,需包含采样点坐标、水温、pH、天气等信息,为后续数据解读提供背景。
不同水体类型的采样方法
地表水采样需保代表性:河流选横断面左中右三点,水深0.5米处采样;水深超5米需分层(0.5米、中层、距底0.5米)。湖泊避岸边扰动,湖心采0.5米至距底0.5米混合样,近岸点缓慢放采样器,防沉积物扬起。
地下水采样前需“洗井”:机井抽1-2倍容积停滞水,至水温、pH连续三次稳定(变化<0.1℃、0.05pH);手压井反复压水至清澈,再收集新鲜水。
工业废水按排放特征采样:连续排放用瞬时采样(取排放口稳流处),间歇排放用混合采样(流速仪测流量后按比例混合),避开死角与沉淀物堆积处。
生活污水采畅流部分:市政检查井取距井底0.3-0.5米水,避沉积物;化粪池出水采出水口,反映初步处理后水质。农业灌溉水避农田回流,选距入口50米外采样。
特殊指标的采样技巧
溶解氧(DO):用溶解氧瓶,水从底入满溢3-5倍容积,加MnSO4与KI固定剂,盖紧颠倒混合,防气泡。
挥发性有机物(VOCs):棕色玻璃瓶满瓶无顶空,加盐酸调pH<2,4℃冷藏,防挥发;测重金属用硝酸浸泡过的玻璃瓶,采后加硝酸调pH<2,防吸附。
微生物:无菌聚乙烯瓶,采样时不碰瓶口,装满密封;含氯水样加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2小时内送实验室。
总磷总氮:采后加浓硫酸调pH<2,抑制微生物降解;测氨氮加硫酸固定,防氮化合物分解。
采样过程的防污染控制
采样器交叉污染:每采一个点前,用待采水冲3次采样器,置换器壁残留。
人员操作规范:戴无粉手套,不碰水样接触部分;测VOCs时禁吸烟或用有机溶剂,防空气污染物溶入。
避沉积物扰动:采样器缓慢入水,若水样浑浊需重采,因沉积物会吸附污染物导致结果偏高。
容器匹配指标:测有机物用玻璃,测重金属用玻璃,测pH用电聚乙烯瓶,避免材质干扰。
采样量与样品标记
采样量需满足检测:常规指标500-1000ml,VOCs200ml,微生物100ml;多指标按最大量采,分瓶保存。
样品标记清晰:瓶身贴采样点编号、日期(YYYYMMDD)、时间、水体类型、指标;瓶盖重复标注,防标签脱落。
分瓶样品标注“同一来源”及编号(如SP-01-1),实验室易识别批次。
样品的保存与运输
保存需快处理:冷藏(DO、微生物、VOCs)用冰袋4℃;冷冻样品-20℃;化学固定(如氨氮)现场加试剂,不延迟。
运输防泄漏:用泡沫固定样品瓶,溶解氧瓶不倒置;运输超4小时换冰袋,应急样专车2小时内送实验室。
交接严谨:核对采样点、数量、保存条件、外观,签记录;异常(泄漏、浑浊)需重采。
采样的质量控制措施
平行样:每10个样采1个平行样,相对偏差<10%(DO<5%),否则重采。
现场空白:用纯水按流程操作,若结果超检出限,说明有污染(如采样器未洗干净),需排查重采。
现场测定:pH、温度、电导率即时测,因易变化(水温升1℃,DO降0.1mg/L),结果即时记录。
流量校准:流速仪每月用标准装置校准,采水器容积定期核查,确保采样量准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