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领域

环境领域

服务热线:

水质检测过程中样品保存的正确方法与时限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3-20

水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水质检测中,样品的保存是衔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的关键环节。若保存不当,水样中的物理性状(如悬浮物沉降)、化学组成(如有机物降解、重金属吸附)或生物活性(如微生物繁殖)会发生改变,直接导致检测结果偏离真实值。因此,掌握正确的样品保存方法与时限,是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核心前提。本文将从原则、容器、温度、固定剂等多维度,拆解水质样品保存的具体操作要点。

样品保存的核心原则

水质样品的变化主要源于三方面:物理变化(如挥发性物质挥发、悬浮物沉降)、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吸附)、生物变化(如细菌分解有机物)。保存的核心是通过外界干预,延缓或终止这些变化。首先,要“快速”——采样后立即采取保存措施(如冷藏、加固定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下;其次,“防污染”——容器、固定剂及操作过程需避免引入外界杂质,比如测重金属的容器不能用自来水冲洗;第三,“匹配指标”——不同检测项目的保存要求差异大,需针对性选择方法,比如测微生物的样品不能加化学固定剂;最后,“可追溯”——保存条件需记录清晰,便于实验室核对。

比如,采集工业废水样品测COD时,若现场未及时冷藏,水样中的有机物会被细菌分解,导致COD结果偏低;而测总汞时,若容器未用硝酸浸泡,汞离子会吸附在容器壁上,结果同样不准确。这些案例都体现了原则的重要性:任何一步疏忽,都可能让前期采样工作白费。

不同检测指标的保存方法差异

检测指标的性质决定了保存方法。以重金属为例,汞、铅、镉等重金属离子易被塑料或玻璃容器吸附,因此需用硝酸酸化(pH<2),使离子保持游离状态;同时,容器需选择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硼硅玻璃,避免吸附。而有机物(如苯系物、VOCs)则需用棕色玻璃容器,防止光照分解,且需冷藏(4℃)减少挥发,部分项目还需加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防止有机物氧化。

微生物指标(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保存更严格:需用无菌聚乙烯容器,采样时避免空气接触,采样后立即置于4℃冷藏箱(不能冷冻),且需在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若超过时限,细菌会繁殖,导致菌落总数结果偏高。

pH、溶解氧这类“易变指标”则需现场检测。pH值会因水样中的CO₂逸出或微生物代谢而变化,比如采集的地表水样品,若放置1小时,pH可能上升0.2-0.5;溶解氧会因温度升高或微生物呼吸而下降,现场用便携式仪器检测是最可靠的方式。

容器选择对保存的影响

容器材质与清洗方法是保存的基础。玻璃容器适合有机物、挥发酚等项目,因为塑料可能溶出增塑剂等有机物,干扰检测;但测重金属时,玻璃中的硅、硼可能溶出,因此更适合用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PTFE)容器。比如测总有机碳(TOC)的样品,需用硼硅玻璃容器,且需经高温(500℃)灼烧2小时,去除容器表面的有机物残留。

容器的清洗步骤需匹配检测项目。测重金属的容器:先用自来水冲洗3次,再用10%硝酸浸泡24小时,最后用超纯水冲洗3次;测有机物的容器: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丙酮浸泡1小时,然后用正己烷冲洗,最后晾干;测微生物的容器:需经高压蒸汽灭菌(121℃,20分钟),或使用一次性无菌容器。若清洗不到位,比如测COD的容器残留了前一次的有机物,会导致本次结果偏高。

温度控制的具体要求

温度是影响样品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多数水样的保存温度为4℃(冷藏),这能有效抑制细菌活性,延缓化学反应速率。比如COD、BOD、氨氮等项目,采样后立即放入4℃冷藏箱,可将保存时限延长至24-48小时。但需注意,“冷藏”不是“冷冻”——部分项目不能结冰,比如测溶解氧的样品,结冰会导致水中氧气溶解度降低,同时冰的膨胀会破坏水样的均匀性;测悬浮物的样品,冷冻会使悬浮物颗粒聚集,影响检测结果。

冷冻(-20℃)仅适用于长期保存的样品,比如某些难降解有机物(如多环芳烃)或需批量检测的样品。但反复冻融会破坏样品的物理结构,比如微生物细胞会因冻融破裂,导致菌落总数结果偏低,因此冷冻样品需一次性检测,避免反复解冻。

现场采样后的温度控制同样重要。比如在夏季高温环境下,采样后需立即用冰袋(而非冰块)填充泡沫箱,使箱内温度保持在4℃左右——冰块易导致局部温度过低,而冰袋的降温更均匀。运输过程中需定期检查温度,若冰袋融化,需及时补充。

化学固定剂的正确使用

化学固定剂的作用是通过改变水样的化学环境,抑制生物活动或阻止化学反应。常见的固定剂包括酸(硫酸、硝酸)、碱(氢氧化钠)、防腐剂(氯化汞)等。使用时需注意三点:“选对”“加够”“纯度高”。

“选对”即固定剂需匹配检测项目:测氨氮用硫酸(加至pH<2),可防止氨氮转化为氨气挥发;测总磷用硫酸(加至pH<2),能抑制磷酸根的水解;测氰化物用氢氧化钠(加至pH>12),可防止氰化物分解为氢氰酸挥发;测总汞用硝酸(加至pH<2),能防止汞离子吸附或还原。若用错固定剂,比如测氨氮加了氢氧化钠,会导致氨氮转化为氨气逸出,结果为零。

“加够”即固定剂的添加量需准确。比如测氨氮时,每升水样需加2ml浓硫酸(ρ=1.84g/ml),确保pH<2;测总磷时,每升水样加1ml浓硫酸。若添加量不足,比如氨氮样品的pH未降到2以下,细菌仍能分解氨氮,导致结果偏低。“纯度高”即固定剂需用优级纯或色谱纯,避免引入杂质——比如用工业级硫酸加至水样中,会带入重金属离子,干扰重金属项目的检测。

需注意,部分固定剂有毒,比如氯化汞(用于测COD的封闭消解样品),使用时需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同时,固定剂的添加需在采样现场完成,不能带回实验室再加,否则样品可能已发生变化。

运输过程中的保存注意事项

运输是样品保存的“中间环节”,需避免震荡、温度波动、容器破损。首先,包装要牢固:用泡沫箱作为外层,内部用气泡膜或海绵固定容器,防止运输过程中碰撞破损;冰袋需均匀放置在容器周围,确保温度均匀。比如测悬浮物的样品,若运输时震荡剧烈,悬浮物颗粒会从容器底部重新分散,导致检测时悬浮物浓度偏高。

标签信息需完整:每个容器需标注“样品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检测项目、保存温度、固定剂添加情况”,便于实验室接收时核对。比如样品编号为“SW-20240501-001”,标注“测COD,4℃冷藏,未加固定剂”,实验室可快速确认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运输时间需严格控制。根据GB/T 5750-2023的要求:微生物样品需在采样后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溶解氧、pH需现场检测或2小时内送达;COD、BOD需在24小时内送达;氨氮、总磷需在7天内送达。若运输时间超过时限,比如微生物样品运输了6小时,即使冷藏,细菌也可能繁殖,导致结果不准确。

常见指标的保存时限参考

保存时限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样品能保持其特性不变的最长时间,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以下是常见指标的保存要求(以GB/T 5750-2023为例):

1. pH:现场检测,不能保存;2. 溶解氧:现场检测或加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固定,4小时内检测;3. COD(化学需氧量):4℃冷藏,24小时内检测;4. BOD(生化需氧量):4℃冷藏,48小时内检测;5. 氨氮:加硫酸至pH<2,4℃冷藏,7天内检测;6. 总磷:加硫酸至pH<2,4℃冷藏,7天内检测;7. 总汞:加硝酸至pH<2,4℃冷藏,14天内检测;8. 菌落总数:4℃冷藏,4小时内检测;9. 总有机碳(TOC):4℃冷藏,7天内检测;10. 挥发酚:加氢氧化钠至pH>12,4℃冷藏,24小时内检测。

需注意,保存时限是“最长时间”,实际操作中应尽量缩短保存时间。比如COD样品,若能在12小时内检测,结果会比24小时更准确;微生物样品若能在2小时内送达,菌落总数的误差会更小。此外,若样品超过保存时限,实验室应拒绝接收,或在报告中注明“样品超期,结果仅供参考”。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