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领域

环境领域

服务热线:

水质检测报告中的溶解氧指标偏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3-19

水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溶解氧(DO)是衡量水质健康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关系着水生生物的生存——鱼类需DO≥5mg/L才能正常活动,底栖生物对DO波动更敏感。当检测报告中DO偏低(通常≤4mg/L为预警值),往往意味着水体面临“缺氧危机”。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而是物理、生物、化学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从溶解氧“来源-消耗”平衡角度,逐一剖析机制。

水体温度与盐度升高,直接降低氧气溶解度

溶解氧的溶解度受温度和盐度直接调控。温度越高,水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氧气越易逸出——淡水在20℃时氧气溶解度约9.09mg/L,30℃时降至7.56mg/L,夏季高温天浅水湖泊表层DO常因温度上升下降1-2mg/L。

盐度的影响同样显著:盐水中的钠、氯等离子会占据水分子间隙,降低氧气溶解度。比如河口区因海水倒灌盐度升高,即使温度不变,DO也比上游淡水低1-3mg/L;养殖池过度投放盐类消毒剂,也会间接降低DO“容纳量”。

生物呼吸与有机物降解,消耗大量溶解氧

水中生物活动是DO消耗的“主力军”。浮游动物、鱼类的呼吸持续耗氧——高密度养殖鱼塘每公斤鱼每小时耗氧约0.5g,500kg/亩密度下,仅鱼类呼吸就能让DO在2-3小时内下降2mg/L。

有机物降解的消耗更关键:生活污水的淀粉、蛋白质,农业面源的化肥残体,或死亡藻类残骸,会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每分解1g有机物(以COD计)需耗氧1-1.5g——某城市河接纳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后,COD从20mg/L升至100mg/L,DO在24小时内从6mg/L跌至3mg/L以下。

“水华后遗症”更致命: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分解过程短时间耗氧巨量——2017年某湖泊蓝藻水华爆发,底层水DO曾降至0.5mg/L以下,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水文条件停滞,减少氧气自然补充

DO自然补充依赖“复氧作用”:流动水流搅拌带入大气氧,或表层光合作用氧气通过对流传递到下层。但水文停滞时,补充大幅减少。

静止的水库或湖泊(流速≤0.1m/s),表层氧难传递到10米以下深层,底层水长期低DO;流动河流(流速≥0.5m/s)因紊动作用,DO能保持5-8mg/L。城市“断头河”因失去流动性,DO比连通河段低2-3mg/L。

水深也是因素:超过20米的湖泊,下层水无法接收表层氧或与大气交换——某深水湖泊30米以下底层水,全年DO仅1-2mg/L。

外源污染物输入,加重氧消耗负荷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是DO偏低的“导火索”。工业废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物)直接与氧反应——造纸厂废水的硫化钠氧化为硫酸盐,每克硫化钠耗氧约1.2g,导致DO短时间骤降。

生活污水的洗涤剂(LAS)和粪便有机物,分解时需大量氧——某小区未处理生活污水排入沟渠,COD达300mg/L,DO1天内从7mg/L降至0.8mg/L,变成黑臭水体。

农业面源的氮、磷流入水体,促进藻类生长间接耗氧——农田径流的尿素进入湖泊,藻类生物量增加3倍,死亡分解耗氧是原来的5倍。

大气与水体交互受阻,复氧能力下降

大气氧是水体DO的重要来源(占总复氧量30%-50%),但水面被覆盖会切断交互。比如石油泄漏形成0.1mm厚油膜,能阻挡80%氧气进入——2021年某海域原油泄漏后,附近DO从8mg/L降至3mg/L以下。

藻类水华也起“隔绝作用”:蓝藻爆发时表层藻类密度达10^7个/L,形成“绿色薄膜”,既阻挡大气复氧,又消耗底层氧——某水库水华期间,表层DO因光合作用达12mg/L,底层水因隔绝和分解仅0.3mg/L。

城市景观水体被水生植物过度覆盖(如荷花覆盖率70%),减少水面与大气接触——某公园池塘夏季DO仅2.5mg/L,鱼类频繁浮头。

底泥厌氧分解,向上层水释放耗氧物质

底泥是水体的“氧消耗库”:底泥中的有机物(死亡生物、沉积污染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甲烷、硫化氢等物质,上升到上层水后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DO。

某湖泊底泥有机物含量5%(干重),厌氧分解每天释放约0.2g/m²硫化氢,这些硫化氢氧化为硫酸盐时,每克耗氧1.4g,导致上层水DO下降1-2mg/L。

底泥的厌氧环境还促进“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每克硝酸盐耗氧约0.2g,导致底层水DO长期低于1mg/L,进而影响整个水体平衡。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