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测试中常用的体外皮肤模型有哪些类型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测试是评估外用药物、化妆品及医疗器械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核心环节,而体外皮肤模型作为连接体外实验与体内临床结果的关键工具,其选择直接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体外皮肤模型需模拟人体皮肤的屏障功能(如角质层的脂质结构)、解剖结构(如表皮与真皮分层)及生物特性(如细胞代谢),以真实反映药物的透皮路径(角质层渗透、毛囊皮脂腺吸收)。本文将详细梳理透皮吸收测试中常用的体外皮肤模型类型,分析其制备方法、特点及适用场景,为相关研究的模型选择提供参考。
正常哺乳动物离体皮肤模型
正常哺乳动物离体皮肤是最传统的体外模型,通过解剖获取动物背部或腹部皮肤,去除皮下脂肪后冷藏保存(4℃可存24小时,-20℃可存1个月)。其中,大鼠皮肤是最易获取的模型,常用Sprague-Dawley或Wistar大鼠,背部皮肤角质层厚度仅5-10μm,屏障功能较弱,药物渗透速率约为人类皮肤的2-5倍,适合初期高通量筛选,但结果需通过物种间校正因子(如面积归一化)调整。
猪皮肤是模拟人类皮肤的“金标准”替代模型,常用小型猪(如Yorkshire猪)的背部皮肤,其角质层厚度(20-40μm)、毛囊密度(100-200个/cm²)及表皮-真皮连接结构与人类高度相似,屏障功能(经表皮失水率约8-12g/m²/h)接近人类(10-15g/m²/h)。猪皮肤广泛用于透皮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如外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的透皮速率测试,结果可直接外推至人体。
人皮肤是最理想的模型,来源为手术剩余组织(如整容手术的面部皮肤、烧伤患者的供皮区),需经伦理委员会审批。人皮肤保留了完整的角质层脂质结构、细胞代谢活性及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皮肤类型),常用于最终验证特殊药物(如基因治疗药物、生物大分子)的透皮特性,但来源有限、成本高(每平方厘米约50-100元),且需严格控制供体的健康状况(如无皮肤病、未使用外用药物)。
去角质层的皮肤模型
去角质层(SC)模型模拟皮肤屏障受损状态(如湿疹、晒伤、术后皮肤),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SC,以评估药物在无屏障保护下的渗透特性。物理方法常用胶带剥离法:用D-Squame®或CuDerm®粘性胶带反复剥离皮肤表面15-20次,通过显微镜观察SC的剥离程度(可见基底层细胞即为完全去除),或用经表皮失水率(TEWL)验证(去除SC后TEWL从10g/m²/h升至50g/m²/h以上)。这种模型适用于评估亲水药物(如透明质酸、氨基酸)的深层渗透,模拟受损皮肤的药物吸收。
化学方法通过破坏SC的脂质结构实现去屏障,常用0.1M NaOH浸泡皮肤1-2小时,或用氯仿-甲醇(1:1)混合液擦拭皮肤表面,溶解SC中的神经酰胺、胆固醇等脂质成分。例如,NaOH处理后的皮肤,其SC的层状脂质结构被破坏,屏障功能降至正常的1/5以下,适合研究脂质紊乱型皮肤(如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渗透,如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的透皮行为。
人工合成聚合物皮肤模型
人工合成聚合物模型是基于材料科学的替代模型,通过两层不同极性的聚合物模拟皮肤的分层结构。代表产品为Strat-M®,上层为亲脂性聚氨酯(模拟SC的脂质屏障),下层为亲水性聚乙烯醇(模拟真皮的水合环境),整体厚度约125μm,渗透率与人类皮肤(尤其是躯干皮肤)高度一致。其优点是批间差异小(CV<10%)、无需动物或人体组织、室温可保存6个月,适合化妆品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视黄醇)的高通量筛选。但该模型缺乏生物活性(如细胞代谢、免疫反应),仅适用于物理渗透测试,无法评估药物的皮肤代谢或毒性。
重组人表皮模型(RHE)
重组人表皮模型(RHE)是用人类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形成的多层表皮结构,制备过程为:从新生儿包皮或成人皮肤分离角质形成细胞,接种于胶原基质上,在气液界面(液面仅覆盖基质)培养14-21天,形成包含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及角质层的完整表皮。代表产品为EpiDerm™(MatTek),厚度约100μm,TEWL值与人类皮肤一致(10-15g/m²/h)。RHE符合OECD 439指南的皮肤刺激性测试要求,常用于评估药物的表皮渗透量(如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测定表皮中的放射性强度)及细胞毒性(如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是外用药物临床前研究的标准模型之一。
重组全层皮肤模型(FTM)
重组全层皮肤模型(FTM)在RHE基础上添加了真皮层,由成纤维细胞与胶原基质组成,模拟人体全层皮肤(表皮+真皮)。制备时,先将成纤维细胞接种于胶原凝胶中形成真皮层,再在其表面接种角质形成细胞,气液界面培养21-28天,形成包含完整表皮与真皮的结构。代表产品为EpiSkin™ full thickness,厚度约500μm,具有与人类皮肤相似的真皮胶原排列及表皮分化程度。FTM适用于评估药物在真皮中的分布(如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药物的真皮渗透深度),或与成纤维细胞的相互作用(如外用激素对真皮胶原合成的影响),是治疗真皮疾病(如瘢痕、皱纹)药物的理想模型。
去细胞真皮基质模型(DCM)
去细胞真皮基质(DCM)是去除皮肤中的细胞成分(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后保留的真皮胶原支架,制备方法包括物理冻融(-80℃冻存24小时后室温融化,反复3次)、化学处理(用Triton X-100或SDS溶解细胞)及酶学消化(用胰蛋白酶去除细胞)。处理后的DCM保留了真皮的三维胶原结构及细胞外基质(如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但无细胞活性。这种模型适用于测试药物在真皮中的扩散与保留,如透皮抗癌药物(如5-氟尿嘧啶)的真皮靶向性,或组织工程皮肤的支架材料评估(如胶原蛋白海绵的药物负载能力)。
3D打印定制化皮肤模型
3D打印皮肤模型是近年来新兴的个性化模型,通过生物打印机将生物材料(如胶原、明胶)与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黑色素细胞)按皮肤结构分层打印,形成具有定制化结构的皮肤模型。例如,打印含有毛囊结构的皮肤模型(添加毛囊干细胞),可模拟毛发对药物的吸收(如米诺地尔的毛囊渗透);打印含有黑色素细胞的皮肤模型(调整黑色素细胞比例),可测试美白产品的透皮与黑色素抑制效果。该模型的优势是可定制化,适合研究个体差异(如深色皮肤与浅色皮肤的药物渗透差异)或特殊皮肤类型(如敏感皮肤),但目前技术成本高(每片模型约500-1000元),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