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测试中使用的扩散介质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测试是评估经皮给药制剂、外用药物及化妆品有效性的核心手段,其结果直接指导制剂配方优化与临床应用。扩散介质作为药物透皮后的“接收相”,需模拟人体皮肤内环境、维持药物浓度梯度、保障测试准确性,其选择需综合生理、化学、物理等多维度条件——任何一项偏差都可能导致结果失真,甚至误导产品开发。
需具备高度的生理相关性
生理相关性是扩散介质的核心要求,目标是还原药物在人体内的真实透皮环境。皮肤间质液是药物透皮后的主要接收液,成分以水为基础,含钠、钾、氯等电解质及少量蛋白质、葡萄糖。因此,扩散介质需复制这些成分:例如磷酸盐缓冲液(PBS)含氯化钠、氯化钾、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能模拟间质液的电解质组成;若测试化妆品,需模拟汗液(含氯化钠、尿素、乳酸)或皮脂(含甘油三酯、蜡酯),以评估成分与皮肤分泌物的相互作用。
需注意,人体皮肤表面pH为4.5-6.0(酸性包膜),而传统PBS pH为7.4(接近血液),因此实际测试中常将PBS调至5.5,更贴合皮肤表面环境。若用纯水作为介质,因缺乏电解质会导致皮肤细胞渗透压失衡,屏障功能破坏,透皮结果偏离真实值——比如测试贴剂时,纯水介质的透皮速率比生理介质高30%以上。
此外,生理相关性还需考虑药物的应用场景:经皮给药制剂(如芬太尼贴剂)需模拟皮下组织液,而防晒品需模拟皮肤表面的汗液与皮脂混合环境,避免因介质与实际场景不符导致结果无效。
需保证化学稳定性与相容性
化学稳定性包含三方面:介质自身稳定、与药物相容、与皮肤相容。首先,介质需在测试周期(通常24-48小时)内不降解——例如含酯类的介质会被皮肤酯酶分解为脂肪酸,导致pH下降,改变药物溶解度;含维生素C的介质会因氧化失效,无法维持药物稳定性。
其次,介质不能与药物反应:若药物是易氧化的维生素A,介质不能含氧气或需加适量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否则药物降解会导致透皮量测定值偏低;若药物是四环素,介质不能含钙盐(会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否则药物无法溶解,检测结果为零。
最后,介质需与皮肤相容: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1%)会溶解角质层脂质,破坏屏障功能,导致透皮速率异常升高;含酒精的介质会干燥皮肤,使角质层皱缩,降低通透性。因此,选择介质前需做相容性实验:将皮肤浸泡在介质中24小时,观察是否出现肿胀、脱屑,同时检测药物在介质中的回收率(需>90%)。
需满足药物的漏槽溶解度条件
漏槽条件是透皮测试的关键假设——药物在介质中的溶解度需远大于透皮量(通常3-5倍),以维持恒定浓度梯度(皮肤表面药物浓度>介质浓度)。根据Fick扩散定律,透皮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若介质中药物浓度接近溶解度,梯度减小,透皮速率下降,结果偏低。
例如,测试脂溶性药物维生素E时,纯PBS溶解度仅5μg/mL,若透皮量为1μg/cm²/h(24小时总透皮量24μg),介质体积5mL时药物浓度为4.8μg/mL,接近溶解度,无法满足漏槽条件。需加入10%聚乙二醇400,将溶解度提高至50μg/mL以上,此时药物浓度仅0.48μg/mL,远低于溶解度,符合要求。
增溶剂的选择需谨慎:聚山梨酯80浓度超过1%会破坏角质层脂质,聚乙二醇400浓度过高会增加介质黏度,影响药物扩散。因此,需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低有效增溶浓度——例如,维生素E的增溶浓度为5%聚乙二醇400时,溶解度达30μg/mL,且不影响皮肤屏障。
需无分析方法干扰性
扩散介质不能干扰药物的定量分析,否则检测结果无效。不同分析方法对介质要求不同:紫外分光光度法要求介质在药物最大吸收波长处无吸收——若介质含吐温80(280nm有吸收),会掩盖药物峰,导致测定值偏高;HPLC要求介质无颗粒,否则堵塞色谱柱;LC-MS要求介质盐类含量低(如PBS中的磷酸根会导致离子抑制),否则灵敏度下降。
解决干扰的方法包括:预处理(如用乙酸乙酯萃取PBS中的药物,去除磷酸根)、更换介质(如用不含盐的Tris缓冲液替代PBS)、调整分析方法(如用GC替代LC-MS检测挥发性药物)。例如,用LC-MS检测PBS中的布洛芬时,先通过固相萃取去除磷酸根,回收率从70%提升至95%,结果准确。
需在方法学验证中确认干扰:将已知浓度的药物加入介质,测定回收率(需90%-110%);同时分析空白介质,确认无杂峰或吸收——若回收率异常,需调整介质或方法。
需匹配皮肤的pH范围
皮肤表面pH为4.5-6.0(酸性包膜),由皮脂游离脂肪酸、汗液乳酸及氨基酸组成,具有保护屏障、抑制有害菌的作用。扩散介质pH偏离此范围会破坏屏障功能:pH>7.0会中和酸性包膜,破坏角质层脂质(神经酰胺、胆固醇)的排列,导致屏障通透性增加;pH<4.0会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导致细胞间连接断裂,皮肤脱落。
例如,用pH8.0的PBS测试水杨酸贴剂时,皮肤角质层脂质结构被破坏,透皮速率比pH5.5时高2.5倍,结果偏高;用pH3.0的介质时,皮肤肿胀、脱屑,透皮速率波动大(RSD>20%),无法重复。因此,介质pH需调至5.0-6.0——调整时用弱缓冲对(如醋酸-醋酸钠),避免强酸碱(如盐酸、氢氧化钠)破坏皮肤。
需注意,某些药物的溶解度与pH相关:如阿司匹林(弱酸)在pH5.5时溶解度为1mg/mL,pH7.4时为10mg/mL,若测试pH7.4的介质,会因溶解度增加导致漏槽条件过松,透皮速率偏高——因此需结合药物性质调整pH,确保溶解度与生理环境一致。
需与人体体液渗透压一致
离体皮肤细胞仍有活性,渗透压不一致会导致细胞水肿或皱缩:低渗介质(如纯水,渗透压0mOsm/kg)会使水进入细胞,细胞肿胀,角质层缝隙增大,屏障通透性增加;高渗介质(如10%氯化钠,渗透压3400mOsm/kg)会使水流出细胞,细胞皱缩,皮肤干燥,通透性降低。
人体体液渗透压为280-320mOsm/kg,等渗介质如0.9%氯化钠(308mOsm/kg)、pH5.5的PBS(300mOsm/kg)。例如,用纯水测试利多卡因凝胶的透皮量时,皮肤1小时内肿胀率达15%,透皮速率比等渗介质高4倍;用高渗介质时,透皮速率仅为等渗的50%,结果失真。
调整渗透压的方法:低渗介质加氯化钠(每100mL加0.1g氯化钠,渗透压增加34mOsm/kg),高渗介质加蒸馏水稀释。需用渗透压计测定介质渗透压,确保在280-320mOsm/kg范围内。
需合理控制体积与更新频率
体积过小会导致药物迅速饱和:如药物溶解度1mg/mL,透皮量1μg/cm²/h,有效面积1cm²,测试24小时总透皮量24μg,若介质体积1mL,药物浓度24μg/mL,接近溶解度(1000μg/mL),虽满足3-5倍要求,但体积增大至5mL时,浓度仅4.8μg/mL,更安全。通常静态扩散池体积为5-10mL,动态池为20-50mL。
更新频率需维持漏槽条件:静态池需定期取样并补充新鲜介质——例如每2小时取1mL,补1mL,避免介质饱和;动态池通过循环系统持续输入新鲜介质,排出含药介质,更稳定。若更新频率过低(如8小时一次),介质中药物浓度会升高至溶解度的10%,透皮速率下降15%;频率过高(如每30分钟一次)会增加操作误差(取样损失>5%)。
需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体积与频率:测试不同体积(5mL、10mL、20mL)和频率(2小时、4小时、8小时)的透皮速率,选择透皮速率稳定(RSD<10%)的参数——例如测试某贴剂时,5mL体积、2小时更新频率的透皮速率为1.2μg/cm²/h,RSD为8%,符合要求。
热门服务